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四五”|上海市政協經濟委:編制應關注疫後重大變量

4月8日,上海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召開“上海‘十四五’規劃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調研”經濟委員會分課題調研座談會。圍繞“十四五”規劃中的主要經濟目標評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區域發展等話題,委員和專家暢所欲言。市政協副主席金興明出席。

十二屆市政協經濟委常務副主任、上海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認為,“十四五”規劃要更加關注疫情帶來的世界格局變化。上海已經習慣於在全球化格局下尋求發展空間和產業升級路徑,有必要對今後全球化格局變化及早研判。上海“五個中心、三大任務、一個平臺”的內涵也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如,疫情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會有多大影響?全球產業鏈佈局調整會否減少國際航運業務的需求?科創策源功能是否應該進一步提速?這些問題要細緻思考。

市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馬益民提出,應該將“人均算力”列為城市發展評價的指標,用來評價上海在產業發展和城市運營中的智能化、信息化含量。

十二屆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常委副主任張廣生認為,有幾個問題要深入探討:“十四五”發展目標如何與更加長遠的、已經獲批和公佈的2035、2049城市發展目標相統一?立足上海和拓展發展空間如何與推動長三角高水平一體化統一?對上海16個區的功能定位和資源配置的分類指導如何更好與“五個中心”的城市總體定位更好銜接?擴大產業規模和在產業鏈中高端選準突破口如何更好協調發力?上海“十四五”規劃如何體現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者的特色。

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市國資委副主任林益彬認為,“十四五”期間有較大概率遭遇世界經濟疲軟,應該把重點放在“發展”而不是“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要改變“有方向無策略”的局面,部分過於“宏觀”的提法實際上是偽命題,不僅很難推動也與產業規律不符。上海在全國省級行政區裡是國資重鎮,巨量地方國資蘊藏巨大能量,應列入重點改革領域。

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英認為,上海“十四五”規劃站位要更高,要找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突破口,例如製造業發展,“十四五”是否還能維持在生產總值中25%的比重?因為國際產業佈局正在發生變化,外省市的服務能力和對產業的吸引力也在上升,這些都對上海形成壓力。上海產業結構面臨進一步升級壓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不錯,但管理體制的不適應逐步凸顯,需要設計新的指標體系。上海對生產性服務業、智能化配套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有更加全面的佈局謀劃。

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總隊長、黨組書記朱章海建議,要充分重視產業結構承受的壓力,加大對先導性產業、基礎性產業的投入。

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朱樺認為,上海是全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最大的城市,而現在全球貿易和投資都面臨萎縮,各國“經濟主權”意識抬頭,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招商環境要進一步評估。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顯,上海應該順應這一趨勢,奮力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