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談人的性價比, “京東們”又能走多遠?


只談人的性價比, “京東們”又能走多遠? |長江評論


近日,京東一份內部郵件在網絡熱傳,要求堅決淘汰三類人:不能拼搏的人、績效差的人、性價比低的人。作為互聯網大企業,“京東式裁員”引發網友圍觀。隨後,京東回應稱,“脫離上下文的語境和具體案例去解讀信息很容易產生片面解讀”。

去年5月16日,劉強東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針對裁員的傳聞曾表示,“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長期以來,作為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多次在公共場合聲稱,每一位快遞員、每一位京東的員工都是朋友兄弟。這些聽起來有情有義的話,為劉強東贏得了廣泛讚譽,也樹立了京東負責任的企業形象,兄弟攜手共度難關,成為人們對京東企業文化的想像。

只談人的性價比, “京東們”又能走多遠? |長江評論


不過,反轉來得很快,連日來,京東多位高管離任、取消快遞員底薪,無論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似乎都不再是兄弟了。

一個企業要生存、盈利,通過績效管理倒逼員工努力工作,這無可厚非。但是,京東淘汰三類人,總讓人感覺不對勁。性價比是用來形容商品的,把這個詞用在人身上,其實是把人“物化”。換句話說,企業唯一看中的就是員工對企業的商業價值,員工不再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而是和機器一樣的生產工具。按這樣的商業邏輯,性價比低的員工自然就要被裁掉,讓成本更低的人上,就像機器生鏽了要換成新的一樣。

實際上,不光是京東,現在有很多企業都打出“員工第一”的文化牌,但是又有幾個企業真正把員工放在第一位呢?比如沃爾瑪對外宣稱,每一位員工,包括站在前面櫃檯的都是我們的夥伴。但事實上,大部分沃爾瑪員工甚至都拿不到基本的醫保,這在美國已經變成了社會問題。

只談人的性價比, “京東們”又能走多遠? |長江評論


企業文化難道只對員工有利,而是企業的負擔嗎?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一生沒有開除過一個員工,但他一手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並在70歲高齡,用7年時間把瀕臨破產的日航,帶回股市。國內著名的“老乾媽”,2000多名員工,包吃包住,凡有員工出差,必像對待兒女一樣送上幾個煮雞蛋,凡離職員工,隨時都可回來工作。“老乾媽”的企業發展,全中國人有目共睹。

只談人的性價比, “京東們”又能走多遠? |長江評論


人到底不是機器,人心齊,泰山移。如果企業都奉行“京東式”性價比,而不深究企業文化,這樣的企業恐怕走不遠,這樣企業裡的員工,恐怕也很難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