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康雍乾三朝元老的張廷玉,最後是因為什麼事而失寵的?

寒舍閱獨


張廷玉何許人也?他是如何成為康雍乾三朝元老的?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廷玉三朝元老的開掛人生。

張廷玉是漢人,安徽桐城人。他的父親是康熙王朝的大學士張英,他在家中排行第二,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受家庭的影響,張廷玉在成年後也步入仕途。

在康熙三十九年時,二十八週歲的張廷玉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職,正式開始了官場生涯。

有一次康熙皇帝命他賦詩,他作了兩首七言律詩,因為文采出眾,受到康熙皇帝的稱讚,從而成為機要秘書,出入內廷。在康熙王朝他先後身居要職,他的才華也開始嶄露頭角。

到了雍正王朝時,雍正大力培植自己的得力人手。

張廷玉因各方面都很優秀,得以被雍正皇帝重用,成為雍正皇帝的近臣。每當有緊急奏事時,雍正皇帝都是口授大意,再由張廷玉整理呈稿御覽。他的言論對雍正皇帝的影響很大,從此躋身於樞臣之列。

張廷玉又是諸皇子的師傅,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在雍正皇帝病危時,張廷玉與鄂爾泰等人被命為乾隆的顧命大臣,位極人臣。

雍正皇帝更是在遺詔中說張廷玉可配享太廟,給了張廷玉極高的榮譽。享受太廟待遇的都是皇親國戚,都是滿人。而雍正皇帝卻讓張廷玉這個漢人享此殊榮,由此可見張廷玉在雍正皇帝心中的地位。

而張廷玉也不負雍正皇帝的厚望,不遺餘力地扶持乾隆皇帝。因學識淵博,他再次奉命成為諸皇子的師傅。每當乾隆皇帝出外巡幸,都讓他留京總理事務,對他信任有加。

乾隆皇帝封張廷玉為伯爵,這是武官才有的殊榮,做為文官的張廷玉不但擁有而且還可以世襲,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他的重視。

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因擅長畫山水、花鳥,他的書法和畫作供奉清朝內廷用。

張氏祖孫三代歷經康雍乾三朝,且被三朝皇帝重用,可謂滿門朱紫閤家頂戴。

在滿人執政的清朝,漢官本就為數不多,能身居要職更是鳳毛鱗角,由此可見張氏三代的優秀。

但張廷玉在晚年時卻官運坎坷,常被乾隆皇帝怒斥,以至黯然離場。張廷玉已是三朝元老,在官場可謂摸爬滾打多年,又怎會惹怒乾隆皇帝,他又是如何倒臺的呢?

伴君如伴虎,君心太難測。上一秒可以給你無上的尊榮,下一秒也許就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張廷玉倒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勢所趨

新皇帝在即位後,都會培植自己的親信,重新選閣。他們對忠心於前朝的大臣大多有牴觸情緒,極少重用,這就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

但在新老皇帝接替時,前朝皇帝因擔心後朝皇帝皇位不穩,又會命自己的得力重臣為顧命大臣保駕護航,結果就出現了怪圈現象。

歷朝的顧命大臣鮮有好的下場,這是顧命大臣的悲哀。一方面被推至權臣地位輔佐幼主,招人妒恨。一方面幼主羽翼豐滿後卸磨殺驢,下場悲慘。

張廷玉也不例外,因是前朝重臣,雖盡心盡力輔佐乾隆皇帝,卻在乾隆皇帝利用完之後被捨棄。

二,張廷玉明哲保身,卻遭乾隆皇帝猜忌

鄂爾泰和張廷玉同為雍正皇帝任命的顧命大臣,但因為張廷玉為漢官,鄂爾泰為滿官,形成了兩大陣營。兩人間素有矛盾,互相擠兌,互相制衡。這些都是乾隆皇帝喜聞樂見的。

後來鄂爾泰病逝,張廷玉就變成了一家獨大。張廷玉為官多年,又歷經三朝,豈會不知其中兇險。於是他明哲保身,以年老體衰為名,再三請求告老還鄉。

鄂爾泰雖死,但其黨羽猶在,乾隆皇帝還想讓張廷玉繼續壓制他們,自然不會輕易讓他走。張廷玉的急流勇退,在乾隆皇帝看來是自私自利不顧國家利益的表現。

張廷玉因身體不好未能親自去謝恩這件事,讓乾隆皇帝上綱上線變成了目無君王之罪、勾結朋黨之嫌,因此被降罪削去伯爵之銜。

三,張廷玉自身原因:過於注重名譽,引禍上身

張廷玉為三朝元老,輔佐過三位皇帝,可以說勞苦功高。可讓張廷玉心心念的則是雍正皇帝許諾他身後配享太廟之事,這對他來說是最高的榮譽,對他功勞的肯定。

可是身後能否享受太廟之榮,則成了他的心病。在他年老時,他時不時地提醒乾隆皇帝配享太廟之事。許是年老智昏,他竟讓乾隆皇帝給他出憑證,以保身後能入太廟。這是張廷玉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也成功地惹怒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竟命人拿配享太廟的名單給張廷玉,讓他自審是否夠格,以此羞辱張廷玉。

四,樹大招風,招同僚妒恨

張廷玉受寵三朝,位高權重,難免讓有些大臣心生妒恨。官場向來捧高踩低,當乾隆皇帝對張廷玉有不滿情緒時,自然有人見風使舵,羅列其罪狀。尤其是滿官鄂爾泰的黨羽們更是拍手稱快,誓拉其下馬。

但張廷玉為官恪守職責,謹小慎微,竟然無大錯發生,這也讓欲置其於死地的對手感到失望。

但觸怒龍顏就是錯,最後乾隆皇帝採取大學士九卿的建議,對張廷玉罷配享太廟之榮。因其並無大錯,則免其罪沒有深責,張廷玉就此退出政治舞臺。

後張廷玉又因朱筌的事被牽連坐罪,原先所頒賜的諸物被悉數收繳。

在張廷玉去逝後,乾隆皇帝最終遵雍正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之榮。這也算對九泉之下的張廷玉一個告慰吧。

一個盡心盡力地服務於朝廷的三朝元老,一生恪守職責的張廷玉,雖沒犯大錯,卻因小事被皇帝降罪,就此黯然離場。臣子的榮辱不過是君王的一念之間。

伴君如伴虎,這就是舊時君臣關係的真實寫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問張廷玉是什麼事而失寵的,還真不是什麼大事,追其根源,張廷玉這棵樹太大了,根深蹄固。

再加上一個鄂爾泰這位前朝老臣整天與張廷玉勾心鬥角,各自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雖然先帝臨終有話,這兩位老臣是留給自己輔佐朝政的,特別是張廷玉;前朝雍正帝有明確御旨,配享太廟。

乾隆帝當然會遵從遺詔,並在張廷玉生前禮遇有加,可事情遠不是那麼簡單,首先是張廷玉與鄂爾泰這兩位整天宮鬥,乾隆帝非常煩惱。


公子哥的乾隆帝不買賬

作為風流倜儻的乾隆帝,執政初期對張廷玉,鄂爾泰這二人組合的前朝老臣還是器重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此二人鬧開了兩大派系。

雍正帝臨終對繼承人弘曆交代了三件事,大意是:

①、張廷玉、鄂爾泰二人是留給你使用的,關鍵是如何使用,二人各有不同特長,二人可以相互掣肘。

②、嚴防朋黨,特別是二人門生故吏遍佈朝廷上下,二人一文一武輔佐必能安穩,可要注意鄂爾泰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適當權衡。

③、張廷玉可配享太廟。

雍正帝留下的三條的前兩條至關重要,而且偏偏就在乾隆朝發生了!

由於乾隆帝的皇權的平穩過度,看似天下一篇欣欣向榮的景象,可朝廷的張廷玉,鄂爾泰二位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明面上雖然說得過去,但是在暗裡勾心鬥角,相互排擠不算,還指使相互彈劾。

乾隆帝及時的對於他們各自的門派進行了打壓,個別的免職、重罰。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廷玉感覺力不從心,還經常嘮叨,把雍正帝生前答應的配享太廟一事時不時的在乾隆帝面前提起,這讓乾隆帝非常煩躁,此時的朝廷上下已經有以劉統勳為首的大臣對張廷玉進行彈劾。

張廷玉有些過分的要求

一、首先張廷玉要乾隆帝的承諾,乾隆帝說:既然是先帝答應的事,朕如何能反悔?

二、不放心,(可能年齡大了)要乾隆帝給予保證,乾隆帝火了,保證,怎麼保證?難道讓朕給你寫一份保證書嗎?

三、請辭,張廷玉以年事已高請辭回老家致休。乾隆帝不準,原因是(大概意思)如張廷玉這個級別的宰相,特別是配享太廟之尊榮,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四、再辭,乾隆帝準,張廷玉以年邁行動不便不能親自謝恩,由兒子代為謝恩,乾隆帝大怒後,張廷玉又親自到乾隆面前謝罪。

這基本上就惹惱了乾隆帝,你不是不能動彈嗎?這怎麼又親自來了,乾隆帝都覺得好笑,對張廷玉大加申飭,這回張廷玉徹底失望了。

張廷玉畢竟是三朝元老,雍正帝臨終有話,不然乾隆帝答應了必定辦到,何況張廷玉一生謹小慎微,對朝廷忠心耿耿,最後在張廷玉去世後,還是把他的神位擺放到了“太廟”,讓張廷玉享受世代香火。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及網絡)

本文屬於作者邸曉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否則後果自負!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一起互動?評論、留言!


日堯居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最長的皇帝,他頗有一番作為,但更是好大喜功生性刻薄,同時對於掌控最高權力也是無比的痴迷看重,誰給了威脅他皇權的感覺,那麼誰就是觸了這位天子的逆鱗。

那麼毫無疑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三朝元老張廷玉就給了他這種被威脅的感覺。

於是這位在位時間最長,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開始與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展開了權力交鋒,從這時起就註定了張廷玉的失寵,因為什麼事失寵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寵的根源這時候已經埋好了,張廷玉最後更是晚景淒涼,這一生有些虎頭蛇尾式的落幕。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說這位傳奇漢臣因何而失寵。

張廷玉身為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必是有著他的過人之處的,他並非庸才。(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通俗直白來說,張廷玉不只是善於揣摩上意而且辦事能力強,更知道樹大招風所以一直是小心翼翼。

有能力,能猜出領導的心思,把事情辦得漂亮使領導滿意,還低調不狂傲。這種人別說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也是職場達人中的達人。


因為張廷玉的出色表現,所以他為康熙帝與雍正帝所賞識,尤其是雍正帝登基以後對其是重用重用再重用,他也開始開掛式的晉升,雍正一朝十三年中晉升的速度,所得的榮耀可以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

但問題還是會來的。

有時候你就是知道樹大招風和小心翼翼的道理,但你到了一定的位置上,很多事情就是身不由己,你不想招搖過市也會成為很多利益集團的代表,這不雍正帝不只是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頂級榮耀,還在臨死之前任命其為顧命大臣之一。

乾隆朝的張廷玉可以說是漢臣的領袖,加上他與同為顧命大臣之一的滿臣領袖鄂爾泰意見不和,經常針鋒相對由此延伸形成了滿漢之分的黨爭模式。

乾隆帝雖然權力慾望極強,但也頗有手段,他剛剛登基時根基不穩。(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而顧命大臣中不論是張廷玉還是鄂爾泰意都是根深蒂固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重臣,所以哪怕當時權力慾望極強的乾隆帝不高興,也還是重用他們以穩朝政。

清朝本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乾隆帝為示君臣知遇之情,還破例封張廷玉為伯爵,已是“系格外加殊恩”。

張廷玉小心翼翼了一輩子,但到了乾隆朝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有些老眼昏花了,而且乾隆帝這個青年皇帝對他的重用更是讓這位小心翼翼的大臣開始輕飄飄起來。

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清朝,張廷玉如此這般作為,權力慾望極強的乾隆早就是對其不順眼了,而機會馬上就來了。


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強烈要求退休,並且非要請求乾隆帝給他開一個答應履行雍正帝留下他配享太廟的遺命憑證,乾隆帝極其不高興,最後還是勉強答應了。

年老的張廷玉終是有些自大起來了,乾隆帝勉強答應以後,他竟然沒有親自入宮謝恩,而是讓兒子張若澄入宮謝恩,惹火了乾隆帝,傳旨令他明白回奏。

這時候張廷玉又做了一件蠢事,由於他門生故吏遍天下,所以軍機處的汪由敦提前告知了這件事,他當時的反應就是第一時間入宮謝恩。而他入宮謝恩時聖旨都沒有傳到,暴露了軍機處有人洩密的事情,乾隆帝徹底龍顏大怒。畢竟身為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軍機處這種機密重要地方張廷玉都可以滲透進去,豈不是太具有威脅性了,嚴重威脅了皇權,所以張廷玉徹底失寵,先是罷去配享太廟的待遇及其破例賞賜的伯爵之位,後更是因為一些小罪被借題發揮將張廷玉之前所得的御賜之物都繳回宮中。

張廷玉這一生小心翼翼了一輩子,還是因為門生故吏遍天下而樹大招風了,為權力慾望極強的乾隆帝所猜忌而不喜。(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沒有妥善處理好配享太廟一事,最後一錯再錯,本來就給乾隆帝威脅的感覺,隨著錯誤的加深,更是令乾隆帝深感威脅甚大,導致了其失寵淒涼落幕。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張廷玉死後乾隆帝遵守了父親雍正帝的遺詔,命張廷玉配享太廟,算是滿足了這位一代傳奇大臣的最大奢求,也算死而無憾了…


宋安之


乾隆雖然是敗家子,敗光了他老子雍正遺留下來的七千萬兩白銀的國庫,但在對待張廷玉卻已經是仁慈義盡。

否則按照乾隆的性格和治國理念,早就一砍了之,哪來那麼多麻煩。

在清一朝,漢人能配享太廟只有張廷玉一個,這份殊榮是滿清皇室對他的肯定。

三朝元老張廷玉,之所以晚年失寵於乾隆,也許是他太得意忘形了,晚年失德居然介入了黨爭,而且倚老賣老三次乞求歸鄉,這怎麼能不讓乾隆皇帝生氣!




黨爭是任何一個皇帝都非常忌諱的政治話題!

張廷玉作為漢臣之首,他的政治對手是滿人鄂爾泰,二人共事十餘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以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

張黨和鄂黨的爭鬥,並沒有因鄂爾泰的死而結束,反而越演越烈。表面上雖然是漢滿之爭,實際上是張廷玉為了自己的地位發起的攻勢!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責令張廷玉回繳他任官50年來御賜的財物,就是對他的警告。


倚老賣老是張廷玉另一個讓乾隆生氣的地方!

乾隆雖然敗家,但初期的他還是想把大清國治理好的,對於張廷玉還是尊重的。然而張廷玉的固執和好激動,讓乾隆失去了耐心!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張廷玉反對科舉變法,他“力持以為不可更張,當以仍舊為善”。

面對有朝官提出的“均田限田”的經濟政策,張廷玉以“事屬難行,徒滋擾累”的理由極力
反對,這讓乾隆對他的好感逐漸消失。


張廷玉的三次乞修激怒了乾隆帝!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張廷玉三次乞求歸鄉,前兩次乾隆都極力挽留,可以說是給足了他面子。

然而第三次卻讓乾隆大怒,因為這一次是在皇長子永璜離世不久,作為父親的乾隆正處於憂傷悲痛之中,張廷玉的做法傷害了他,隨後剝奪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張廷玉病逝安徽桐鄉的家中,享年八十四歲。

乾隆最終還是顧及他為大清國做出的貢獻,遵守雍正遺詔,讓他配享太廟,並賜諡號“文和”,也算是對張廷玉的一生進行了蓋棺定論!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張廷玉是康乾盛世的三朝元老:康熙朝走張發達,雍正朝為皇帝改革的砥柱大臣,乾隆朝作為顧命大臣,一生都受到非常重用。在清一朝,漢人能配享太廟只有張廷玉一個,這可是罕見的殊榮,但也就是這份榮耀使他晚年失寵----他對“配享太廟”這種榮譽看得太重!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乾隆許諾,並要求寫保證書!為此差點晚節不保,釀成大禍!

張廷玉一生不貪財、不好色,為官清正,做人謹小慎微,侍奉三朝,兢兢業業,忠心耿耿。然而,一代賢臣,獨”愛其名”。為了名譽,多次打乾隆的臉,傷了皇帝的面子。

殊不知,乾隆和雍正是很不一樣的。你在用老一套侍奉是行不通的。要知道,新君必定有新政,等多項新措施。但張廷玉卻“依照舊例”,凡事皆力主不準。這讓乾隆的感覺,他簡直就是再倚老賣老,因此漸生嫌隙。


到了,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張廷玉以老病為由,請求致仕。乾隆沒有立馬同意。到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辭職,這時乾隆很高興,給了他很多優待。

但是,錯就錯在,張廷玉擔心乾隆對他的承諾不能兌現,使自己不能配享太廟,而榮耀後世,就非讓乾隆給個憑證。但這樣就相當於當眾說不信任皇帝的信用,乾隆自然十分不高興,說:既然是先帝答應的事,朕如何能反悔?

於是,乾隆帝真惱火了,憑什麼讓朕給你寫一份保證書?

像你這個級別的宰相,既然配享太廟之尊榮,那難道就不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縱然心中非常不悅,乾隆還是給張廷玉寫了份保證書。

但沒想到,張廷玉竟然以年邁行動不便為由,不去向乾隆謝恩,而是由兒子代為去謝恩。讓乾隆覺得張廷玉不尊重自己,便更加惱怒。

但是更離譜的是:乾隆下旨,讓張廷玉解釋一下為什麼不當面謝恩,可再聖旨還沒發出開時,張廷玉竟然先進宮,來見他說要謝恩呢,

乾隆有不傻,這不明擺著告訴皇帝:我在你身邊有眼線麼。

於是,乾隆大怒,一身氣之下,剝奪老張廷玉的官爵,並罷去他配享太廟的待遇。

可以說,張廷玉在晚年的一些倚老賣老等諸多行徑,讓乾隆不快,從而給自己埋下了榮耀已終的路牌。

直到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去世。乾隆顧及他為大清國做出的貢獻,便遵守雍正遺詔,讓他配享太廟,並賜諡號“文和”,了卻了張廷玉晚年時的執念---時代享受香火,也算對他的一生進行了蓋棺定論,可惜的是這些張廷玉去世前並不知道,臨終還在遺憾!


超能博士


乾隆八年,大臣鄂爾泰死了,張廷玉失去了政治對手,同時失去的還有他幾十年來的官場好運氣。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雍正朝的紅人,是雍正給乾隆留下的顧命大臣,乾隆朝,兩個人形成了兩大勢力集團。朝廷重臣結黨營私是皇權的大敵。不過鄂爾泰和張廷玉兩人都是出了名的忠臣,結黨但不營私。而且兩大集團相互制約,也還相安無事。



鄂爾泰死了,張廷玉就凸顯出來,一黨獨大,這使乾隆很不舒服。於是矛頭直指張廷玉。張廷玉官場摸爬滾打一輩子的老油條了,心裡門兒清,乾隆接下來要收拾自己了,自己得及時採取防禦行動。

張廷玉的辦法是離開政治圈。於是他向乾隆提出退休,回老家養老去。

乾隆沒有答應,對張廷玉說,你是配享太廟的人,怎麼可以退休呢?!不過鑑於你年齡大了,不用幹具體活,當個顧問就行了,可以幾天一上朝。



張廷玉沒辦法,只好戰戰兢兢地待著。

但是張廷玉心裡清楚,只要不離開北京這個政治圈,張廷玉集團就在,他就會倍受打擊,以至於體無完膚,直至集團分崩離析。所以,第二年張廷玉再次請退。不過,張廷玉真的老了,一生謹慎一世精明的他向乾隆提出要求,讓乾隆給他寫個讓他配享太廟的保證。大臣怎麼可以讓皇帝寫保證?乾隆肺都氣炸了。張廷玉當然沒有好果子吃,乾隆開始不停地找茬,收拾張廷玉。

張廷玉在乾隆不斷整治下,晚景十分淒涼。


(張廷玉的書法)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在康熙和雍正時期,非常受重用,他是雍正的心腹,第一個軍機大臣。雖然受重用,並不結黨營私。但是,手中有了權力,自然有人向他靠攏,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勢力集團。張廷玉集團的形成,最後被整治也是天命。

張廷玉頭腦靈活,辦事嚴謹,做人低調,不貪不腐,是一位難得的好官員。但是,他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了,才會想出讓乾隆寫保證的法子。正應了那個邏輯,人只要有愛好就有弱點,有弱點就能被打倒。


豫有得


張廷玉在康雍二朝是得寵的,只是他在乾隆朝提出告老還鄉時失寵了。

康熙帝發現張廷玉一表人才,言談舉止落落大方,就讓他直入南書房。康熙在位期間,張廷玉連升10級。

雍正帝對張廷玉一見如故,也很欣賞他的才幹,封張廷玉為禮部尚書,加官太子太保,命為諸皇子師傅。雍正帝很看重他,把他當作自己的左膀右臂,乃至到了離不開他的地步。雍正帝一天召見二、三次,雍正每當精神不佳時凡有密旨都交給他處理。

張廷玉深知當官不易,處處事事謹小慎微。他的長子科考高中探花,應該高興事兒,但他卻感到驚慌失措,怕政敵以此為藉口誣告自己,便請求雍正帝降低其子的名次,他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聽後非常感動,遂改為二甲一名。

雍正帝臨終前,遺詔張廷玉日後配享太廟。張廷玉年過花甲,還在主持編纂《明史》,修史結朿時,64歲的張廷玉認為自己該歇歇了。

乾隆帝即位,讓張廷玉仍做大學士,次年封他伯爵,這在滿清的漢族大臣中絕無僅有,也開啟了清代文臣封伯的先例。

張廷玉是乾隆帝的老師,但乾隆帝心裡不太喜歡他,認為他過於精明,頗有心機,總要提防;還有他年事已高,利用價值不大,於是乾隆與張廷玉的關係變得捉摸不定。

孝賢皇后葬禮上要讀冊文,歸翰林院起草,發現滿、漢文翻譯時把“皇妣”譯錯了,這是常見的事,改過來就行了。而乾隆帝卻把起草的尚書抓了起來,待斬;有關官員被罷官,被流放;“三朝元老”張廷玉也被罰俸祿一年。

更大的不幸接踵而來,76歲高齡的張廷玉向乾隆帝遞交告老還鄉辭呈,乾隆卻拒絕了。乾隆說:“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張廷玉不能如願亂了方寸,頂撞一句:“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沒料到這句話觸怒了乾隆帝,劉基是開國功臣,而朱元璋過河拆橋,讓他退休,後又派人把他毒死了。乾隆帝認為張廷玉心懷不滿,話語中暗藏玄機。實際上,乾隆帝因為張廷玉長期入值內廷,宮闈之事知之甚多,不願意放他回安徽老家。

張廷玉再次乞求辭官回家,乾隆帝準了,還賜詩三首。張廷玉真是老而昏聵,念念不忘“配享太廟”,又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他請求乾隆帝出具一個證明,乾隆帝心裡雖然非常不悅,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

次日,張廷玉派其子攜父奏摺入宮謝恩,乾隆帝令張廷玉“明日回奏”,看到他未能躬親自來而大發脾氣。次日黎明,張廷玉早早來到內廷,乾隆帝感到驚詫,一番思索後料到是張廷玉的門生、自己身邊的汪由敦洩密,暗中告訴了張廷玉,於是大臣會議削掉張廷玉的官爵,撤去“配享太廟”,汪由敦落得個斬監候。

此時,張廷玉舉薦的朱荃犯了貪汙罪,恰好給了乾隆帝一個把柄,乾隆帝下旨收回三代皇帝給張廷玉的一切賞賜物品,吩咐抄家官員注意搜查張廷玉對朝廷大不敬的文字言論,準備判處他更重的罪行。

其實,乾隆帝懲治張廷玉的真實原因是張廷玉觸碰了中國古代廟堂之大忌--朋黨。乾隆朝廷出現兩派,一派是鄂爾泰代表滿族勢力,一派張廷玉代表漢臣勢力。滿清歧視漢人,容不下漢人,漢臣作個擺設。張家人才輩出,世代為官,6代共出13個進士,其中入翰林者12人。當時張家在朝為官的達19人。一個張家為官者如此之多,乾隆帝肯定始終警覺,心裡恨得咬牙切齒…

歷史上有沒有張黨、鄂黨,還是乾隆帝瞎想出來的,這些都不重要,凡是觸犯了龍顏,任何人也難逃皇上的手掌心,哪怕一生謹小慎微的“三朝元老”張廷玉也是如此。

1750年(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回到安徽桐城老家的時候,什麼名分、榮譽都沒有了,最後又被抄了家。他終日悶坐,一言不發,5年後帶著落寞的心態逝世,享年84歲。

但乾隆帝最終還是依照雍正帝的遺詔,下旨張廷玉配享太廟。

而今安徽桐城“父子宰相”以及“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故事更是人人傳頌…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說白了就是張廷玉對那個“配享太廟”這種榮譽看得太重!竟然要乾隆寫保證書!張廷玉一生不貪財、不好色,做人謹小慎微,侍奉三朝,如履薄冰。然而唯獨”愛其名”。


(《雍正王朝》裡的張廷玉形象)

而大放異彩的時期是在雍正朝,修《明史》,協助胤祥組建軍機處,擬聖旨,定規章。終於得到雍正的認可。雍正乃是性情漢子,所以如恩賞,必是最高待遇。因而張廷玉是有清一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

而且雍正真的欣賞張廷玉的才華和能力,將其作為顧命大臣留給乾隆,而且排名僅次於兩個親王,排在鄂爾泰之前。

如果乾隆也只在位13年,那一切都將是完美。


(張廷玉的字)

是一切變故都從乾隆十三年開始,張廷玉第一次提出了退休,乾隆自然挽留,說,你是配享太廟的 ,理應為我大清奉獻一輩子。

這句話張廷玉想了一年,覺得不對,乾隆這小子話裡有話。於是乾隆十四年又打報告申請退休。結果乾隆同意了,同意了。這下又變成張廷玉不放心了,這次乾隆咋這麼爽快就同意了呢?該不是不想給我配享太廟的待遇了吧?不行,我得讓他寫個保證書。

乾隆心想,什麼?有沒搞錯?寫保證書?


(永瑆的題序呈請)

乾隆很不高興,但是還是寫了個給他。但是,第二天來謝恩的竟然不是張廷玉,而是張廷玉的兒子。這下乾隆出離憤怒了,你老小子太欺負人了吧?於是召集軍機大臣,準備發聖旨罵張廷玉。可是見鬼的事情又發生了,聖旨還沒發出去,張廷玉天沒亮就守著宮門進來謝恩了。”軍機處洩密”,這是乾隆的第一想法。這事還了得?查必須查,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那必然是汪由敦洩的秘。至於汪由敦冤枉不冤枉,炒米不知道。但是茲事體大,後果嚴重。張廷玉老家回不去了不說,爵位也給罷奪了,收回配享太廟的承諾。

張廷玉傻了,這反轉劇實在太快,老頭跟不上節奏了,從此憂心忡忡。終於等啊盼啊,希望乾隆心情會好點,可是等了一年,永璜死了,張廷玉實在等不及了,怕自己死在京城,無法落葉歸根。於是在永璜死後不久,就立刻又打了報告,申請退休返鄉。

張廷玉這次黴頭觸大了,因為乾隆徹底恨上這老頭了。

是永璜死了呀,這是第二個儲君人選早喪了呀。想想也知道乾隆什麼心情?乾隆就把張廷玉的事情交給六部九卿公議,這樣不知恩體的人配不配享受太廟?結果自然是不配麼!好了回去吧,退休吧,不過啥都沒了。

張廷玉傻了,我成賀知章了?少小離家老大回呀?然而事情並沒有完結。乾隆的氣是根本沒出完。張廷玉的親家四川學政編修朱荃因當年趕考借了高利貸,為了還清欠款,發生了貪汙行為被查獲。按說張廷玉都回家養老了,跟他八竿子打不著。不過乾隆總算找到藉口了,(因為想抓別的把柄,還真沒有)抄了張廷玉的家。除了康熙雍正賞賜之物,張廷玉家也的確啥貴重物品都沒有。這一抄家之後,好了,張廷玉家徒四壁。不過這也沒能把張廷玉氣死,他又活了5年。

而當張廷玉真的死了之後,乾隆又有點動容了,其實乾隆是嫉妒,這樣的人才為什麼在雍正朝,可以貼心置腹地做事,而到了自己手下之後,動不動就請辭,如何不與朕貼心?


(張廷玉年老,已不復當年了)

其實她忘記了張廷玉在乾隆十三年之前,也是兢兢業業做事,每每自己出巡不在京城,京城的一應事務皆由張廷玉打理,從未令自己操心。乾隆最終仍遵雍正遺詔,命張廷玉配享太廟。而張廷玉臨死的一刻還在遺憾自己不能配享太廟。


炒米視角


張廷玉,歷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非常受到重用。張廷玉28歲進入南書房任職,在康熙身邊參贊朝廷要務;雍正登基後,張廷玉更是成為肱股之臣,任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雍正去世時更是留下遺詔,張廷玉為顧命大臣,死後配享太廟,使他成為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但就是這麼一個重臣最終遭到乾隆皇帝厭棄,不得不說張廷玉小心謹慎了一輩子晚年卻接連犯錯。

首先顧命大臣的身份歷來都是催命符。1735年雍正去世,留下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政,這四個人也不傻知道“顧命大臣”當不得,主動請辭,最後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說白了換個名字但是實權沒變。

乾隆面對老爹的遺詔不敢明著反抗,但一直耿耿於懷,畢竟皇帝就沒有想受到制約的。身為先帝留下的重臣,聰明人就應該主動辭去這種可以制衡皇帝的職務,不辭職就會給新君留下貪戀權位的印象,可惜這四人沒有一個這麼做的。除了果親王允禮在乾隆三年早逝外,張廷玉、鄂爾泰、莊親王允祿三人的總理事務王大臣職務都被乾隆找藉口撤除了。

其次掀起滿漢黨爭。乾隆四年以後,雍正留下的重臣只剩張廷玉和鄂爾泰還在參與朝政,因為兩個人官職最高、威望最重、資歷最老,因此分別成為滿漢大臣的領頭人。在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帶領下,滿漢大臣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明爭暗鬥互相不服,甚至於出現當眾譏諷謾罵的情況,造成朝堂分裂影響極壞。

但是面對兩個已經形成的派系,初登大寶的乾隆還無力鎮壓,只能左右安撫、維持朝堂平衡,活得也挺憋屈。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故,乾隆親信訥親成為滿臣之首,這種情況下張廷玉也自然沒有必要再留著了。

最後張廷玉多次打乾隆的臉,傷了皇帝的面子。乾隆是一個和他父親雍正很不一樣的皇帝,因此新君必定有新政,先後提出了針對朝臣、選官、農業等問題的多項新措施,但是張廷玉都認為“依照舊例”就好,力主不準。這給乾隆的感覺就是張廷玉倚老賣老,因此漸生嫌隙。

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張廷玉也感到再不撤就要大禍臨頭,因此以老病為由請求致仕,乾隆為了顯示優待老臣自然不能立馬同意,一直到乾隆十四年才同意。對於張廷玉主動辭職本來乾隆挺高興,給了很多優待,但是張廷玉擔心自己不能配享太廟,非讓乾隆給個憑證,這相當於當眾說不信任皇帝的信用。乾隆雖然給了張廷玉一個詔書明確了他的待遇,但是已經很不高興了。之後張廷玉又幹了兩件蠢事。

一是面對乾隆的恩典竟然讓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進宮謝恩,讓乾隆覺得張廷玉不尊重自己;二是乾隆下旨讓張廷玉解釋一下為什麼不當面謝恩,聖旨還沒發出,張廷玉竟然先進宮來見乾隆了,這不明擺著告訴皇帝我在你身邊有眼線麼。最終乾隆大怒,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


當狗容易做人難


張廷玉在康熙年間還很嫩,並沒有受到重視,是到了雍正時期才被委以重任。張廷玉對雍正感恩戴德,一門心思的撲在工作上。雍正這個人為人極為苛刻,是一個極不好伺候的主,但雍正和張廷玉合作愉快,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由於張廷玉做事謹慎,雍正極為賞識張廷玉,認為他是諸葛亮一樣的大臣,還給了他一項殊榮,就是張廷玉死後可以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自有清一代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張廷玉對自己配享太廟極為重視,越發為雍正賣命。雍正在位13年,後來突然暴斃,寶親王登基,即為乾隆帝。乾隆帝初期對張廷玉信任有加,很是恩寵,但逐漸就開始疏遠他。這可能是雙方性格上的原因。張廷玉為人嚴苛,做事非常謹慎,是一個很嚴肅很“沒趣”的人。而乾隆帝的性格好玩耍,是一個“玩樂天子”。由於雙方性格不投,就沒有了共同語言。張廷玉見伴君如伴虎,就打報告打算退休,這就惹怒了乾隆帝。

乾隆帝這個人一貫有揚滿抑漢的傾向,從思想上就輕視漢人。張廷玉以一個漢人的身份配享太廟,乾隆帝雖然沒有說什麼,但心裡是認為他不配資格的。現在張廷玉提出退休,乾隆帝就極為惱怒,認為你不過是一個比家奴地位還低的漢人,先皇讓你配享太廟,你就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為我效命到終,現在居然想去享受,真的是可惡!就這樣,張廷玉得罪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對張廷玉嚴加申斥。後來,雖然批准了張廷玉的退休申請,但生病的張廷玉謝恩讓兒子替代自己去覲見,又一次得罪了乾隆帝,認為他藐視自己。張廷玉的弟子,內閣大臣趕緊通知張廷玉,張廷玉拖病去請罪,乾隆帝更是火上澆油。原來,乾隆帝對張廷玉發洩不滿這個事情僅有幾個人知道,現在張廷玉火速趕來,肯定是有人洩密。自此,張廷玉被乾隆帝徹底厭惡。乾隆帝剝奪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張廷玉失魂落魄的回家後,自此終日端坐,不發一語,終於默默死去。乾隆帝這才重新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但張廷玉已經不知道了。

1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