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心理學角度看待壓力?

月暖梵音瑜伽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大仁君,很高興能用這樣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因為我本身是從事心理諮詢行業的,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因為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今天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談一談壓力這個問題。


心理學上,對壓力的定義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壓力源是現實生活要求人們去適應的事件。壓力反應包括主體察覺到壓力源後,出現的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應當是一種經驗到的東西,它無法拋開主體而單獨存在。假如一個事件發生了,但主體對其漠視,毫不關心,或已經意識到刺激的存在,但認為不值得認真對待。這時,壓力就無從談起。


按對主體的影響,壓力源可分為三種類型:


1

生物性壓力源,是直接影響主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的時間,比如:軀體創傷或疾病、飢餓、性剝奪、睡眠剝奪、噪音、氣溫變化等;

2

精神性壓力源,是直接影響主體正常精神需求的內在和外在事件,比如:錯誤的認知結構、個體不良體驗、道德衝突以及長期生活經歷造成的不良個性心理特點(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責、悔恨、怨恨)等;

3

社會環境性壓力:是直接影響主體社會需求的事件,又分為純社會性的社會環境壓力源,如重大社會變革、失戀、離婚、家庭長期衝突、戰爭等和由自身狀況造成的人際適應問題等社會環境性壓力源。

壓力源的存在、個體的生理狀態、心理背景和社會生存環境,都是產生壓力的必要條件,但這些條件本身並不是心理形式的壓力。我們體驗到的壓力,實際上是另一種心理歷程,也就是我們內心的衝突和伴隨其而來的強烈情緒體驗。


心理學家勒溫和米勒根據衝突的形式,將內心衝突分為以下四類:

1、雙趨衝突:當兩件有強烈吸引,但兩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現時,人的內心並形成了雙趨衝突的局面,用中國俗話來說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2、趨避衝突:當一個人想達到一個有吸引力的目標,但達到該目標卻有極大危險,這時,便進入了趨避衝突的境界。比如,一個人想結婚,但又害怕承擔婚後的種種責任,失去某些自由。

3、雙避衝突:當一個人面臨兩種不利的情景時,便體驗到雙避衝突的壓力。比如,下崗,必然失去固定的收入和穩定的工作。人們遇到這種情景,往往長期不能決策,最後“聽天由命”,陷入被動境地。

4、雙重趨避衝突:有兩種可能的選擇引起,當兩種選擇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時,面對這種情景,人們就會處於雙重趨避衝突中。比如,一個工作機會工資高但沒有發展前途,另一個工作工資不高但發展前景好,當一個人面臨這種情況時,不論選擇哪個工作,都有利有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我們在與壓力相處的過程中,慢慢適應它的存在,這種適應雖然會消耗我們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但這種消耗在正常範圍內,我們能承受的住,所以不會導致身心崩潰。但是,一旦我們面臨的壓力,由於強度太大或持續時間太久,超出了我們的承受範圍,我們無法適應,健康狀態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產生某些生理或心理問題。


以上是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壓力的,也歡迎大家多多溝通交流,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您好,我是暖心理諮詢師楊湛德,很高興為您解答。心理壓力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心理壓力的存在就像我們每天在物理世界裡都要承受的摩擦力一樣,所以如何認識壓力會影響我們如何處理壓力。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積極一面和負面消極一面,如果我們過分在乎一方面,只會讓我們過分樂觀或者悲觀,都不會幫助我們更好去處理問題。就好像我們在冰面行走如果沒有足夠摩擦力,我們會無法在冰面上行走,甚至會不斷摔跤,但是我們在泥潭裡的摩擦力實在太大了,我們也無法在泥潭裡行走,無法動彈。心理壓力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我們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期待和渴望,在我們越是渴望,就越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壓力。因為我們得不到滿足,我們內心會對自我認識產生懷疑和偏差,我們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不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不是不合理。比如我們在工作中希望自己工作能力能得到認可,如果我們自己有些工作沒有做好,或者被領導批評了,我們會產生對自己能力懷疑,覺得自己沒無法滿足自己需要被認可的期待,就會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未來了,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壓力。

一方面是由於別人對於我們有一定期待或者要求,如果我們不能完成別人的期待或者要求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被別人懲罰或者拋棄,或者自己希望滿足別人來讓別人重視自己,以至於自己會有很大壓力。比如一個人從小父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要求自己要學習成績表現好,如果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會遭受到父母的辱罵和鞭打,那這個人長大後對於愛人的要求就會產生壓力,因為這會讓自己覺得如果不能滿足愛人,自己就會遭受到曾經被責打痛苦或者被愛人拋棄。
所以心理壓力源於自己對於事情的態度,一定合理的壓力,會幫助我們對事情保持一定動力,讓自己更好地去面對和解決。但是過度的壓力只會讓自己看到自己無能為力,甚至是讓自己回想起以前曾經的痛苦,更加無能為力,這就需要自己去修通影響自己心理壓力的問題,這樣才能讓自己對當下問題保持合適壓力感。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釋夢師楊湛德

暖心理

壓力是從外部某些因素產生,然後傳遞到你精神世界中的一種行為體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壓力,但是壓力並不一定是負面與消極的,適度的壓力可以催人奮進,給人帶來積極與正面的能量。


唯物辯證法角度來說,沒有人是不存在壓力的,壓力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它無所不在,如果有人說自己徹底沒有壓力,那麼他就會陷入更大的壓力之中,這種壓力叫做

空虛,空虛會讓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完全失去意義,繼而引發抑鬱症。

如今全世界的生活節奏都在加快,許多人適應不了這種生活,也會導致壓力突然增加,沉重的壓力會擊垮一個人,而想要將壓力控制在一個理想的範圍內,還應該這樣做。

1、改變環境 熟悉的環境讓人沒有新鮮感,腦海中可能會對熟悉的氣味失去信心,繼而對生活失去希望,而如果可以換到一個新鮮的環境,那麼人體不自覺的就會對未知產生好奇,好奇能潛移默化的幫你解壓。

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心理學上經常要用到的治癒辦法,當你遇見了什麼大的困難時,你重複心理暗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那麼你在解決困難時,會自信百倍,因為你的潛意識告訴你,你真的是能成功做到的。

3、宣洩情緒 壓力經常出現,但是你不可能在壓力剛到自己身上就進行發洩,不分任何場合發洩壓力的那是瘋子。但是壓力久久堆積在身體內部,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發洩,個體可能會崩潰,於是你應該選好時間地點,發洩一波壓力,最後放下包袱重新揚帆起航。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壓力其實是當我們面對事情,尤其是緊急的,重要的事情時候產生的反應。壓力是一種反應,而這種反應本身還會引起別的反應,比如焦慮,比如亢奮。真正讓我們感到不適的,是壓力本身引起的一些反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壓力本身是無害的,真正有害的是我們對壓力的看法。當我們把壓力知覺為有害的時候,大腦會減少催產素的釋放,讓我們感受到焦慮等情緒,這時候我們對壓力的看法就起到了消極的作用。當我們把壓力看做是激勵,是動力等積極想法時,壓力反而會促使我們高效的進行活動。耶克森-道德森定律也描述了,壓力與效率呈現倒U型曲線的關係,就是說中等適度的壓力是會促進效率提高的,沒有壓力或者壓力過大,都不利於效率提升,不利於活動的進行。其實壓力本身就是一種反應,是我們面對事情自然而然產生的反應,除了高壓外,一般的壓力水平本身沒有什麼特點的壞處。關鍵還是我們對待壓力的看法。

心理學上成長型思維說的是,把事情與困難、壓力看成是調整,找到能帶給你成長的地方,以獲得成長的目標去完成它。其實這就是對待壓力的正確做法,不把壓力當做老虎,而是把壓力當做帶你前進的白馬。用的好,壓力是我們提升效率,提升幸福感的工具;用的不好,光是看見事情帶來的壓力本身,就能壓垮我們,更別說完成任務或者從中得到成長了。本質還是看法或者認知的區別,這和情緒ABC理論也是不謀而合,可以學習下,更好的進行壓力管理和情緒管理。



青音約

相關壓力,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包括壓力種類,樓上樓下的答案都已經非常詳細,不再詳述。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社會的角度,社交的角度等等,去看待當今社會的壓力,得出的一個結論都是現在社會壓力普遍都非常大,焦慮情緒在各個階層也都比較普遍。

那壓力需要緩解嗎?我從易學的角度去簡單分析,

過度的壓力一定需要緩解?

把壓力比作健身房健身,健身對於普通人來講(指未受過專業指導和訓練的人)第一原則是不要過度,一旦過度造成的損害比你不鍛鍊來的大的多。因此過度的壓力一定要緩解。

沒有壓力是否好?

無論在什麼國家和社會,一點壓力沒有對人生沒有好處,甚至有壞處。“沒有合理的壓力,就沒有動力”。如果生活在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也許沒關係。但是現實生活中,特別是當今社會現實生活中,上到國家,下到人民,都是努力向前,勇猛奮鬥。相對之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合理的壓力也可以調節我們的激素水平,促使我們改善缺點,積極生活,調整方向。所以合理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生活的更好。

如果才算合理的壓力?

首先是時間,每週,每月,每季度,每年,如果長期處於不間斷壓力狀態,就是屬於過度壓力的明顯標準,需要打斷這種壓力狀態,進行適當放鬆。


其次是程度,如果壓力達到影響睡眠,飲食,正常生活和思考,則為過度壓力。

最後是方式,如果因為一些小事情經常感覺壓力巨大,則問題並不出在外部事件,而是心裡本身,屬於內部精神性壓力,則需要合理的調整或者就醫。

由於每個人承受壓力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即心理素質,這和人本身的基因體質,以及從小生活經歷都密切相關,所以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合理的壓力為佳。

合理的壓力:不影響正常生活,不造成由心理壓力引起生理疾病,正常處理工作,正常生活,沒有長期的情緒異常等等。

如何緩解壓力?

運動鍛鍊,讀書,冥想,嘗試新事物,打破現有狀態。。。等等,具體可以查閱我其它答案。


百行自然18號

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

作為壓力源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種,比如說精神上的壓力,社會環境下的壓力,生物性的壓力都是有的。

人在生活當中吧,完全高興,這是不可能的事,大家看壓力的時候,實際上壓力呢,他對人能產生動能,能促進人的發展。適度壓力對人是有好處的。

那平時感覺壓力很大,到一定程度覺得很苦,這是怎麼回事了?

我們怎麼緩解壓力?先來認識壓力很重要。

有一個壓力適應期,壓力適應階段呢,首先我們自身有一個接受階段。一旦從內心上,從認知系統上合理的認識,然後再加上社會的支持系統,我們的心理反應就能夠降下去。

而且很多時候這個壓力和我們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夥子天天覺得自己的壓力大,因為工作上任務太重。

結果我給他分析呢,他是在工作當中,死板較真,再一個是不會拒絕人,什麼事他都不敢推。

還在意人家的看法,想法,每天想法太多,實際從他本身工作能力上完全沒有問題,工作量大,他也可以完成。

可是內心裡面的波動太大了,引發的內耗太大,所以說影響到工作效率,這樣壓力就大了。

他的壓力,一個是處理人際關係需要努力,從個人性格上多調整一下,不能光說壓力壓力。

壓力反應的還是心理素質。認知系統,心態系統,社會資源系統,這些都在起作用,我們抱怨壓力的時候,應該給你一個信號,就是要成長自己,完善自己了。

我想辦法從自身角度上提升心理素質,這樣一旦加強了,你所遇到的任何壓力都可以緩解。

隨著社會,隨著經濟的發達,心態越來越重要。認知是人精神屬性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我們怎麼樣減少負面情緒,負面作用,這樣阻礙就小了,壓力就小了,個人發展也順利。

大家慢慢的來關注我的動態,多學一點兒心理的科學知識,然後多學會調節心態,關注我的號,包括我的文章,我以前寫的文章,視頻語音都可以看一下。加油!


心岸姐姐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時候很天真,很單純,沒有學業,工作的壓力。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懂得承擔生活的責任。可以這樣說,一個沒有壓力的人,不會是一個成熟的人。

那麼,怎樣通過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壓力呢?我們每一天都在進行著選擇,是怎樣的生活性事件構成的壓力呢?

比如說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畢業從事什麼工作?談不談戀愛,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買不買房子,等等。

這些都是我們在世俗生活中需要經歷的,那麼壓力源是什麼呢?也許是父母的期待,也許是自己的高標準,也許是生活所迫。

那麼有壓力,就給我們一些動力,我們不是去揹負壓力去生活,還是壓力會轉化成動力,那麼就需要去調整認知。

如果一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那麼他最終會一事無成。適當的焦慮,會讓我們有想完成任務的動力。

我們要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的壓力,我們還得把這些事情做好,那麼就需要我們按部就班的去完成,每一天都規劃好這一天要做什麼,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

人生苦短,時間有限,努力學習,抓緊一切時間改變吧。


心靈之音的空間

有人說:“壓力像彈簧,你弱它就強!這裡的所說的自身強弱是指內心世界的強大與脆弱。當內心強大的時候,即使之前不能承受的壓力也會扛下來。反之,當你內心脆弱的時候,一點小小的壓力就會把你壓垮,也就是說壓力直接與內心承受力有關。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涉及到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心理資本。心理資本,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自信、樂觀、希望和韌性。

一、若想做到自信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為自己設立高目標、並自己選擇困難的任務。

2、歡迎挑戰,並因挑戰而強大。

3、高度的自我激勵。

4、為實現目標投入必要的努力。

5、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

二、若想做到樂觀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類樂趣。

2、懷有感恩之心,時常會表達謝意和感激。

3、能利用環境中各種可能出現的機會開發自己的技能與能力。

4、處於逆境時,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接受自己不能夠改變的現實,繼續前行。

5、能夠接受變化,看到未來的機會。

三、若想讓自己充滿希望,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有明確的目標。

2、下定決心實現目標,表現在意志力的強度,投入精力的數量,對動因有清楚的瞭解,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

3、在困難和挫折即將摧毀目標時,轉移到替代、創造性的路徑上,並繼續追求目標。

四、若想讓自己增加韌性,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身處逆境或被問題困擾時,能持之以恆,迅速復原並超越。

2、信奉持續學習的理念,隨時準備改造自己,並跟上變革的步伐。

3、不僅對自己負責,而且願意為其他人的成功承擔責任。


鳳凰令的心理驛站

正確看待壓力,壓力有積極的意義,而我們都過於關注壓力的消極意義。壓力的產生是告訴我們要慢下來,關照一下自己的內心。如果視而不見,最後釀成身體的疾病。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心理社工師周雲騫

壓力要從兩個方面來談,壓力源——可能對人造成壓力的生活事件;個體感受到的壓力——負性情緒或身體反正。

其實,生活在社會上,大家面對的壓力源都是差不多的。比如說學生,同一班級的學生用同樣的教材,上同樣的課,同樣的老師教,做同樣的作業。那考試這件事,做為一個壓力源,對每個學生施加的壓力應該是一樣的。但我們知道事實卻是,每個學生對壓力的感受完全不同,而且並非學習越好的學生感受到的壓力越小,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像。

影響學生對考試的壓力感受的因素:

1. 對考試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2. 對自己成績的預期和預估之間的差距。

3. 個體應對壓力的方式。

說到個體應對壓力的方式,我們可以以堵車為例。現在大家高峰時段出行,都會面對堵車這個壓力。

假設,同樣因為不可避免的原因只能駕車出行,堵在路上,肯定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產生,但應對的方式卻各不同。

有的人會開始煩躁,不按規則駕駛,胡亂加塞併線超車,這種開車方式並不會改變堵車這個壓力源,只會加重自己的緊張感,還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帶來一系列後續的負面影響。即使沒發生事故,這種緊張、焦慮、憤怒的情緒也會被帶到目的地,對後續的事情產生負面影響。

有的人遇到這種情況會馬上開始後悔、自責,覺得是自己沒安排好時間,甚至遇到堵車是因為自己就是個倒黴的人……於是各種覺得自己不好,情緒從煩躁轉向低落,並持續很長時間。

有的人和前一種人相反,會去找各種讓自己遇到堵車的原因,開始抱怨。這也不能改變堵車這個事實,反而把這個負性事件的影響擴大化,聯想出更多的人和事都讓自己不順心,不滿意。

有的人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同時清楚它是堵車靠成的,而堵車這件事自己無法掌控,幹是主動去化解這種負性情緒,比如聽聽舒緩的音樂,調整一下路線,和正在等自己的人聯絡說明情況……總之儘可能減少遇到堵車這件事產生的負面影響,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正常的狀態去應對後續的事情。

我們不難看出,最後一種應對壓力的方式是最妥當的。

心理學對人的影響,不是評判“對、錯”,“好、壞”,而是讓人無論遇到正面或負面的生活事件,無論經歷正性或負性的情緒,都能不被情緒掌控,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應對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