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危山位列章丘八景之首。"高聳危山聖井澄,繡江春漲流水聲。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堂夜雪粉妝城。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薰風日日清。白雲棹罷歸來晚,臥看東嶺曉月明"。這是早在元末明初時期就在民間流傳的"章丘八大景"詩篇。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危山位於濟南市章丘區聖井街道駐地濟王路南側,是一座孤聳于山區與平原之間的砂石丘陵,海拔205米。危山對應著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而得名。

我國古代占星術講究星宿分野,就是把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危山對應危星,“玄武虛危,齊之分野”,齊指齊地,即三齊之地。故此山之名既與二十八星宿有關,又與分野三齊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被稱為危山,也叫三齊山。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危山在古時也叫無影山,據傳其東南面有怪石,高兩米餘,呈圓球狀,每年夏至的午時三刻,人站立石上而無影,故名。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相傳古時危山大旱,三年不雨,田禾半焦,百姓憂愁。一日忽有僧人稱自天竺國來,禪杖指地曰:"此地有甘泉"。眾人隨即鑿巖挖井,不數尺,果泉如水柱。眾人感恩不盡,取名"聖井"。從此“危山聖井”在民間廣為傳頌。明弘治二年碑刻雲:“古蹟有聖井之名也。方遇旱年,垂瓶口懸於井半,若懇虔心祈祝,水為方滿,即時作霈,然後降雨,苗稼長茂。"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據《章丘縣誌》記載:《太平寰宇記》雲,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齊悼惠王子為齊孝王,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因與吳楚通謀,事發自殺,葬此山巔,俗稱"鐵墓頂"。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古代的危山,古木參天,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其古建築群始建於漢代,盛於明清。碑載:宋神宗、明弘治、清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危山寺廟。當年的危山,廟宇殿堂毗連,氣勢宏偉壯觀,數量之多相當於泰山、千佛山、嶗山廟宇數量的總和。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除了鐵墓頂和聖井以外,危山還有四賢泉、琵琶灣、一百(柏)單二孔橋、石門夜象等景點。明代文學家李開先多次登臨危山,留有《醉遊危山鐵墓頂》一詩,雲:“數尺飛藤手自攀,須臾身在白雲間。模糊醉眼不知處,錯把登山當下山。”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危山的廟會也久負盛名。自宋神宗年間,危山便設有香火會。到明代,香火會發展成為規模宏大的山會。清代,危山的山會為一年兩度,分別在春夏之交的四月初八和秋後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北京城,天津衛,不如逛逛危山會”之說。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李開先《三月二十八日同眾客遊危山》詩云:“暮春集朋儔,登山快遠眸。三齊連魯甸,千里望幽州。野市紛無已,夕陽不可留。遄歸難盡興,以待更來遊。”足見當年山會人山人海、熙來攘往的盛況。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1937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了最後一次山會,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山會因戰亂而終止。危山的古建築群也在戰亂中蕩然無存。僅有大明重修危山諸廟碑、創建危山王母宮碑、乾隆五年天齊殿重修碑記等幾通碑碣倖存了下來,被列為章丘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危山三碑”。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現在的危山山下建有聖井廣場、聖水池、齊魯聖賢壁、聖井福壽鼎,山上建造了宏偉的元音寺、元音塔、講經堂、玉皇閣、危山大佛等。危山腳下發掘出了轟動國內外的漢代彩繪兵馬俑陪葬坑。危山逐步重現出了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歷經滄桑歲月而倖存下來的危山古碑,見證了危山曾經的輝煌繁華,承載了危山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記憶。

濟南章丘八景之首危山,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

目前,規劃將危山風景區打造為“三齊山風景區”。歷史是景區的根,文化是景區的魂。相信隨著新景區的建設,危山古碑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古老的危山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