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中國紀錄》記者 姜成富 劉少元 方國平 特約記者 譚百康 通訊員 方幹 湖北英山報道

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2019年4月9日,《中國紀錄》記者採訪了湖北英山縣楊柳灣鎮金雞嶺村“中國茶葉谷”、半手工半機械茶葉加工廠廠長兼茶技師鄭安慶。以下是記者與鄭安慶之間的一場“對話”。

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記者:鄭廠長,為了讓我們讀者對您有一個瞭解,請您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好嗎?

鄭安慶:我是英山縣楊柳灣鎮金雞嶺村,“中國茶葉谷”周邊的半手工半機械生態茶、高山野生雲霧茶加工廠廠長兼茶技師。

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記者:你是哪年從事這個事業的?在創業中有什麼令人難忘的事嗎?

鄭安慶:我今年快五十歲了,父母養育了我們眾多兄弟姐妹。小時家裡窮,我是家中佬小,父母給我讀的書多點。1990年高中畢業,我沒有考上大學,回家種田種茶都幹不來,開始就騎著自行、後來騎著摩托車到周邊各村收茶草,回家自己手工進行加工,第二天早上,又到英山縣去賣茶,回來後繼續收茶葉、做茶葉,週而復始,磨爬滾打幾年,練就製作高檔雲霧茶的本事,周圍的茶民們都稱我是“製茶技師”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手裡有了一些積累後,通過小農貸款購買了一些簡單製茶機械,製作大綠茶。隨後,添置了名茶機械,發展到目前為止,光機械除舊換新總價大約近60多萬元。去年添置流水製作綠茶機械及名茶電腦控制自動烘乾機器、半手工半機械製作名茶機械近10多萬元。

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記者:俗話說:一份艱辛一份收穫,可以說一下讓你自己最得意的事嗎?

鄭安慶:令我自己最得意的有三點:其一:經過多年打拼,我的個體加工廠,方便了周邊的幾個村種茶農戶,帶動經濟的發展,每家每戶每年人均收入大約過5000多元。同時,每年為精準扶貧戶提供十多個就業崗位,帶動扶貧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其二:多年的早起晚睡,練就了一副好身板。別看我瘦,傷風咳嗽感冒也沒有過,身體可結實啦!其三:很多喝茶人,都說我加工的茶,原生態,色澤鮮,味道醇,有勁道,多汁液,有口感,香味撲鼻,是健康飲品。

記者:英山正在向“生態茶園”、“康養英山”等全域旅遊方向發展,目前英山正在打造“中國茶葉谷”,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鄭安慶:我也說不好,但我覺得一點,要想好的生活,好的身體,多活幾年的話,就得吃好,喝好,環境好,呼吸新鮮空氣,常鍛鍊,多戶外活動,有了好精神,就會長壽。“中國茶葉谷”,就是天然氧吧,也是生態茶園,陰雨天,雲霧繚繞,晴天,碧空如洗,藍天白雲飄飄。吃著生態食品,吃著健康雲霧茶,呼吸鮮空氣,看看美景色,是多麼愜意的事。說到“中國茶葉谷”的發展,本人是外行。如能在茶葉谷處建設集餐廳飲食商店為一體服務行業,吸引外資,打造茶葉谷周邊腰磨畈、陳家巖、爛柴河、金雞嶺、宋家榜、饒家垸、河南畈幾個村旅遊開發,讓遠道而來的遊客,住著仙人地,捨不得離開,才是真發展。

記者:英山是大別山區,有著“鹽茶古道”的輝煌歷史,又是紅二十五年創建和戰鬥的紅土地,國家提出要大力弘揚紅色傳統文化,請問您是怎麼做的?

鄭安慶:當今的我們享受著革命先輩奮鬥而來的美好生活,現在在黨和政府這麼好的政策環境下,我們也不能忘了那段艱辛的歷史。無論時代、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革命先烈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永遠是鼓舞我們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一直繼承好革命先輩的精神,把家教家風一代代地保持傳承下去。

湖北英山鄭安慶:二十多年磨一“技”,帶富四鄰八村種茶人

記者:請問你下一步有什麼打算?

鄭安慶:做好自己的生態茶帶功當地村民就近就業,造福當地百姓,助力脫貧攻堅的致富產業;用自己微薄之力帶動茶農建好美麗鄉村,配合英山“五城同創”戰略步伐,助力推進“康養英山”建設,還為村民增收作出了應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