【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2018年,順豐創始人王衛就要滿48週歲了。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王衛率領順豐這家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迎來高光時刻——成功登陸A股。

  1993年,順豐剛剛成立時,團隊只有6個人,只有香港太子砵蘭街上一間幾十平米店面;創業初期,順豐團隊幾乎都是夾帶貨物往返香港和珠三角地區的“水客”。25年後的今天,順豐控股(002352.SZ)市值超過2000億元,擁有近13000個自營網點,業務範圍覆蓋了超過50個國家。王衛個人身家也隨著順豐IPO而飆升。福布斯在2017年4月發佈的華人富豪榜上,王衛以159億美金的淨資產位居第七。

  在投資者眼中,今天的順豐是家好公司。順豐半年報顯示,順豐控股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21.61億元,同比增長23.28%;淨利潤18.84億元,同比增長7.47%。公告同時披露,順豐上半年快遞件量、活躍月結客戶量同比均實現20%以上增長;此外,順豐的重貨、冷運、國際、同城配送四大新業務均實現跨越式增長。

  但好公司順豐卻逐漸在A股資本市場“失寵”。截至發稿,順豐控股總市值2075.83億元。這一估值水平與去年股價最高時相比,已經跌去三成多。

  對於估值,王衛怎麼看?據第一財經報道,在2017年順豐內部的年會現場,王衛表示,“順豐這幾年為了業務壓力,為了上市,有點信仰迷失掉了。我不接受、不認可我們這幾年所謂的輝煌,因為我真正要給大家看的不是多少架飛機、多少市場佔有率、多少收入、行業裡面是不是排第一,甚至我今天的財富是多少,我覺得這件事我根本沒有興趣去看。”

  王衛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據說他的辦公室經常瀰漫著佛香,桌上擺放著佛像。對於成功和財富,王衛認為,這只是一個人福報多少的體現;多年來,他低調、神秘、淡泊名利。但作為順豐掌舵者,商業現實又推著他逐步走進公眾視野,還時不時要求他做出改變。比如,他幾年前一直排斥上市,但他最終還是通過借殼的方式快馬加鞭地把順豐送上了A股。不曉得接下來,面對大幅縮水的估值,王衛是否依然能“淡定如初”。

  回顧過去十二年,虔誠向佛的王衛和順豐創始人王衛一直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捨和平衡。

  撕掉“不融資、不上市”的標籤

  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在深交所舉行重組更名暨上市儀式,正式登陸A股,成為繼圓通、申通、韻達之後,第四家登陸A股的快遞公司。當天上午,順豐控股一字漲停,報55.21元/股,總市值達2310億元,超越萬科A和美的集團,成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王衛的身價也達到近1500億元,成為民營快遞業首富。

  從2016年5月公告借殼鼎泰新材上市,到正式敲鐘更名,順豐控股的借殼上市歷時9個月,速度可謂“快馬加鞭”。

  分析認為,王衛之所以改變對IPO的態度,並迅速通過借殼的方式將順豐送上A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感受到了競爭對手的衝擊和快遞行業正在迅速變化的格局。彼時,快遞行業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群雄逐鹿和高毛利已成歷史,誰能搶先上市誰就能在接下來的行業整合中贏得主動,那時候,順豐的競爭對手“三通一達”紛紛完成上市,其中,中通快遞完成赴美IPO,圓通借殼大楊創世、韻達借殼新海股份、申通借殼艾迪西。

  曾幾何時,王衛對於上市是排斥的,他認為,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短期內的利潤增長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除了“不上市”,王衛早前還對順豐立過一個原則——“不融資”,據說,當時眾多PE與VC投資人都多次登門卻終不得見王衛真容。

  另人意外的是,2013年8月21日,蘇州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資本聯合向順豐注資,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幾家機構投資總額“近80億元,總計獲得不超過25%的股權”。

  彼時,外界在討論順豐的此次融資時,高頻率地使用了諸如 “染紅”、“招安”這樣的字眼,原因很簡單,順豐的三個投資方清一色地帶有國資背景。據說王衛此次融資“只對國有國字號的PE感興趣”。

  王衛為何傾心國有PE?當時投資過韻達快遞的一位VC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順豐作為一家領先的快遞企業,有些業務,如果政府沒有明文規定,需要做很多溝通和解釋的工作,股東有國有背景的話會更好一些”。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引入國字號的PE已經不是王衛第一次做身份調整和再定位。2010年下半年,順豐救將自己延續了17年的外資身份變更為內資,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民營公司,而王衛也獲得了深圳市民身份。

  這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2009年10月1日起,國內開始實施新《郵政法》。新《郵政法》明確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業務,而這塊業務在順豐佔比較大。若要繼續合法經營該業務,順豐就必須變更為內資公司。

  低調總裁走到聚光燈下

  今年6月,在騰訊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順豐總裁王衛成為現場和媒體報道的一個亮點。

  幾年前,《創業家》曾有一篇文章形容稱,“當我們談論起順豐和王衛的時候,像是在談論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卻繚繞瀰漫在空氣中的幽靈。”在順豐上市前的二十多年,王衛幾乎未接受過媒體採訪,媒體想找一張他的個人照片都很難。

  在順豐上市前後,低調總裁王衛兩次罕見的“高調”令外界印象深刻。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事發第二天,王衛還就順豐快遞員被打一事舉行了一場媒體交流會。他表示:“這次我們這麼強勢主動地走出來,要很鮮明地闡明我們的態度:絕對不能允許這種粗暴的人員這樣對待順豐快遞員,以及快遞行業的人。”

  後來,在順豐的努力交涉下,打人者因涉嫌尋釁滋事被依法行政拘留10天。

  2017年2月,順豐控股上市當天,王衛一身休閒裝現身,他還專門帶著被打的順豐快遞小哥到深交所敲鐘。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王衛的近憂與遠慮

  從快遞行業目前的形勢來看,順豐控股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可以說既有“內憂”也有“外患”。

  Wind數據顯示,2017年10月至12月快遞旺季中,順豐控股實現業務量合計9.32億票,不及申通快遞的12.3億票、韻達股份的15.13億票。增速方面,順豐控股第四季度業務量同比增長率為19.33%,落後於同期全國快遞行業業務量24.3%的同比增長率。業務量增速低於競爭對手,導致的結果是順豐會喪失部分市場份額。在快速增長的電商件中,將近80%的市場份額已由“通達系”瓜分。

  另外,人力成本高企成為順豐控股的一大痛點。順豐控股在2016年時員工總數就超過12萬人。2017年前三季度,順豐控股整體毛利率為20.51%,淨利率僅有7.28%。人力成本高企也成為吞噬順豐控股利潤的主要因素。

  在外部,除了“三通一達”的競爭,順豐正在迎來一個新的勁敵——京東物流。

  京東創始人、CEO劉強東去年在接受央視採訪時直言“能在未來立足國內的物流可能只有京東和順豐”,這對順豐既是讚美也是挑戰。

  2月14日,京東集團宣佈旗下京東物流已A輪融資,融資總額為25億美元,主要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招商局集團、騰訊、中國人壽、國開母基金、國調基金、工銀國際等多家機構。次輪融資後,京東物流估值134億美金。

今年1月,劉強東在出席達沃斯經濟論壇期間向媒體透露,京東物流將獨立IPO。當媒體向劉強東詢問京東物流是否會在今年上市時,他說:“也許可能,但不會是今天”。

  據一財報道,2017年底,網易嚴選低調接入了京東物流。而此前,網易嚴選的配送服務方是順豐。顯然,京東物流正在崛起為王衛不得不重視的競爭對手;而順豐與菜鳥的衝突已經人盡皆知。

  除了快遞業務,王衛近年來一直在嘗試向互聯網跨界。據報道,在順豐內部發言中,王衛曾多次強調,具有冒險精神、敢於創新、敢於承擔,這才是順豐文化和順豐精神所推崇的。

  早在2010年8月,順豐“E商圈”開始運營,2011年在深圳佈局便利店業務;2012年6月,生鮮電商-“順豐優選”正式上線;2014年5月18日,順豐嘿客正式在全國開業。

  然而,傾注了大量人力、資金打造的電商業務最終並未成功。2017年,順豐借殼上市的鼎泰新材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順豐“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自2013年至2015年虧損分別是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相加虧損16.06億元。而虧損的原因,報告中稱“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

  探索電商業務受挫後,2017年順豐開始重新聚焦主業,尤其是上市之後,順豐控股開始斥巨資升級改造物流基礎設施。

  從2017年2月上市至今,順豐控股一口氣買了5家大型全貨機,一架為波音767,其餘4架均為波音757,至此機隊總規模已達到42架。此外,順豐還在2017年12月斥資3.2億元購買了2架巨無霸波音747貨機,目前尚未投入運營。

  在重金購買貨運飛機的同時,順豐還在加緊研發各類型無人機,打造“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三段式空運網,以實現36小時通達全國中的目標。

  去年12月,順豐試飛了一架巨型的無人機。根據介紹,該無人機翼展達20米,機身長10米,載重達到1.2噸,巡航速度可達250千米/小時,航程可達3000千米。它還了實現無人化自主控制,可以自動規劃航線。

  在軍民融合的政策環境下,順豐無人機還能應用於軍事領域。順豐介紹稱,大型無人機可以實現海島、哨所等遠距離供給,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運送藥品和急救用品。去年10月,空軍後勤部同包括順豐在內的五家物流領域企業高管簽署了《軍民融合戰略合作協議》,5家公司都獲得了“空軍後勤物流軍民融合戰略合作單位”資質牌照。

  下一個12年,王衛會把順豐帶向何方?

  依王衛的性格,繼續在快遞領域精益求精、守擂是必然。除了聚焦主業,一些跡象顯示,順豐對電商、零售領域的探索仍然未終止。去年11月,在無人零售創業熱潮中,順豐也推出了自己的無人貨架品牌“豐e足食”,成為首個加入該領域的物流企業。順豐無人貨架相關負責人告訴全天候科技,“我們希望能夠搶佔這樣一個高頻的線下流量入口,實現往線上導流,將有助於盤活順豐各項商業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

  而去年6月,順豐與阿里系菜鳥物流矛盾的背後是雙方對數據的激烈爭奪,順豐為何如此重視電商物流數據?這也讓外界對其今後的業務拓展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在經歷了上市之初的狂熱上漲行情後,中國市值最高的快遞公司順豐控股(002352.SZ)在資本市場逐漸“失寵”。

“順豐是一家好公司,但我目前不會買。”數位投資者在與界面新聞交流時這樣表示。

這家公司的股價在2017年一季度曾摸至73.34元的高位——按照順豐控股2017年每股1.05元的盈利預測(Wind一致預期),這一價格相當於近70倍的市盈率。

但是,屬於順豐控股的高光時刻顯然已經過去。在最近的一個交易日,順豐控股收報49.38元/股,總市值2179億元。這一估值水平與去年股價最高時相比,已經跌去三成多。

好公司順豐控股似乎正陷入不“順”境地。

眼下,來自多家投資機構的專業人士都認可這樣一個觀點:順豐控股的估值已經“撞”到了天花板。

此外,如何化解業務量增速下滑、市場份額減少帶來的經營困境,也是這家快遞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業務困局

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較2016年增長28%。電商的快速發展無疑是快遞業務量連年攀升的重要原因。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至2016年十年間,電商件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60%。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可是,電商為快遞業帶來的“福利”並未惠及順豐控股。

一位快遞行業分析人士告訴界面新聞,順豐控股並非不重視電商件,只是在這一領域已經迷失。電商件的本質在於成本低,對價格敏感且服務質量要求不及商務件,順豐控股在此方面的性價比就不高。這也是順豐控股不得不選擇在電商件中佔比較小的中高端領域的原因。

順豐控股將自身定位於快遞業務的中高端市場以及傳統商務快件,並堅持直營模式。這一經營模式讓順豐控股獲得良好的口碑和社會聲譽之時,更讓其具備了區別於“通達系”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和高於同行的單票收入。

但在當前電商件將近80%的市場份額由“通達系”瓜分的情況下,順豐控股已經很難從電商件領域謀求更多市場份額。

為什麼需要重視快遞企業的業務規模?這正是由快遞行業的特性所決定。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隨著電商的崛起,快遞企業的議價能力正在降低。根據界面新聞統計,2007年至2017年,中國快遞行業平均單價已由28.5元/件下降至12.4元/件,縮水超過56%。

對於快遞企業而言,唯有寄希望於不斷擴大規模效益以降低成本並維持盈利增長,才能在有限的利潤空間下,應對未來可能會繼續上演的價格戰和服務戰。

不過,經營數據顯示,順豐控股2017年搶佔市場份額的結果不算理想。

順豐控股今年1月18日公佈的2017年12月快遞服務業務經營簡報顯示,當月順豐控股實現營業收入74.28億元、業務量3.35億票,較2016年同期分別增長22.15%、25.47%。

對比同日申通快遞(002468.SZ)、韻達股份(002120.SZ)公佈的月度經營數據,雖然申通快遞、韻達股份12月的營業收入遠不及順豐控股,但這兩家公司擁有比順豐控股更多的業務量和業務量增速:申通快遞、韻達股份當月業務量分別為4.1億票、4.97億票,同比增長28.59%、44.90%。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在屬於快遞企業旺季的第四季度裡,順豐控股難以擺脫市場份額競爭不力的局面。2017年10月至12月,順豐控股實現業務量合計9.32億票,不及申通快遞的12.3億票、韻達股份的15.13億票。增速方面,順豐控股第四季度業務量同比增長率僅為19.33%,更是落後於同期全國快遞行業業務量24.3%的同比增長率。

業務量增速低於同行競爭對手與整體行業,意味著順豐控股市場份額的丟失。2016年,順豐控股業務量市場份額為8.25%。界面新聞根據目前的數據初步推算,該公司2017年的市場份額約為7.69%,較2016年小幅下滑。

市場份額的喪失,使得原本毛利率和淨利率已經很低的順豐控股遭遇更大的盈利挑戰。

2017年“通達系”紛紛宣佈提價之時,順豐控股只能作壁上觀。繼“通達系”於2017年6月份集體上調快遞派費後,去年雙十一前夕,中通快遞(ZTO.N)、韻達股份宣佈快遞漲價,引起業內轟動。但順豐控股對此無動於衷,在10月底舉辦的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該公司明確回應“暫時沒有加價的計劃”。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順豐控股雖然面對價格敏感度低的中高端市場,但提價則可能意味著市場份額的繼續萎縮,順豐控股只有忍耐才能保證現有業務規模的維持或持續增長。

然而,不打算漲價和市場份額下滑的順豐控股正面臨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嚴峻現狀,這成為一直寄居在順豐控股身上且難以好轉的“疑難雜症”。

順豐控股對員工的重視有目共睹。在順豐控股上市當天的敲鐘環節,三位員工站在了“掌門人”王衛身邊,他們分別是2016年4月在北京被掌摑的快遞員、一位客服人員和順豐航空的一位機長。而順豐控股員工薪酬更是令同行刮目,界面新聞獲知,順豐控股2016年員工總數超過12萬人,所有員工人均月薪高達8169元,較2015年上升了3%。

獲得優厚待遇的快遞員,為順豐控股帶來不錯的品牌溢價。國家郵政局公佈的2017年快遞企業總體服務滿意度調查排名中,順豐速運、郵政EMS、中通快遞位列前三位。

當然,這也預示著順豐控股需付出更高的成本支出。

【深度】新零售時代,順豐不順以及王衛的遠慮與近憂

2017年前三季度,順豐控股整體毛利率為20.51%,淨利率僅有7.28%。同期,該公司營業總成本為461.67億元,同比增長21.73%。

根據財務報表,順豐控股營業總成本項目包含營業成本、三費(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稅金及附加、資產減值損失。這其中,營業成本、管理費用金額、銷售費用佔比居前三位,去年前三季度分別為396.06億元、52.39億元、9.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95%、12.75%、7.30%。

上述三項費用按照費用性質分類,可分為外包成本、職工薪酬、運輸成本、辦公及租賃費用、折舊費及攤銷費用、物資及材料費用等15項。其中,外包成本、職工薪酬兩項直指順豐控股的人力成本。人力成本是順豐控股最大的成本來源,該項成本的不斷攀升是造成順豐控股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這也成為投資機構關注的焦點。

2017年,順豐控股共計召開了5次調研會議,有關成本的問題幾乎成為必談話題。在接受調研時,順豐控股曾多次提及管控成本的措施:加大對提高信息系統和自動化設備的投入、優化業務流程、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在波峰採取靈活的用工模式。其中,所謂“在波峰採取靈活的用工模式”則是藉助外包。

順豐控股試圖藉助上述措施以壓縮人力成本,但這似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由於其執行外包商同工同酬的要求,順豐控股外包成本正大幅度增加,並帶動整個人力成本的推升。

考慮到2017年三季報並未披露外包成本等在內的15項費用明細。在此,我們對2016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進行觀察。

以順豐控股2016年的財務數據為例,報告期內,該公司職工薪酬總額為147.95億元,同比下滑29.67%。但其外包成本總額為211.32億元,同比增長167.19%。因此,順豐控股2016年的人力成本整體同比增長24.13%。

人力成本增加的現象還在2017年上半年延續。財務數據顯示,報告期內,該公司職工薪酬發生額為74.46億元,同比僅下滑0.31%。而同期順豐控股外包成本發生金額為125.66億元,同比增長53.6%。由此可計算,2017年上半年,順豐控股的人力成本同比增長27.87%。

高昂的人力成本是順豐控股短期內無法減輕且甩不掉的包袱。在調研活動中,順豐控股表示,“從歷史數據來說,外包在短期並不能有效減少成本。”

突圍不易

順豐控股短期內要想走出當前的業務困局,實屬不易。更讓這家民營快遞龍頭企業頭疼的是,在其引以為傲的業務模式方面,眾多競爭對手正在湧現,並瓦解其業務模式的稀缺性。

在2017年半年報中,順豐控股描述其為“A股目前唯一一家採用直營模式的快遞公司”。

實際上,“通達系”部分成員對直營模式的覬覦應當引起關注。申通快遞在2017年半年報中表示,“將因地制宜提高直營網點的數量和混合制網點的數量。”

而隨著德邦股份(603056.SH)的上市,這家計劃加大直營投入的公司將與順豐控股成為A股快遞物流行業實行直營模式的“雙子星”。

A股市場之外,順豐控股還面臨著新的競爭對手在直營模式上的直接對抗,來勢洶洶者當屬京東物流。

2018年1月中旬,京東物流傳出啟動新一輪融資的消息,至少20億美元的融資目標展現出其勃勃野心。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官劉強東去年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拋出“能在未來立足國內的物流可能只有京東和順豐”的豪言。

京東物流依託於電商業務,已經培育了良好的口碑。其中高端市場的定位,將使順豐控股有限的市場競爭環境變得更加激烈。

儘管目前規模與順豐控股差距較大,但京東物流也有順豐控股所無法企及的優勢——倉儲。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京東擁有405個倉庫,佔地面積900萬平方米。

在物流倉儲上,順豐控股內心有所矛盾。2017年8月份完成80億元定增後,順豐控股將其中原計劃50億元的物流倉儲投資金額,縮減至14億元。戰略調整的背後,反映出順豐控股不願放棄倉儲物流的建設,但面對強敵時卻也不得不“繳械”。

敵人已兵臨城下,順豐控股在業務模式上卻鮮有招數。

首先,順豐控股不能選擇“通達系”的加盟制來降低經營成本。直營製為其帶來的品牌溢價,是加盟制所無法媲美的,假設部分嘗試加盟制,由此帶來的聲譽損失將會使順豐控股得不償失。

其次,繼續實施直營制。順豐控股如果提價則會招致市場份額下滑的風險,這將成為京東物流追趕的機遇。

在業務模式無法突破前提下,順豐控股可選出路便是拓展業務鏈。

一位不願具名的物流行業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在快遞行業智能化、綜合化的發展潮流下,綜合物流服務成為各家快遞物流企業集體推崇的定位。這要求快遞企業不僅能夠提供倉儲、運輸、配送等基礎業務,還要佈局跨境物流以及基於大數據等方面,提供全渠道服務。

順豐控股較早佈局重貨、冷運、國際快遞和同城配業務,完善自身的業務鏈。2017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顯示,順豐控股報告期內重貨和冷運業務收入分別為17.6億、1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7%、85.6%,成為順豐控股各類業務中增速最快的兩個業務。

不過,光鮮亮麗的數據掩飾不了重貨、冷運業務短期內無法提升順豐控股盈利的事實。

重貨、冷運業務尚未成熟,保持盈虧平衡是順豐控股當前最現實的目標。在該公司2017年中期業績說明會上,界面新聞獲知,順豐控股的重貨業務整體對利潤有正面貢獻,但仍處在建設期中,而其冷鏈業務建設期要更長一些。

其次,“不只做快遞”已經成為順豐控股和“通達系”共同的目標。去年,“通達系”全部在加強跨境物流、快運、倉配、智慧物流信息一體化的佈局。

例如,圓通速遞(600233.SH)戰略併購香港先達國際,韻達定增39.2億元投入智能倉配一體化轉運中心等項目建設,申通快遞投資設立了上海雪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進軍冷鏈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月7日,圓通速遞正式發佈並啟用新標誌體系,包括A網普快、B網速配、C網重貨快運、航空、冷鏈等,彰顯出該公司進行綜合化轉型的決心。

除此之外,在快運與快遞行業界線愈發模糊的背景下,市場規模是快遞行業三倍的快運領域正在被民營快遞巨頭們垂涎。

重貨業務目前是順豐控股營收增速最快的新業務,為了分羹快運市場,順豐控股將該業務分為“物流普運”、“重貨快運”、“重貨專運”。但在快運市場,順豐控股與“通達系”不僅是後來者,它們還面臨著來自快運龍頭企業德邦股份的施壓。

1月16日,德邦股份正式登陸A股市場。其計劃投資20.9億元用於零擔運輸車輛購置。這筆投資資金還包含IPO時約47%的募資,可見德邦股份仍想繼續鞏固其在快運行業的地位。

事實上,順豐控股龐大的物流體系優勢,是其在快遞行業保持競爭力的利器。該公司將之稱為“三網合一”——天網、地網、信息網。順豐控股甚至還要建機場。2017年12月,順豐控股對外宣佈其全資子公司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計劃出資23億元,參與設立湖北國際物流機場有限公司。該合資公司將全面負責鄂州機場的建設和運營,成為順豐航空快遞運輸體系佈局建設的核心。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物流體系可以保證順豐控股服務的速度和廣度,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業務規模來匹配,順豐控股所搭建的龐大物流體系也將是一種資源浪費。

估值天花板

不可否認,順豐控股是目前國內市值最高的快遞企業,但眼下其估值若想繼續向上攀升,卻是阻力重重。

順豐控股現在的估值為何被高估?這是在回答這家公司窘境時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從市盈率角度上看,以2月2日收盤價為參考,順豐控股最新動態市盈率為28倍,僅低於圓通速遞,為A股四大民營快遞企業中第二高市盈率企業(由於德邦股份剛剛上市且未開板,這裡不做比較)。

但若以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市盈率數據進行對比,順豐控股無疑是A股快遞企業之最:截至2月2日收盤,順豐控股該數據為41.29倍,高於圓通速遞的31.27倍、韻達股份的22.71倍以及申通快遞的16.22倍。

順豐控股眼下正陷入淨利潤增速不及營收以及市值增速的境地。在盈利跟不上估值增長的前提下,順豐控股估值最終會向業績增長方向靠攏,這就意味著估值回落。

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個季度,順豐控股單個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54.71億元、166.90億元、176.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55%、21.25%、23.00%。相應季度內,順豐控股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7.74億元、11.10億元、17.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76%、3.49%、14.59%。同期,該公司期末總市值分別較上市時增長38.98%、32.50%、44.49%。

此外,根據Wind一致預期,順豐控股2018年歸母淨利潤為51.74億元,預計同比增長11.92%。Wind一致預期對於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2018年歸母淨利潤增速預期分別為21.96%、21.78%、27.79%,增速均高於順豐控股。

另一個影響順豐控股估值的因素則來自限售股解禁。

今年1月23日,順豐控股約3.74億股限售股到期解禁。目前順豐控股流通股份數為5.96億股,佔總股本的13.50%,這意味著順豐控股現在2200多億市值僅由其1/8的股本支撐。

順豐控股尚未解禁的限售股還有38.17億股。2018年8月23日、2019年1月23日、2020年1月23日分別解禁2.27億股、3.74億股以及32.01億股。2020年1月23日將是順豐控股最大解禁日,待解禁限售股股份數佔總股本高達72%。

順豐控股整個解禁過程漫長,且重量級解禁時間點靠後,這使得市場瀰漫著濃厚的觀望氛圍。

主力資金更是謹慎,近五個交易日,順豐控股主力資金淨流入額分別為-0.03億元、0.1億元、0.01億元、-0.01億元和-0.03億元。

沒有人知道,順豐控股的“不順”會持續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