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五級人大代表和企業專家代表建言治汙

五級人大代表和企業專家代表建言治汙 探索補償機制統一水環境標準加大執法力度

□ 本報記者 蒲曉磊

“在入滇河道的治理上,大河小問題、小溝大問題現象較突出。”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人大代表、區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王耀武的話,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

王耀武直言,在注入滇池的河道中,大的河道容易引起社會和群眾關注,政府在治理上比較重視,投入資金也較大,效果也較明顯,而小的入滇溝渠往往被忽視,在治理力度和資金投入上不夠,黑臭水體往往集中出現在一些小的入滇溝渠。

昆明市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袁銳波則希望,政府能加快工業園區汙水收集、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議做好園區廢水收集與處理的發展規劃,鼓勵中水回用,調整呆板的汙水處理設施投資、運營機制,保障資金投入,因地制宜優化資源配置,做到園區汙水得到同步、經濟、有效的治理”。

亞太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曾子平同樣對政府提出期待。“隨著水汙染防治工作的不斷深入,要實現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必須精準治汙,需要研發水汙染防治新技術來支撐,但目前普遍存在研發投入不足、人才匱乏的難題。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民營科技企業資金緊缺,研發投入更是有限,引進人才更難。希望得到政府的扶持。”

4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在雲南省安寧市召開座談會,與五級人大代表和企業、專家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儘快建立多樣化生態補償機制

雲南省人大代表、昆明學院滇池(湖泊)汙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杉在調研中發現,由於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缺失,河流上下游利益難以平衡。

“各地方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汙染負責,並承擔本行政區域內的汙染治理費用。然而水的跨界流動性使得上下游之間水汙染得利者與受害者相割裂,水汙染防治投入方與受益方相分離。”徐杉舉例說,怒江州是“三江並流”世界遺產的核心區,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水質一直保持在III類以上,受到生態保護要求及當地特殊地理環境的限制,基本沒有工業產業可以開發,成為雲南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因此,徐杉建議儘快建立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才能夠激勵流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緩解流域生態服務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

同樣是談到補償機制,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張慧則希望能夠藉此實現“提高廣大企業、個人對於水資源保護的意識和積極性”的目的。

張慧建議,在嚴格執行水汙染防治法的同時,通過逐步建立實施政府鼓勵補償機制,針對在飲用水源地、重要河流、重要水體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地的行為,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地的地區、企業或個人進行經濟補償甚至是獎勵,減少其在保護水環境中受到的影響,促進水汙染防治法的有效實施。

水環境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統一

我國現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自2002年頒佈實施以來,一直是評價和考核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管理我國地表水環境的基本依據,也是水汙染防治的根本依據之一。

徐杉認為,我國地表水水質標準只包括24項,僅包括了2項合成有機物指標,標準在指標設置上過於單薄,遠遠不能覆蓋目前水環境主要汙染物種類。而且,《標準》中雖然設置了“氨氮”“總氮”“總磷”的指標,但“總氮”指標僅僅針對湖泊和水庫,也就是說河流水質沒有總氮的限值,而河流最終將匯入湖泊,兩種水體指標不匹配,給水汙染防治帶來困難。

另外,水質標準中營養鹽參數均採用全國統一標準而未考慮區域背景差異。如滇池流域地處昆陽磷礦帶,高磷背景值給當前富營養化評價和營養物質的總量控制等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問題,是否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背景值因地制宜。

“不僅如此,汙水排放標準與地表水質量標準之間的差距,也給水汙染治理增加了難度。總之,水環境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統一。”徐杉說。

鄉鎮水汙染環保部門執法力量薄弱

張慧在調研中瞭解到,目前在水汙染防治中,雲南省水汙染環保部門執法力量尤其是鄉鎮水汙染環保部門執法力量缺乏,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較弱,難以滿足執法監管工作實際需要和國家規定的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農業和農村水汙染及城鎮汙水處理問題較為嚴重的現實情況。

對於張慧的觀點,雲南省富民縣赤鷲鎮人大代表、赤鷲鎮人大主席團主席趙宗明非常認同。

“環境管理、監察、監測能力不足,人員、設備、技術難以滿足當前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需要,水汙染監管難度大。”趙宗明說。

張慧建議,在強化水汙染防治法實施的過程中,應重視基層水汙染監管問題的困難,通過加強水環境保護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強化執法力量的建設,探索完善綜合執法機制,做到嚴格執行國家水汙染治理強制標準,完善監測管理體系,不斷加大對水汙染防治的基礎設施投入,從而合力推進解決基層水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和麵臨的困難。

袁銳波希望,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統籌協調工作機制,推進再生水工程建設。“建議進一步加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聯動工作機制,不斷推進集中式再生水管網建設,逐步實現集中式再生水供水管網互聯互通,擴大覆蓋區域,讓區域的景觀綠化、道路保潔、洗車等行業儘快使用再生水,提高再生水使用率,從而有效節約清水並減少城市汙水排放,為水汙染防治多提供一種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