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也要穷在山上 富也要富在山上” 记瑞昌市洪一乡朱湾村余水兵

“穷也要穷在山上 富也要富在山上”

记瑞昌市洪一乡朱湾村产业扶贫带头人余水兵

市场信息报讯(通讯员 曹祥佳 摄影报道)洪一乡朱湾村余家山自然村是一个贫困山头村,共有贫困户6户14人,现年50岁的余水兵就出生在这里。余水兵早年外出谋生,与武宁县姑娘黄丽琴结为伴侣,之后一直在此安居。如今他家从农村搬到美丽的武宁县城区,住上了新建的楼房,夫妻二人经营着自己的百货小商店,生意红火,生活幸福。

“穷也要穷在山上 富也要富在山上”  记瑞昌市洪一乡朱湾村余水兵

三年前的清明节,他携全家回家乡扫墓,看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四周田地变成了荒地,一些乡亲仍处在贫困中,心里十分不安。他想,何不在山上找一条致富之路呢?于是他决心返乡创业,开发农业项目,希望把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摆脱贫困。然而,美好的理想却遭到妻子的竭力反对,妻子不忍心让他一个人回到贫困的山头上受苦受累。但为了家乡的发展,那段时间他每天耐心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好在黄姑娘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不但支持丈夫的事业,还主动将家里40万元银行存款作为发展产业启动资金。

“穷也要穷在山上 富也要富在山上”  记瑞昌市洪一乡朱湾村余水兵



当时,有很多农业客商在武宁县种植中药材,余水兵一直在帮他们管理,学会了系统完整的种植技术,为他这次回乡种植中药材奠定良好的基础。种药材不仅要解决资金和技术,还需要落实土地和劳动力。为此,余水兵在乡村干部的协助下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十土地十贫困户”发展模式,把药材种植发展为扶贫产业。目前有3个当地贫困劳力长期在扶贫基地务工,2018年共发放贫困户劳务费1万余元。

两年来余水兵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一心扑在合作社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种植的中药材达到40余亩,以白芨种植为主,另种有黄精、腊米等品种。中药材是一个周期长的经济作物,需要4—5年时间见效益。为了解决短期资金周转,他饲养了200多只土鸡,土鸡和土鸡蛋全部销往武宁,收入可观。目前,他正筹划着扩种面积,并为其他种植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力争让这片荒山产生更大的效益。

“穷也要穷在山上 富也要富在山上”  记瑞昌市洪一乡朱湾村余水兵


“穷要穷在山上,富要富在山上。能够尽我所能,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让家乡变得更美,是我最大的梦想。”余水兵深情地对前来看望他的乡村干部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