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永远的包公

开封有一块府尹题记碑,上面镌刻着北宋历任开封长官的名字。然而在今天的石碑上,却找不到包拯这个名字。为何呢?原来,千百年来,无数的游人都忍不住去摸那一个亲切的名字,日久天长,竟被抹去。留下的,只是一个带着深深情意的光滑小坑,给人以无边的遐想、无际得追望!

——题记

追寻——永远的包公

踏上千年的足迹,我不停的追寻。展现在眼前的,竟是皎洁的月光笼罩下的一间乡野小店。在万物都沉沉睡去的宁静时候,小店楼里却还闪烁着一盏油灯。在漆黑的夜里,它显得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寂寞、那样的渺小,然而,它又是那样的光明、那样的温暖和那样的伟大!灯光下,隐约看得见一张严肃的脸。此时此刻,他正手握朱笔,笔走龙蛇,一气而呵,不多时,洁白的墙面,竟生的出一首诗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干,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好,好深远的立意,好逼人的气势,朴实无华的篇章,却是字字惊人胆魄、句句动人心魂!

追寻——永远的包公

毫不给我细细感慨的时间,场景却就已切换。羚羊峡岸,青山翠树,百鸟争鸣,极耳目之享受,而毫不做作;江水滚滚东逝,盘旋弯延。只见那一叶扁舟,缓缓驶来。船头上,岿然屹立着一副伟岸的身躯。他右手弯曲背后,左手捋着胡子,正在观赏着美丽的江水山色。突然,天地变色,电闪雷鸣,波涛汹涌……在小船上的人们惊慌失定之时,他轻声喝问:“是谁拿了端砚?”声音虽轻,却不输雷鸣波涛,面容虽黑,却依旧气势雄壮。接过那一件红缎包裹的物什,他缓缓掀开,赫然是一方美丽的砚台。这就是古今著名的端砚,是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人墨客都梦寐以求的端砚。微微一转,砚壁上出现一行小字:敬奉包拯大人,端州百姓跪送。眼角闪过一丝泪花,他竟顺手掷出,只听得一声闷响,那方端砚就没了踪迹。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天开云散,风平浪静……

追寻——永远的包公

又是一盏油灯,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桌案上,放着的是一堆证据,证明一个贪官贪渎枉法的证据。这样的证据,他见得很多,因此他也决绝的判了很多人。但这次不同,这次这个人,是一个管自己叫三叔的人,一个管养育自己长大的嫂娘叫做娘的人;这个人,是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写字、一起放牛、一起打架的人!然而也是这个人,置大宋王法于不顾,置黎民百姓生死于不顾;在灯红酒绿的生活面前,一步步堕落,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一步步深陷……他感到痛心啊,无比的痛心啊!时光在叹息中溜走,一盆冷水,赶走了他心的疲倦。整整衣裳、正正官帽,他大踏步迈出房间。出去之后,便永远流传了一个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不朽传奇!

追寻——永远的包公

繁华的汴京城,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人声乐曲鼎沸。然而,却有那么一个声音,穿过人声,穿过乐曲,穿过千年的时空,在天地之间永恒回荡: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