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傻氣”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大师的“傻气”

大師們身上大都具有這些特點:學問好,成就高,影響大,個性強。再有,就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傻氣”。

顧炎武到處褒揚別人,貶低自己。他的《廣師篇》中就這樣記載:“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錫闡。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爾岐。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山。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容。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彝尊。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宏撰。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弨。”難道他不知道這些評價要流傳後世嗎?

王國維在課堂上也常常說:“這個問題我不懂。”他的學生,語言學家王力曾記得,有時一節課下來,他竟說了好幾個“我不懂”。他難道不怕丟面子、砸牌子?

陳寅恪也有不少這樣的節目:“寅恪於音韻之學,無所通解,故不敢妄說”;或“寅恪於訓詁之學,無所通解,不敢妄說”。

語言學家魏建功從不知變通為何物,和自己較真較了一輩子。他曾打算編一本《廿韻比》,作為向母校北京大學40週年校慶的獻禮。可是至死也沒有能夠將材料集齊,他沒有將就著讓這個宿願《廿韻比》完成,只是出版《十韻比》和《十韻彙編資料補並釋》。

齊白石也是這樣。據他的兒子齊良末回憶說,凡是心裡沒有熟透的東西他絕不動筆。一次,世界和平委員會請他畫和平鴿。由於他以前很少畫鴿子,因此就讓兒子專門養了一群鴿子。鴿子起飛的姿態知道了,但這尾羽多少根還不清楚,他又讓兒子逮著一隻,數清後才畫上去。

佛學大師熊十力則是個炮筒子。火爆脾氣,直來直去。不管是誰,想訓就訓,一點面子不留。徐復觀當年官拜少將,身在蔣介石的侍從室,正大紅大紫。可是他對國學情有獨鍾,非常崇拜熊十力,便恭恭敬敬地親往請教讀書之事。熊十力教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鑑論》。不久,徐復觀讀完此書,往見熊十力,坦率地表示對該書有諸多質疑之處。熊十力還未聽完便憤而斥罵道:“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就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比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這一通罵,讓少將目瞪口呆。

熊十力和其他學者吵架更是家常便飯。他跟馬一浮吵,跟蒙文通吵,跟梁漱溟也吵,總之,沒和他吵過的不多。周作人在《懷廢名》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文學家廢名(馮文炳)很佩服熊的學問,因此常跟熊在一起探討,但是兩人意見經常不和。一次,兩人又爭吵不休,爭來爭去,到最後沒有了聲音,原來雙方扭成一團、拳腳相加了。然過一兩日再聚時,則又談笑風生,和好如初。

這些大師們,他們泰山北斗般的成就和樸實拙誠的為人,令人由衷敬佩,而他們那書生氣十足的率真和孩童般的透明又讓人覺得好笑和親切。有時不禁這樣想,一群聰明絕頂的人,怎麼就一點也不懂得開發和利用自身這些無可比擬的有利條件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非要說張三比自己強,李四、王五等都強於自己不可,就不怕自己的權威性大打折扣?至於收集資料,也許只要稍稍靈活一些,發動自己的學生“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滿世界找,恐怕問題早就解決了,而且莫說一本書,N本書都有了。相比之下,現今的教授們可就聰明多了,這樣的“低級錯誤”是不會有人再犯了。

但是,話說回來,恐怕正是因為這種“傻”氣,歷史的天空才會如此精彩和燦爛吧。

(發表於《中國教育報》等)

大师的“傻气”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