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放眼全世界,幾乎多數的發達國家都分佈在溫帶地區,這裡有舒適的溫度,適度的降水,非常適合人類的經濟活動。沿海的氣候條件也會內陸更優越,人口自然會往沿海集聚。可能你會說,難道發達的北歐地區就不冷嗎?冷,但是和東北一比,簡直太暖和了。

中國最北的省會哈爾濱位於北緯46度,法國的巴黎是北緯48度,英國的倫敦北緯51度,芬蘭的赫爾辛基北緯60度。哈爾濱雖然看起來緯度低一些,但一月均溫卻比它們低上15~20多度。在中國北方,低溫氣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當地的經濟活力。東北尤其如此。在最冷的節氣大寒,深圳的天使投資人還可以在暖陽下的咖啡館不斷約見項目方,吉林的老闆只想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能出來見個面都是過命交情了。地理因素掣肘住北方的發展。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把鍋丟給老天。北衰南強的變遷,其實也勾勒出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進程。計劃經濟初期,中國選擇走重化工道路。北方城市根正苗紅,一陪到底,東北為共和國打造鋼鐵軀幹,西北守住邊疆的咽喉,山西則為全國輸送源源不斷的黑色血液,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歷史上的北方,做出了不可抹去的巨大貢獻。

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留才”難,是東北三省的通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就業畢業生中,留在黑龍江就業的只有9.24%;在情況稍好一些的吉林和遼寧,“留才”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在所有省份中墊底。戶口、住房補貼、各種優惠政策,對口袋空空的應屆畢業生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最終能否讓人才願意留下來,關鍵還得看英雄有無用武之地。《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報告》指出,畢業生最看重的因素不是戶口也不是房子,而是發展前景、薪酬待遇和興趣愛好。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受訪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資水平、發展空間和城市大小,其他依次為生活成本、落戶政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與家鄉的距離和針對性的激勵補助等。從就業行業來看,2018年985高校畢業生行業流向分佈廣泛,就業人數前五名的行業分別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製造業、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這些行業在哪些城市更發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薪資水平,哪些城市就能吸引來更多的人才。

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80年代開始,東北狠抓計劃生育,導致生育率一路下降。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竟長期低於全國,特定年份竟跌到負數。東北“造人”能力不行,“搶人”能力更差。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人口淨流出180萬;另有報告顯示,2015年,東北成為人口流失“重災區”,流失人口TOP5的城市中,大連第一、哈爾濱第四、長春第五。多年來,人們不斷詬病東北的產業政策、營商環境,鮮有人注意到東北已掉進低生育、淨流出、老齡化的“人口陷阱”,且靠自身力量難以脫困。沒有人口,再怎麼定政策、調結構、促產業,都是一種徒勞。兩三代人後,東北的人口將會由現在佔全國的9%,下降到不足5%甚至更低。東北的產業足夠支撐其“膝蓋斬”後的人口步入發達社會,正如北歐、北海道、阿拉斯加一樣——在如此寒冷的地區,只有人口少,才能人均高。巨量的轉移支付,巨量的固定資產投資,人為的“產業政策”,只會造成巨量的浪費。東北一些地區甚至在人口只有二百萬的地級市修建時速300km的高鐵,這無疑是一種竭澤而漁。減少這些不必要的投資浪費,加大遼東半島城市群的建設用地供給,加大天津等華北大城市的建設用地供給。讓東北人口自然的轉移到他們更加熱愛的溫暖地帶,才是王道。在東北內陸,同樣需要讓人口能儘可能輕鬆的在哈爾濱、長春、瀋陽輕鬆買房、落戶、安居、樂業。只有高效率的特大城市,才能儘可能低成本地抵禦嚴寒,保留住那些具有東北特色的高等教育、科研、軍工、重工產業——城市足夠大,人才才想留。而東北的大多數地區,除了少數大城市特大城市外,成為機械化的大糧倉,成為野生動物的保留地,成為連綿的國家公園,將會是一個必然的、無法人為逆轉的未來。或許殘酷,或許無情,但對於大多數東北人、以及東北這塊土地,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或許並不是100%的東北人都想離開,但一個地區哪怕只有20%的人畢生理想是“離開”,這20%的人不再期待家鄉會變更好,不再為家鄉的興衰榮辱增加半分投入,不再期望維持既有的人情關係,不再擔心他人對自己說長道短。甚至為了自己能離開,耗盡家鄉的資源、竭澤而漁也在所不惜。而當餘下80%的人發現居然有20%的人在偷偷建造末日逃生飛船時,他們也慌了。於是乎,官員們在自己的任期裡能撈多少是多少,能造假的先造起來,能收的稅先收上來,能宰的先宰一刀——因為三亞的別墅、天津的藍印、大連的海景、北京的房貸,全指望著這幾年的收成。

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曾經有人提到,東北發展不好是因為太冷了。此言一出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對其大肆抨擊,有人甚至調侃道,老天爺才不背這個鍋。但是這話並非一點道理沒有。東北的冬天,著實冷得令人髮指,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有人統計過,瀋陽最冷月的平均氣溫低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哈爾濱最冷月的零下十九度平均氣溫,放眼全球都難覓對手,漠河更是創下了-51.5℃的最低記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東北,比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地區都要冷。東北真的很“獨特”,全球其他比東北還暖和一些的地方,基本都已經是無人區了。哪怕像日本這種人口密度極大的國家,人們寧可守著狹小的關東平原,也不願意去人口密度很低、空間更加廣闊得多的北海道生活——哪怕日本政府在80-90年代花費巨量投資試圖振興北海道也無濟於事。因此,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東北如今的“超高人口”,只是因為其全球獨一份的“冬冷夏熱”所導致的農業時代超高人口的自然延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根據產業結構要素的自由流動,東北人口大幅流出和大幅減少才是一個應該有、而且必然會有的趨勢——

全球沒有一個民族有如此巨量的人口堆積在冬季如此寒冷的地區,中華民族不是外星人基因,不應有例外。

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中國東北的人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遼寧人口4375萬,吉林人口2746萬,黑龍江人口3833萬。這三個省的人口密度,在中國並不算高,但和世界同類地區相比,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遼寧人口超過整個俄羅斯亞洲部分,吉林人口比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冰島這北歐五國之和還要多,黑龍江人口超過整個加拿大。

換言之,幾乎全世界比東北更寒冷的地區的人口加起來,都沒有中國東北多。東三省佔全國國土的8.2%,人口也佔全國人口的8.2%,其人口密度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即使考慮新疆、西藏、青海等區域人口極為稀少,東北的人口密度整體上也相當於關內其他省份(不含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的50%。而發達國家和東北自然條件相似的地區,情況又如何呢?日本北海道,面積佔全國五分之一,人口只佔全國的4.5%,人口密度相當於日本其他地區的19%。美國的中部大平原,面積佔全國五分之一,人口只佔全國的1.9%,其人口密度只相當於美國其他地區的8%。東北的氣候,比日本北海道和美國中部大平原還要惡劣得多,但東北的人口密度和中國其他省份相較,懸殊卻並不大。肥沃的黑土地,一望無際的平原,是機械化大農業的絕佳舞臺。即使在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都需要有高效率的農業部門,那是東北的未來。農業和礦業這樣的基礎產業並不可恥,澳大利亞作為發達國家,它的經濟基礎也是農業和礦業。中國擁有廣袤的溫暖土地,東北可以也應該更地廣人稀。區域均衡發展,目的是人。在這個國家,似乎這個順序顛倒了。本來應該更加歡迎外地人的特大城市,要嚴控人口。本來應該高高興興歡送更多居民遷往內陸生活的東三省,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賦予大量振興政策。政府本應該去適應人口流動的方向,而在現實生活中,它更願意做的是引導和調控。我所認識的絕大多數東北人,出來了都不回去。這是他們最理性的選擇,而對東北而言這也並不是壞事。這本該是兩廂情願的事。第一代的他鄉,第二代的故鄉。任何人都應該有遷徙的自由,東北人尤其如此,沒有任何人應該被固定在那個所謂的“故鄉”,也不是每一個人的故鄉都應該“工業化”“現代化”。

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東北振興,存在五個關鍵問題。一,產業戰略,誰來決定東北搞什麼產業;二,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問題;三,存量與增量問題;四,東北作為一個時代的犧牲者,責任到底在哪裡,各有幾分;五,制度與文化,到底誰決定誰?制度變革,能否改變東北民風與官風。回答這五個關鍵性問題,東北振興問題,基本邏輯才會清楚。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廣闊。南方的步子邁得最大,民營經濟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江蘇有蘇南模式,廣東有深圳模式,浙江有溫州模式。而成都、重慶、武漢、合肥等內陸地區,也藉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藉著上海這個中國第一大城市的跳板,與全球經濟發生關聯。如今新舊動能轉換,北方國有經濟佔比較大的底色,就顯得有點步履緩慢了。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同階段,中國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也成就了南北方分叉的宿命

。今天,歷史的重擔已經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變的是重心,不變的是使命。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沒有一刻可以鬆懈,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掉隊。一個都少不了。

東北能否崛起?氣候冷,產業舊,人才外流,真的很難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朋友請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