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

天闕867

不是張廷玉絞盡腦汁,而是好基友雍正恩賜,准許他百年之後,配享太廟。“配享太廟”四個字,既是對他功勞的一種肯定,又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什麼是太廟?

最早是祭祀皇帝先祖和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批准有大功的臣子、近親、皇親配享。

只要當朝朝廷在一天,不出問題,太廟就一直配享,這是多大的一種榮譽啊!

對於張廷玉,他是三朝元老,歷經康雍乾三朝,功成名就,大放異彩在雍正朝。可以說是股肱之臣,也是雍正的左膀右臂。

而這個人也是非常謹慎之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信奉“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名言。也算是他成政壇不倒翁的根本原因。



舉個例子,後來張廷玉和乾隆矛盾爆發時,乾隆收回所賞賜的東西,順便還叮囑查家的官員,一定好好搜查,打算利用文字獄好好收拾張廷玉。文人嘛,難免寫點啥來表達心情。結果是一無所獲。

雍正朝,張廷玉混得好,甚至和雍正有好基友的傳聞。念及功勞,雍正准許他配享太廟。可是等乾隆上位,他深知到乾隆對自己的不喜歡,後來乾隆的種種表現也說明了。

幹了十多年,打算乞求退休。可是乾隆皮啊,拒絕了,他說你將來是要打算配享太廟,怎麼好意思退休?

此時的張廷玉76歲了,幹不動了,他說當年的朱元璋就准許劉基退休。乾隆認為張廷玉這是在諷刺他,因為朱元璋過河拆橋,弄死了劉基。



後面就是張廷玉爭奪“配享太廟”所犯的錯事。最終,84歲的張廷玉死在家中,乾隆還是讓他配享太廟了。

乾隆朝,張廷玉絞盡腦汁配享太廟,一直以謹慎做事的他,錯事不斷。實在是“配享太廟”四個字,榮譽太大了。另外,也是對他功勞的一種肯定,也是他辛苦獲取到的。要知道,張廷玉是漢臣,清朝的漢臣地位怎樣?懂嗎?

而在一系列配享太廟的人中,張廷玉是唯一一個漢臣。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名利,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更會想到死後哀榮,以及福廕子孫。

太廟,是皇帝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歷代皇帝去世後,也會被請進太廟。作為王公大臣,死後牌位放入太廟,陪伴先帝,是頂級政治榮譽,上升到國家祭祀的標準。



張廷玉是雍正帝特別信任的大臣,很多朝廷典章制度都是出自他的籌劃與參與,如軍機處的建立。在雍正在世的時候,留下承諾,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雍正去世,乾隆繼位,這一年張廷玉63歲。他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同為輔政大臣。但新皇帝已經25歲,並非幼童。最初幾年時間,新君舊臣相處表面還融洽。張廷玉晉封三公之太保,又以文臣封了伯爵,都是特別待遇。乾隆十年,政治對頭鄂爾泰死了,滿洲新貴訥親取代了他。在訥親與張廷玉的排名上,就暗潮湧動。實際上的背景是乾隆帝對鄂爾泰張廷玉兩位前朝大佬政治勢力的打擊,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76歲,提出要申請退休。乾隆不高興了,“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不同意!接下來,張廷玉很多做法,打破了其多半生以來的做事風格。第二年又提出來申請退休,並多次向乾隆帝提醒,你爸爸承諾我配享太廟,你小子別忘了!幾個回合下來,弘曆同學真的怒了,免去張廷玉伯爵,撤銷配享待遇。這下子張廷玉真的回家養老了。又活了四五年,在乾隆二十年去世,卒年84歲。弘曆仍兌現了老爹的承諾,讓張廷玉配享太廟。成為清代配享太廟的唯一漢人。

那位滿洲新貴訥親,在乾隆十四年以大小金川戰役的指揮失敗被賜自盡,用的刀是他爺爺遏必隆的。所以再看過去,張廷玉是不是老糊塗了?

電視劇中最喜歡杜雨露老師在《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形象,但其情節與歷史差異較大。


幾葦渡

虛榮心在作祟。當然,也可以理解。畢竟,享受本朝皇帝后世子孫的祭祀,幾乎是一個臣子最大的榮譽。

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三朝元老”張廷玉65歲,被授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不僅如此,乾隆還為張廷玉破例,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要知道,在此之前,清朝的文臣,還沒有人被封爵位的先例(當然,清朝宗室和蒙古親王除外)。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爾泰病故, 訥親取代了他。雖然張廷玉面奏內閣班次應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為了平衡各種因素,乾隆下旨,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以老病為由,上書辭職。乾隆帝專特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讓他不必擔心,只管在京養病述職。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命他如北宋文彥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當年冬天,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 一個為了主子奔波勞碌了幾十年的人,終於可以回家頤養天年了,這本是好事。可是,也不知道張廷玉哪根筋搭錯了,在入宮謝恩的時候,竟然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

張廷玉拜謝乾隆之後,臨了臨了卻又跪下,對乾隆皇帝說:“皇上,老臣還有一事相求,不知當講不當講?”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乾隆帝聽了,很不高興。心想:怎麼個意思呀老張?我老爸臨終前說的話,你都信,我這大活人你還信不過?還要什麼憑信,你這分明是不相信我,甚至還有要挾的意思嗎?乾隆真的是很生氣,但還是忍著沒發作。乾隆當場擬了個手詔,大意是先帝遺命,我還是會遵循的,老張你放一百個心。

但從乾隆隨後寫的詩,還是可以看出乾隆的不滿。——“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青田,是指劉伯溫;鄭國,是指曾封鄭國公的魏徵。兩人都被皇帝許諾,身後之事,各位多少了解,茲不贅述。



按慣例,大臣致仕回籍,臨走前,要上表謝恩。更何況,乾隆再次重申配享太廟資格。這是讓一個大臣,和當朝皇帝一樣,可以享受後來皇帝的祭祀,這無疑是一個臣子的莫大榮耀。

可是,不知是何原因,張廷玉又一錯再錯。第二天,張廷玉具折謝恩時,竟然沒有自己去,而是讓兒子張若澄入宮,代表自己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帝對昨天的事,仍耿耿於懷,看到張廷玉不親自謝恩,就更加生氣了。老張,你什麼意思呀這是?昨天跟我要配享太廟的承諾時,你倒是挺勤快,這還不到一天的工夫兒,你竟然讓別人替你謝恩?這分明是不把我放在眼裡嗎?乾隆很生氣,當即下令,讓大臣寫旨,讓張廷玉立刻進宮,說明原因。 諭旨由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但並未下達張府。



可是,第二天黎明時分,張廷玉起了個大早,竟然提前來內廷謝恩。說實在的,歷史上,乾隆帝在繼位後的前13年,是相當勤勉的。據史書記載,乾隆十三年之前,乾隆幾乎都是三四更天就起床處理政務了,風雨無阻。當同樣起了個大早的乾隆,聽說張廷玉來謝恩的時候,更是氣不打一出來。你想想,這可是讓首席軍機大臣寫的諭旨,還沒發出去,竟然已經被人知道了。要麼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要麼是內部人員洩密了。總之,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想見,已經退休的張廷玉影響力之大。試問,退休的手下還有這樣的影響力,是哪個領導能不忌憚?更何況,是皇帝。還軍機處,一點機密都沒有了,乾隆能不生氣?

乾隆懷疑是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洩密,當面數落了他,並讓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乾隆帝說配享太廟資格,是先帝遺命,我不敢輕易罷去。但是,朕給的,朕要拿回來。最後,乾隆下旨,削去張廷玉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更加激怒了乾隆帝。原因主要有二:一者,對一箇中年喪子的人,你不來安慰也就罷了,還對人家說,您傷您的心,我想歇會兒,先走了。是個人,恐怕都不可能不生氣!再說,這可是一個皇帝的長子。雖然,清朝的皇位繼承人,基本上是按“立賢不立嫡與長”的原則。但畢竟是一個才22歲的年輕人,何況身後還有兩個出生未久的孩子。想想兩個小孫子,乾隆也不可能不傷心。做為一個出身官宦之家、在朝幾十年的三朝老臣,連這點覺悟都沒有,你說皇帝能不火冒三丈?


拋開這些“公”的層面,單從私人關係來說,張廷玉可是永璜的老師。對於一個朝夕相處的學生的去世,張廷玉竟然沒有多少表示,哪怕是禮儀方面的,都沒有,一點師生之誼都不講。這不僅皇帝看不過去,其他同僚議論紛紛。恐怕,就連市井小民也會側目而視吧! 於是,乾隆下令,讓張廷玉看看太廟配享諸功臣名單,讓他自己說,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無言以對。乾隆帝讓百官朝議,最終罷去張廷玉配享資格的。但是,還給他留著面子,並沒有治他的罪。張廷玉自感沒趣,便悄悄離開京城,返回桐城老家。



後來,又因時任四川學政編修的兒女親家朱筌的案子,乾隆下旨,命令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在清點財物時,基本等於抄家。乾隆原想借此徹底處理張廷玉,要不說張廷玉真的是一生謹慎。當官兵把張家翻了個底兒朝天,把東西呈報乾隆,擅長雞蛋裡挑骨頭的乾隆,竟然沒找到一句半句對朝廷不利的字條。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可是,據說,從此以後,張廷玉就謝絕一切來訪,而且不再開口說話,跟家人也是如此。坐在院子裡,一坐就是一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於家,享年84歲,葬於龍眠山。



後來,乾隆帝仍遵清世宗雍正的遺詔,說是皇父之命,我還是會遵從的,仍命張廷玉配享太廟,接受愛新覺羅子孫的祭祀。至此,張廷玉也成為有清一代200多年,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漫卷詩書

張廷玉其實挺悲催的。他生前非常想要配享太廟,這也是雍正生前承諾過的,而此前漢人的官員並未享有此殊榮,張廷玉覺得自己作為第一個享有此殊榮的人,也非常想要,但是乾隆即位後對這事又猶豫再三,以至於張廷玉非常著急,做了一些比較昏聵的事,結果不僅配享太廟失去了,本人也被乾隆再三訓斥。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只好自表過失,雖然在他死後,乾隆還是給了他配享太廟,不過張廷玉都死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還是得到了。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間入仕,雖也得到了提拔,但真正大放異彩的是,是雍正登基後,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得到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在雍正帝臨終的時候,還讓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並且頒下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剛開始張廷玉盡心輔佐乾隆,乾隆也尊敬這個老師,結果等到乾隆實力漸穩,而雍正帝定下的四個顧命大臣也就只剩張廷玉一個了,張廷玉就成了一個山大王的存在了。乾隆要打擊朋黨,張廷玉也知道。於是謹言慎行,就怕被抓到小辮子。

於是張廷玉就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也七十多歲了,就像乾隆要求辭職,回家養老,結果乾隆說,你都是配享太廟的人,怎麼可以這麼早退休呢?張廷玉雖然為乾隆的回答驚了一下,但還想為自己爭取一下,於是他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但是張廷玉這個例子又舉錯了,劉基是朱元璋讓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以朱元璋劉基相比今日之事,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暗指我對功臣不夠意思?

乾隆不開心了,更不想答應張廷玉辭職的請求了,張廷玉也看出乾隆的不悅,只好閉嘴了。結果,沒多久孝賢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遷怒大臣,張廷玉被“罰俸一年”。對於張廷玉來說,這是他的仕途生涯裡從來沒有過的,這也讓他更加膽戰心驚了,再次請求乾隆皇帝,就讓我辭官養老吧?

乾隆這次答應了,然後張廷玉太過開心了忘記看臉色,於是向乾隆要保證,先皇許諾給我的配享太廟您沒忘記吧?會給我吧?乾隆又不開心了,什麼意思啊你,不信任我啊,不過乾隆還是壓下了這口氣,下了詔書說會遵命先皇遺,命給他配享太廟的尊榮。

張廷玉的糊塗勁還沒有緩過來,得到了這樣的聖旨,自己不去謝恩,反倒讓兒子代替自己去,乾隆就更不開心了。而張廷玉的門生正好在裡面當差,就告訴張廷玉了,結果著急的張廷玉,天還沒亮就跑去皇宮裡請罪,這讓乾隆皇帝更不開心了,明顯有人通風報信啊。

總之,皇帝疑心一起,張廷玉做什麼都說錯,做什麼都是別有心機,而本就老了思維遲緩的張廷玉,因為戰戰兢兢,思慮不周,更是越來越錯,越惹乾隆他就越心驚,反而越自亂陣腳,更讓乾隆猜疑。

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還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的雷霆之怒,張廷玉也看出來了,急忙痛哭流涕的說自己不配享太廟之殊榮,請求皇上收回。於是,張廷玉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就沒了,還多了這麼多汙點,可想而知張廷玉當時的心情了。

直到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此時或許乾隆皇帝已經平息了怒氣,而且到底是先皇遺詔,最終還是讓張廷玉命配享太廟。只是,死了的張廷玉也不知道了。


小D雜談


陳晨273823381

張廷玉生於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他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生兼禮部尚書,還曾經做過康熙太子胤礽的老師。

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康熙關心張英的現狀,張廷玉還做了兩首七言律詩,康熙很高興,賞張廷玉數珠,著四品官服色,張廷玉就一直跟著康熙帝,夏天到熱河避暑,秋天就到邊塞打獵,可見康熙帝對其十分的常識。

康熙五十五年,擔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七年,擔任《省方盛典》副總裁官。康熙五十九年,擔任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擔任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雍正帝繼位,因為張英是雍正的老師,而且張廷玉十分的有才能,所以雍正帝也十分的器重張廷玉,就讓張廷玉擔任禮部尚書,很多詔書文字都是由張廷玉起草。

雍正元年,張廷玉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加太子太保,九月,擔任戶部尚書。雍正六年,擔任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雍正七年,雍正設立軍機處,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共商國事,軍機處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張廷玉製定的,擔任《吏部則例》總裁。

雍正十三年,雍正病危,命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果新王允禮,鄂爾泰為顧命大臣,並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每次巡遊,都是由張廷玉留京處理朝政的,張廷玉擔任《明史》,《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的總裁官。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逝世,享年八十四歲,配享太廟。

歷史簡單說



算是絞盡腦汁配享太廟了吧,但最重要的是張廷玉本人輔佐主上也是做到位了。咱們大家通常只是看到一個人表面的光鮮,但確看不到他背後的辛酸苦辣。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來自網絡)

為什麼說他是做到位了呢?張廷玉追隨康熙皇帝凡二十載,但康熙朝的時候並不是他人生最得意時,他真正得意之時是在雍正朝,輔佐一個在康乾盛世中承上啟下,懲前毖後起到關鍵作用的皇帝。由於康熙過於寬仁,康熙後期官吏貪汙腐敗氾濫成瘋,導致國力衰退,民不聊生。晚年皇子結黨營私,九子奪嫡更加愈演愈烈。雍正從一個勢力最弱的皇子一越成為大清國的最高統治者,這裡有康熙的慧眼獨具,也有雍正的勤勉幹練。雍正繼位時與繼位後張廷玉全力輔佐雍正框補康熙留下的爛攤子,並收到很好的成效。作為首席軍機大臣的張廷玉不結黨不營私,潔身自好,一心為公,這樣的能員幹吏試問哪個領導者會不喜歡呢?雍正稱張廷玉是父皇為我留下的股肱之臣,愛之極深。由於張廷玉功績得到了雍正皇帝的極大認可,雍正駕崩之時立下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永遠享受皇家香火的供奉,讓世人都記住他的功績。


祚珩

並不是張廷玉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應該是封建王朝時期,每個臣子的夢想。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由於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古代中國社會屬於宗法社會,人活著的目的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族,所謂的光宗耀祖即是源於此。那時候人的觀念中,很重視一點,就是自己能不能被後世子孫一直紀念,所以古人很敬畏後世名聲。

對於大臣來說,死後牌位能夠被放在太廟,接受全天下人的紀念,這是無尚的榮耀。因此在清朝,像張廷玉這樣,能夠配享太廟,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竹林孤琴

因為張廷玉也是一個凡人,是凡人就有俗心,就有功利心。張廷玉大體是一個清官,但他好名。讀書人做官,要麼為錢,要麼為名,這個是很正常的。金榜題名,封妻廕子,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是讀書人一輩子的理想。物質和精神上的利益追求,並不可恥,這是人類的本性。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學餓死在陽首山上的兩個人,或者必須達到海瑞海剛峰那樣的至純境界。有了利益的訴求,人類文明才能推動下去。就是大聖人孔子,他也是有政治訴求的,這同樣可以看成是一種利益追求。張廷玉是封建官僚,一個奉公守法的官僚,本質上還是名利場上的人物。

張廷玉的性格特點就是嚴謹,做事情小心謹慎,很合雍正皇帝的胃口。張廷玉說過,“萬事萬當,不如一默”,正所謂“官場有風險,說話需謹慎”,隨隨便便說話,就容易多說多錯,不如默默無聞的做事情,“多做事,少說話”。現在的很多領導,不就是喜歡永這樣的人物嗎?張廷玉事情做的多,話說的少,有功不自傲,有過不推卸,所以深得雍正的賞識,視他為肱骨之臣。作為獎賞,雍正帝特批,張廷玉死後可以配享太廟,接受皇族後代的香火供奉。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張廷玉也很看重這項殊榮。只是,後來雍正帝突然駕崩西去,張廷玉在乾隆帝手下做事情,遇見了很大的挫折,配享太廟差一點不保。此是後話。


懷疑探索者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不要打我),因為以張廷玉的智商肯定不至於考慮問題這麼膚淺,雍正老爺子留下的遺照乾隆不可不遵。所以我們就要考慮張廷玉晚年此舉到底是為了什麼?

個人認為,張廷玉的情商心思屬於最高等的那種,一個臣下位極人臣,歷經康雍兩朝了,連配享太廟都得到了,新皇上登基還能賞他什麼呢?賞無可賞!所以這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張廷玉故意裝作老糊塗賣出破綻,做出許多無理舉動,實則是:第一保全自己(年老昏聵,肱骨之臣,乾隆絕不可能殺他),第二,給乾隆一個賞賜自己的理由(我雖然年老做事不合禮儀,衝撞皇上但是他還是讓我配享太廟,聖明燭照,彰顯皇帝聖德)這豈不是變相給乾隆貼金。這才是情商最好的典範,畫外音:你不是沒得賞嗎?好,我露出破綻給你賞,實在是高!!!個人見解,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