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東宮官屬,又給太子配特別智囊團,有何深意?

向敬之

1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創建大明王朝,即以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對其極為愛護,寄予了厚望。

四年前,他稱吳王之初,即以朱標為世子,作為大業繼承者精心培養,以大學問家宋濂繼續教授“五經”。他先是命年僅十三歲的朱標代表自己去鳳陽老家掃墓,以商高宗、周成王都以早知民間疾苦而養成勤儉守成的好君主的經典案例,告誡朱標:“兒生長富貴,習於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明史·興宗孝康皇帝傳》)

還沒有稱帝的朱元璋,就以繼任皇帝的高標準,要求少年朱標體察民間疾苦,並希望他能從下而上地體會到他老爸投身抗暴運動的艱難歷程。

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東宮官屬,又給太子配特別智囊團,有何深意?

《朱元璋》朱家父子劇照

一旦做了皇帝,朱元璋就命從陳友諒集團投降過來的翰林學士詹同,參考歷代東宮官制,選拔以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太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帶著一批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組成了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東宮顧問團隊,輔導太子成才。

就連詹事府的正副職、左右諭德、左右率府使等面子上的職位,都被朱元璋安排了朝廷上的大佬兼任。就連浙東集團的兩位大名士、朱元璋特別看重的御史中丞劉基、章溢,也受命出任東宮的贊善大夫。

中書省和大都督府曾聯合向朱元璋提交一個報告,請求仿照元制,以皇太子為中書令。

朱元璋批示:元制不足以法。

2

朱元璋可以學元制建中書省,但不想過早地安排年輕的太子主持政務,與其爭做政府首腦,成為他與丞相、都督們權力博弈的緩衝。朱元璋另有考慮,他一旦外出,便安排太子監國,是作為他控馭文武重臣的代言人,而不是丞相都督們做大自己、防禦皇帝的防火牆。

他不擇手段地強化皇權時,還想方設法提升儲權。雖然歷朝歷代,皇帝和太子之間的權力爭鬥,激烈寡情,不絕如縷,但是朱元璋還是早早地安排文武重臣兼職東宮官屬,只是名義上的安排,意在使太子名正言順地管理這些老臣悍將。

為了迫使老人們接受一個毛頭小子的管理,他還專門下了一道命令:“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明史·興宗孝康皇帝傳》)

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東宮官屬,又給太子配特別智囊團,有何深意?

《朱元璋》朱元璋和李善長劇照

這些大人物,被安排為東宮官屬,只是為了方便太子朱標管理朝政、節制百官,而他們不參預東宮日常事務,不擔負東宮衛率的安全管理。

朱元璋說得很委婉,不專門設置東宮機構,而以老臣充斥,以融洽他們與未來皇帝的關係,不生嫌隙。

他筆鋒一轉:“又所以特置賓客諭德等官者,欲輔成太子德性,且選名儒為之,職此故也。”

具體輔教、規諫太子的,則是一批行為端正、飽學典籍的中低級儒臣。雖然他們級別不高,如梁貞、王儀等,但熟習儒家經典,都能寫得一手道德文章,正好對政治涉足不甚,尚有一種中國士大夫精神傳統做些學問。

此外,朱元璋還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在國子監選了十多個優等生,特許他們進入禁中,陪同太子讀書,同時給予了他們唯有忠誠於儲君和皇帝,才能換得扶搖而上的政治機會。

這些小人物,是朱元璋“東宮不別設府僚”的真正官屬,是為太子出謀劃策如何控馭大佬們的智囊團。

3

朱元璋之所以要在給兒子配置了一個強大的官屬,還特別組建一個規範的智庫,無外乎考慮到“繼世之君,生長富貴,暱於安逸,不諳軍旅”,恐怕“一有緩急,罔知所措”。(《明史•興宗孝康皇帝傳》)

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明確接班人時,還只十三四歲。像這個年齡,朱元璋的正式身份,還是肌不果腹的放牛娃。他在十六七歲才成為皇覺寺的小沙彌。由於連年鬧災荒,寺廟得不到施捨,為了活命,年輕的朱元璋只有手託瓦缽、足穿草履,做一個四處乞討的遊方僧。

朱元璋的遊方,貌似遊蕩,形同流浪,看慣了世間炎涼困苦。

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東宮官屬,又給太子配特別智囊團,有何深意?

遊蕩的朱元璋劇照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流浪者投身農民軍,幾經輾轉,幾番奮戰,浴血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開國天子。

天子的兒子,不用去乞討,不用於血拼,但是,朱元璋交給了他另一份重點。這份擔子,用幾百年後,新朝的雍正帝即位後的一句口頭禪形容,就是:皇考付託江山之重,如同千鈞。

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二十三歲的太子處分,然後奏聞自己。他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一十三)。朱標正式監國理政,成為了朱元璋處理日常政務的好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