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做雲計算那麼艱難,為什麼感覺後面其他公司都隨便就擁有了雲計算?

沙漠西湖ik


首先,雲計算確實是一筆沉重的資產投資。雲計算需要計算機房,機櫃,專用線,海底電纜等。這些資產很重,需要長期的人員操作和維護,所以它真的很貴。

縱觀全球,前幾的雲計算供應商,AWS,AZURE和ALIBABA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他們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亞馬遜擁有電子商務的基礎。微軟憑藉世界頂級的軟件架構基礎,阿里巴巴雲擁有淘寶多年積累的電子商務技術實力,具有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

在後期,IDC供應商轉變為雲計算並且還擁有計算機房的基礎。然而,畢竟技術有限,投資有限,因此規模不大。在後來的初創公司中,雲更成功,UCloud和Qingyun。研發實力足夠強大,技術實力開始,融資成功,很快成為某些領域的獨角獸。

因此,雲計算不是一個隨便做的公司,雲計算是一項重要的資產和技術生活。


智慧城市研究


謝謝您的問題。阿里雲和其他雲有本質不同,但都是現實選擇。

國內只有兩種雲。

目前國內雲服務有兩種。第一種,是阿里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阿里雲,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飛天)研發起來的。第二種,是拿來的雲,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的,如騰訊雲、華為雲等。前者需要巨大的技術投入,後者則輕鬆很多。

OpenStack類似於安卓。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Rackspace這家雲服務企業,將合作研發的OpenStack雲計算管理平臺向全球共享,雲計算服務的門檻因此迅速降低。OpenStack相當於安卓系統,小米用安卓系統賣手機、華為騰訊用OpenStack做雲服務,都可以商業變現。由於門檻低、技術天花板也低,競爭非常激烈,華為和騰訊依靠的是集團化資源支撐,才能大浪淘沙生存下來。


阿里雲有遠見和潛力。

阿里雲具有先發優勢。阿里雲的成功與王堅在馬雲面前極力爭取密切相關,與馬雲長遠的眼光與判斷有關。阿里雲也確實是阿里工程師的命換來的。2010年馬雲把阿里雲作為基礎設施服務,極力宣傳時,李彥宏和馬化騰都一笑而過,華為在當年雖然提出雲規劃,但看不到效果就擱淺了。9年之後,阿里雲跑在前面。

自主可控能走得更遠。阿里自主研發了雲操作系統飛天,開發了數據庫OceanBase、物聯網平臺Link人工智能 ET大腦等,正在研發AI芯片NPU。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迭代,有了核心競爭力,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兼容性、擴展性。阿里雲飛天雲操作系統經過了多年的商業實踐,政務、金融等核心業務已經上雲,經歷了天貓雙十一、遠程直播等考驗。飛天系統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230多萬用戶,全球60%以上的客戶都將核心業務與數據交給前幾名雲服務廠商,他們都是自主研發的雲。所以,阿里雲的市場潛力還很大,在國內的規模也超過騰訊、華為。


兩種雲都是現實選擇。

兩種雲的現實選擇。阿里是要站在技術制高點,華為、騰訊看到雲計算的變現潛力,才紛紛入局。說實話,OpenStack不太適應公有云,有版本混亂、功能不全、兼容協調不足等問題,但是從技術角度實現商業化、建設生態、滿足需求,是最快捷、最直接的選擇。從零起步,華為、騰訊時間耗不起、市場等不起,OpenStack很難用,但就像一個二手車,改造一下先開起來,服務自己的戰略。

拿來主義有硬傷。基於OpenStack的雲,缺乏核心技術支撐,難擴展、版本多、分支雜、穩定差、故障多,跨廠商遷移升級比較困難,軟件模塊出自多家,缺乏統一規劃和一致性,很多項目都成了“爛尾”。思科和 HP也拋棄OpenStack,退出公有云或者自主研發。而華為雲、騰訊雲還是基於OpenStack建設公有云,未來挑戰和機遇都很大。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要知道,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而其他廠商更多地是基於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而這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雲與拿來主義雲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明白,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實現從0到1飛躍的過程,自然比直接接入其他系統要艱難複雜得多。

因為OpenStack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包括 Rackspace、思科和 HP等老牌2B企業都紛紛脫離了OpenStack轉投AWS懷抱,或者退出公共有云市場。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基於OpenStack構建的公有云基本已經消失。

但像華為雲、騰訊雲這樣的廠商繼續依賴OpenStack構建公有云,未來可想而知。

除了在雲計算的自主研發方面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堅持,阿里雲和國內其他雲廠商的戰略定位也有所不同。在最近一次的阿里雲北京峰會,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就表示“未來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要跑到公共雲上” “未來阿里巴巴的所有技術輸出、產品輸出、2B的服務都要通過阿里雲”。

這無疑是在再次宣佈阿里巴巴將雲的發展視為企業戰略的重心,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都會在雲的基礎上統一,相反華為雲等其他雲對於雲的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

相對而言,阿里雲更加穩紮穩打,十年時間一步步形成現在的規模。一開始堅持自主研發,從2009年發展至今,投入了數不清的人力、財力,擁有飛天、神龍雲服務器、POLARDB雲原生數據庫等核心科技成果,真正掌握了技術的主動權。

不僅如此,阿里雲還有著清晰的戰略,從逐步實現全球化進程,到實現產業AI的深度落地,阿里雲不斷進階。再加上阿里巴巴整個生態體系作為強有力的支撐,阿里雲穩坐國內雲計算市場頭把交椅。

而華為雲則從開源雲入手,看似上手快,也就是題主說的感覺很輕鬆就擁有了雲計算,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了束縛。比如在openstack的技術平臺上,因為openstack的原理不支持容器,導致華為雲無法立刻投入。但如果又一切從頭來過,各種成本令華為雲難以承受,想必這也是此前華為雲總裁回應“拿來主義雲”表示堅定支持OpenStack的原因。

目前,飛天現在的集群規模已經超過了一萬臺,而因為技術限制更偏向私有云市場的華為雲,估計單個集群規模都在1000臺左右,而阿里雲可能早在2012年就達到了這樣的規模。

這事兒你怎麼看,我們評論區見。


阿ken仔


作為一大中國經濟的世界性科技工程,僅阿里一個集團躺槍,那麼大個中國,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然而,國家性人才,國家性資金,國家性機制奇缺,全交給了中國市場去自我發育,缺口之大,相信遠大於幾個發達國家,也只有實踐著的,擁有了商業數據的大平臺,才敢於吃此大螃蟹。作為有效的補充,屆時分一份利的資格就具備了,當仁不讓,才是冒險家的真實性格。有條件者,任誰也不會放棄。阿里不可能一統天下,有他的業務主攻。而市場那麼大,全都是處女。各自各領風騷,突破者,誰都是中國冠軍,可能也是世界冠軍。實在講,難度巨大,燒錢多少任誰也心中無底。但為了它,必須咬緊牙關,把寶寶養大。去掙錢養家,沒有慈善家施捨,只有時間上的供給。金錢制約的速度,打折的是人才,貶值的是實踐。但原理已成,並非是夢,只是一個路的遠近的問題了。科技成果超人類智能是板上釘子的事。要我說,毛主席的集中優勢,圖斷一指之道有用。幾十萬人配合一個核心,總能破它一個,前進一步。


李198588733


看回答就沒有云計算圈內的,滿嘴跑火車。飛天底層虛擬化也是用的kvm,自己做了存儲和網絡,大家看到的都是管控面的東西。Openstack底層也是支持kvm的,其它做的事情類似。如果以虛擬化往上層說雲,除了openstack國內自研的還有ZStack,青雲,cas等等不少,騰訊也有自研的一條產品線。真正全部自研的是vmware,微軟的azure,citrix的xen等,地球上也就這幾種了。


不一樣的感覺35


如果沒有中國市場,阿里啥都不是吧


長風大俠莉


首先阿里雲是國內雲計算的開拓者,幾乎沒有任何經驗借鑑,全靠國外技術人員和中國頂級人才在那裡搞,阿里雲也是一邊摸索一邊做出來的,而其他那些雲可以借鑑阿里雲相關技術資料,可以高薪挖人過來搞,基本上一路順風,遇到不到阿里雲剛開始做的各種技術難題,不過綜合來說,阿里雲確實厲害,阿里雲在國際能排名第三,國內第一


靜默如風R001


本質是一樣的,阿里抄AWS,谷歌,技術有後發優勢,摸索的成本高一些,後來可拿來的技朮成熟了,本質都是開源二次開發。


swan2sky


現在還有什麼雲可以跟阿里比嗎?阿里雲簡直就是筋斗雲,騰訊雲也來湊熱鬧了


擁抱18


引用下共享出行的一個例子:“Uber早期進入巴西市場的時候,遇到了非常多的問題,非常的艱難萬分,後來Uber花費了很大時間和精力,最終促使巴西國會提交議案針對性修改了法案,後面的其他網約車平臺,才得以能容易的開始網約車業務,譬如:99Taxi、TaxiFy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