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东宫官属,又给太子配特别智囊团,有何深意?

向敬之

1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即以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对其极为爱护,寄予了厚望。

四年前,他称吴王之初,即以朱标为世子,作为大业继承者精心培养,以大学问家宋濂继续教授“五经”。他先是命年仅十三岁的朱标代表自己去凤阳老家扫墓,以商高宗、周成王都以早知民间疾苦而养成勤俭守成的好君主的经典案例,告诫朱标:“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

还没有称帝的朱元璋,就以继任皇帝的高标准,要求少年朱标体察民间疾苦,并希望他能从下而上地体会到他老爸投身抗暴运动的艰难历程。

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东宫官属,又给太子配特别智囊团,有何深意?

《朱元璋》朱家父子剧照

一旦做了皇帝,朱元璋就命从陈友谅集团投降过来的翰林学士詹同,参考历代东宫官制,选拔以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太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带着一批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组成了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东宫顾问团队,辅导太子成才。

就连詹事府的正副职、左右谕德、左右率府使等面子上的职位,都被朱元璋安排了朝廷上的大佬兼任。就连浙东集团的两位大名士、朱元璋特别看重的御史中丞刘基、章溢,也受命出任东宫的赞善大夫。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曾联合向朱元璋提交一个报告,请求仿照元制,以皇太子为中书令。

朱元璋批示:元制不足以法。

2

朱元璋可以学元制建中书省,但不想过早地安排年轻的太子主持政务,与其争做政府首脑,成为他与丞相、都督们权力博弈的缓冲。朱元璋另有考虑,他一旦外出,便安排太子监国,是作为他控驭文武重臣的代言人,而不是丞相都督们做大自己、防御皇帝的防火墙。

他不择手段地强化皇权时,还想方设法提升储权。虽然历朝历代,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权力争斗,激烈寡情,不绝如缕,但是朱元璋还是早早地安排文武重臣兼职东宫官属,只是名义上的安排,意在使太子名正言顺地管理这些老臣悍将。

为了迫使老人们接受一个毛头小子的管理,他还专门下了一道命令:“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

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东宫官属,又给太子配特别智囊团,有何深意?

《朱元璋》朱元璋和李善长剧照

这些大人物,被安排为东宫官属,只是为了方便太子朱标管理朝政、节制百官,而他们不参预东宫日常事务,不担负东宫卫率的安全管理。

朱元璋说得很委婉,不专门设置东宫机构,而以老臣充斥,以融洽他们与未来皇帝的关系,不生嫌隙。

他笔锋一转:“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

具体辅教、规谏太子的,则是一批行为端正、饱学典籍的中低级儒臣。虽然他们级别不高,如梁贞、王仪等,但熟习儒家经典,都能写得一手道德文章,正好对政治涉足不甚,尚有一种中国士大夫精神传统做些学问。

此外,朱元璋还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在国子监选了十多个优等生,特许他们进入禁中,陪同太子读书,同时给予了他们唯有忠诚于储君和皇帝,才能换得扶摇而上的政治机会。

这些小人物,是朱元璋“东宫不别设府僚”的真正官属,是为太子出谋划策如何控驭大佬们的智囊团。

3

朱元璋之所以要在给儿子配置了一个强大的官属,还特别组建一个规范的智库,无外乎考虑到“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昵于安逸,不谙军旅”,恐怕“一有缓急,罔知所措”。(《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

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明确接班人时,还只十三四岁。像这个年龄,朱元璋的正式身份,还是肌不果腹的放牛娃。他在十六七岁才成为皇觉寺的小沙弥。由于连年闹灾荒,寺庙得不到施舍,为了活命,年轻的朱元璋只有手托瓦钵、足穿草履,做一个四处乞讨的游方僧。

朱元璋的游方,貌似游荡,形同流浪,看惯了世间炎凉困苦。

朱元璋命文武重臣做东宫官属,又给太子配特别智囊团,有何深意?

游荡的朱元璋剧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流浪者投身农民军,几经辗转,几番奋战,浴血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天子。

天子的儿子,不用去乞讨,不用于血拼,但是,朱元璋交给了他另一份重点。这份担子,用几百年后,新朝的雍正帝即位后的一句口头禅形容,就是:皇考付托江山之重,如同千钧。

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二十三岁的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自己。他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三)。朱标正式监国理政,成为了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的好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