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魜溣


有些戰爭以精妙的用兵而聞名,有些戰爭以微妙的驚險勝敗而聞名,但是這次我們所說的長平之戰確是以驚人的傷亡數字而聞名的。



這場戰役作為參戰方的趙國以傷亡45萬兵力的代價敗於秦國。這其中或許很多人都會好奇一件事,45萬兵力的傷亡,幾乎是當時一個國家的根本,那麼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後趙國不僅並沒有滅亡,並且還存活了40多年呢?

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殲滅了45萬兵力,幾乎等同於全軍覆沒,在損失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趙國竟然還沒被滅亡,當時趙國總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實際上當時趙國也就剩一口氣了,但秦軍這個時候卻選擇了撤退,並沒有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這就有點奇怪了。讓我們來結合史實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先介紹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戰國末年,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經成為戰國時期的超級強國。強大的秦國企圖不斷通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而韓國作為秦國的邊鄰,自然成了第一個目標。

公元前264年,即趙孝成王二年,秦軍率領大軍開始了對韓國的進攻。弱小的韓國自然不可能是強大的秦國的對手,只能像趙國求援並投降於趙國,這就使秦國與趙國的矛盾激化。

秦將白起於是率領秦軍與趙將廉頗在長平開始了長平之戰。一開始,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秦軍與趙軍不相上下,雙方長久相持。但是秦軍通過散佈謠言的方法使趙國國君換掉廉頗,並派遣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出任與秦軍對戰,結果,輕敵出擊。

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拼死突圍,趙括被射死。


白起收趙國降兵四十五萬,白起後認為趙兵不忠,將投降的趙國軍隊全部坑殺,趙國繼而衰落。那麼為什麼秦軍沒有乘勝進攻趙國,滅亡趙國呢?

其實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軍在長平之戰後根本就無法做到。

一、長平之戰雖勝,但秦軍同樣損失慘重

古代作戰多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士兵多是兵戎相見,戰爭雙方都會存在大量的傷亡。長平之戰雖然秦軍藉助謀略戰勝了趙軍,但是趙軍也一樣拼死反抗過。

趙軍雖然損失了45萬士兵,但是秦軍同樣也損失了30萬兵力。這也使秦國傷及到了根本,已經到了必須撤退的地步,如果繼續進攻,秦國自己也會有可能遭到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被其他各國攻擊。所以秦軍不是沒有想過滅掉趙國,而是根本做不到。


二、趙國秦國相聚太遠,秦軍補給不足

長平之戰趙國沒有滅亡,其實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補給不足。秦軍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長平這個地方,離趙國很近,而離秦國很遠,有幾千裡的後勤補給線。

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太多秦國的國力,秦軍在取得勝利後,也已經是沒有了太多的補給,如果秦軍繼續進攻趙國,補給一定會中斷,而在古代,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如果秦軍補給一但中斷,秦軍就會失去方寸,更別說攻城掠地了。


三、趙國的自救,名仕遊說秦國,人民武裝反抗

長平之戰後,趙國名仕蘇代前往秦國,買通秦國當時秦君的左膀右臂范雎,並像其分析繼續趙秦戰爭的利弊。最後范雎也成功的說服了秦君,秦軍沒有繼續進攻,滅亡趙國,和蘇代的遊說也有著緊密的關係。

再加上因為白起對趙國45萬士兵殘忍的殺害,使趙國國民對秦軍恨之入骨,他們主動武裝並防禦秦軍。秦軍將領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時繼續進攻,在趙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氣勢下,也佔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軍軍中也主張撤退的佔大多數。

而最後為什麼趙國還能存活40餘年呢?

因為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君也勵精圖治,對外政治結盟,對內任用賢能,所以趙國在度過了長平危機後,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除此之外,各國對秦國的共同敵視,使秦國也無法在趙國虛弱之際進攻,趙國也得到了修養生息的時間,再加上趙國優越的地理位置的附加,這就讓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舊還能存活40餘年之久。


夏目歷史君


這個問題縱橫來好好解讀一下吧!秦國徹底擊敗趙國又何止40年。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後秦國也要修整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跟秦國相比,軍事實力是不相上下的,秦軍能夠戰勝長平也確實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話,秦國用不到圍困兩年,甚至秦王親自出戰。

戰國前期是魏國一家獨大,在魏國隕落後是秦、齊、楚三國爭霸,然而經過五國伐齊後,齊國隕落,楚國在和秦國的一系列對戰中實力也遭受重創。

戰國後期,也就是長平之戰時,只有趙國在胡服騎射後能和秦國相抗衡,強大起來的趙國是很嚇人的,趙國的崛起不同於各國的變法,而是進行的軍事改革,實際上趙國的強硬是建立在軍事上的,這對於趙國周邊的國家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正是這種對趙國崛起的懼怕,在長平之戰的兩年間,沒有任何國家去管趙國。

在長平之戰中,我們都知道秦國坑殺趙軍四十五萬人(並非活埋),認為秦國取得的是徹底的勝利,實際上不然,前面已經說過趙國是典型的軍事強國,不可能做到讓秦國毫髮無損的殲敵四十五萬的。

根據史料記載,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亦傷亡二三十萬”,這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古代第一次殲滅戰,拼的其實是硬實力,趙軍再如何不濟,也會跟秦國廝殺到底的。

所以,經過二三十萬傷亡的秦軍,是需要一定的修整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高層之間的矛盾使得趙國有了喘息之機

實際上,秦軍並非沒有趁長平之勝,一鼓作氣攻佔整個趙國的計劃,指揮長平之戰的秦國將領白起就主張直接開向趙國,趁趙國後方沒有準備後,攻下趙國。

然而正當白起準備攻打邯鄲的時候,趙國開始遊說范雎,說白起如果滅了趙國,那你就當不上宰相了,范雎被說動,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議下,以秦軍疲勞應該修整為由,拒絕了白起的要求。

這是秦國高層內部之間的矛盾,這裡有必要說一說秦國當時的內部矛盾,秦昭襄王在位六十年,實際上前四十多年都是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魏冉主持軍國大事,白起實際上也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

魏冉主政期間,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時期,先策劃五國伐齊,後伐楚,幹掉了當時三大強國中的兩個,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幫助下完成親政,把魏冉給趕了出去,秦昭襄王十分自負,迫切需要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因此才有了伐韓的東出之策,因為上黨事件,秦趙開戰。

在長平之戰初期,秦昭襄王沒有啟用白起,實際上很可能是猜忌白起,畢竟白起是魏冉的鐵桿,結果長平之戰遲遲不能結束,甚至已經壓上秦國的國運,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啟用白起。

正是這種矛盾,使得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擔心白起攻打邯鄲後,白起功高震主,因此才有了修整的策略。

長平之戰兩年後的邯鄲之戰讓秦軍也元氣大傷

等到長平之戰一年之後,秦國修整過後再次發動包圍邯鄲之戰,這個時候不但秦軍得到了修整,趙國也得到了修整。

這個時候,白起卻勸阻秦昭襄王已經錯過戰機,不要發動攻擊了,秦昭襄王不聽,繼續發動作戰。

趙國派出廉頗以堅守應對秦國的進攻,秦國久攻不下,這個時候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率領數十萬援軍與趙國裡應外合反擊秦軍,使得秦國大敗,在邯鄲之戰中秦軍傷亡亦在二三十萬。

邯鄲之戰後,魏楚聯軍乘勝西進,再次打敗了秦國,隨後魏、楚、韓、趙四國結成合縱伐秦之勢,將秦國二十年來東出的成果全部奪回。

當時四國內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然的話,趁機滅了秦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連續經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秦國自然傷了根本,無法滅趙了。


史論縱橫


個人認為長平之戰後秦國不能迅速滅趙原因有四點。

第一,長平之戰是持久戰和消耗戰,秦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損失慘重。長平之戰是戰國中後期兩大軍事強國秦國、趙國的軍事決戰,雙方動員百萬大軍從周赧王五十三年打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兩國都拼到了油盡燈枯,臨陣易帥的地步,趙國固然全軍覆沒,秦國也已經徵發了國內15歲以上的少年,60多萬大軍傷亡過半,更嚴重的是國內糧食供應也接近極限。




第二,趙國雖然長平慘敗,但是北方防禦匈奴的精銳騎兵軍團依然完整,加上其他兵力,尚有一戰之力。趙國在全國長平之戰後,放棄了河套平原等外圍防禦,收縮防禦邯鄲地區,加上廉頗、李牧等一流名將尚在,趙國並非不堪一擊。




第三,秦國坐失戰機,沒用乘長平之戰大勝之勢,攻擊新敗之後人心惶惶,立足未穩的趙國。而是和趙國展開了數月之久的和談,雖然自身在這個時期進行了修整,趙國也得以補充新兵,調整部署,收縮防線,爭取外援,完成了邯鄲保衛戰的準備工作。

第四,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使關東六國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怖和危機,促使關東六國結成了一次比較團結的合縱,邯鄲之戰秦國遭到楚國和魏國的聯合打擊,尤其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使秦國遭遇了戰國時期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圍攻邯鄲的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解圍。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覆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至此,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共損失近60萬軍隊,秦昭襄王幾十年來奪取的土地被六國奪回大半,包括引發長平之戰的上黨地區都被韓國收復。秦國第一名將白起也因為和昭襄王矛盾激化而被賜死。秦國元氣大傷,直到秦始皇繼位前都不敢大規模東出函谷關。趙國也得以繼續存活了近四十年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發生後,過了將近40年秦國才滅掉趙國,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失去了機會。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國失去了有生力量,白起率領秦軍已經到了邯鄲城下。這是列國也不能夠及時敢來救援,秦國完全有能力一舉攻下邯鄲,進而滅亡趙國,到那時就算齊國,楚國,想救趙國也為時已晚。可是天不亡趙,秦國內部由於將相不和(范雎怕白起滅趙後功勞大於自己,動搖他在秦國的地位),范雎便像秦昭襄王說白起有可能功高震主,威脅秦國統治,秦昭王疑心,便召回白起,錯失良機。等白起回來後,秦昭王反應過來後又讓白起滅趙,可是這個時候趙國援軍已經到了邯鄲,而且齊國,楚國,魏國不會坐看趙國滅亡,秦國已經無法滅掉趙國。所以說秦國失去了機會,只能等待。

(武安君白起)

第二個原因,秦國國力降低。長平之戰後,秦王要命白起再次率軍滅趙。前邊已經說過機會已失,白起不願白白犧牲將士性命,拒絕領命,被秦王賜自裁。白起死後,秦國失去良將,這便是秦國國力的一大損失。秦王不信只有白起可以滅趙,繼續命令秦軍攻趙,結果大敗,軍力又受損(本來長平之戰,秦國用60萬大軍圍攻趙國四十萬大軍,趙國40萬大軍被滅,秦國也損失了近30萬大軍,軍力本就下降),這次又被魏趙聯軍大敗(尤其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給了秦國致命打擊),直接導致秦國軍力,財力,國力都不如以前,段時間裡無法恢復。

第三個原因,秦國內部權力更迭導致時間延長。本來秦國自從秦孝公和商鞅聯合變法開始,國力逐漸強大,就算遇上幾次大敗,也能夠儘快恢復。可是長平之戰結束後,慢慢的秦國國力恢復,這時秦昭王已經老了,沒有了銳氣。加上他的兒子們都不爭氣(安國君贏柱平庸),秦國出現了空前的後繼無人。整個秦國開始為繼位者忙碌,沒有時間去開疆拓土。耽誤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由於以上三個原因(錯失良機,國力下降需要恢復,權力更迭),秦國滅趙之戰便推遲了將近40年。


南憶憶往昔


秦滅六國的進程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一帆風順手到擒來。而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階段,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中間有過盛也有過衰,有過大勝也有過大敗。

而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之間的一次豪賭,籌碼是自己的國運。最後結果是秦勝趙敗,趙國損失四十多萬人,而秦國也是傷亡過半元氣大傷。但這個時候名將白起卻跟秦昭襄王說:我軍現在雖然元氣大傷,但趙國更慘已經奄奄一息了,不如趁機再給它兩拳頭,徹底把它揍趴下。

但是由於將相不和,縱橫家蘇代跑到秦相范雎面前挑撥了幾句,於是利慾薰心不甘人後的范雎跑去對秦王說:我們現在剛經歷長平之戰,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士兵疲憊,不宜再用兵了,不如先退回來休整休整。於是秦王聽從了范雎的意見,讓白起撤兵。

據說白起接到這個消息時,怒不可遏,當時連桌子都掀了,仰天長嘆:多好的機會啊,卻讓你們這些敗家子給浪費了。但畢竟君命難違,於是帶著兄弟夥從戰線上撤了下來。

過了一年,秦王再次發起了滅趙之戰,白起經過一番精確的推算之後,覺得此戰難以取勝,於是拒絕帶兵伐趙。但是秦王不信這個邪:離了你張屠戶——我還得吃帶毛豬不成,於是強行發動了邯鄲之戰,戰役結果跟白起預料分毫不差,秦軍圍邯鄲久攻不下疲憊不堪,這時其他的山東各國也看清了形式,大家都是兄弟朋友,趙國一旦滅亡,自己也難以久存,於是發兵救趙。

最後秦軍損失慘重,大敗而歸,不光損兵折將,還丟了大片土地。沒過多久秦國又調轉槍口打魏國,打算以此來給自己輸血,魏國在信陵君魏無忌的帶領下,把秦國狠狠的揍了一頓。經過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到現在的伐魏之敗,秦國嚴重失血,統一戰爭一度陷入低潮,躲進函谷關十多年不敢出來。這十多年間沒有了秦國的騷擾,趙國也得到了喘息和恢復。



我的兄弟叫醬爆


長平之戰之,秦趙兩國可謂是兩敗俱傷,趙軍主力被全殲,秦軍元氣大傷,所以沒有一舉滅掉趙國,但是中間的時差長達40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勒?


此時,秦軍剛剛殲滅趙軍主力,但是其他五國聯軍正在趕來的路上。就是秦軍攻下來邯鄲,但是隻要趙國王室逃走了,趙國就沒有亡,秦軍也守不住。范雎勸秦昭襄王不要滅亡趙了,所以長平之戰之時,秦軍沒有直接滅掉趙國。



長平之戰後,數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秦軍伐趙大敗而歸。秦國國內發生了變故,導致繼承人出現了問題,所以沒有大規模攻趙,更沒有滅趙的打算。

所以秦國才在40年後,在秦王嬴政一統六國的方針中才被滅國。



百花爭豔只為你


長平之戰後沒能滅亡趙國的主要原因如下:

1.將相不和,范雎因嫉妒白起戰功,放棄了滅趙的計劃,也因此白起記恨范雎,最終白起拒絕領兵,秦王震怒將白起賜死,後又懷念起白起,范雎害怕秦王追責而辭相。

2.決策失誤錯失良機,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40萬降軍,乘勝滅趙,秦襄王放棄滅趙,改為割地議和。使趙國有了喘息之機,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固守邯鄲。秦軍成為暮歸之師,士氣銳減。

3.合縱成功,除燕國掣肘外,其他諸侯國害怕趙國被滅後秦國一家獨大,,紛紛援助趙國,合縱之勢形成。

4.實力不足,秦國因不斷用兵,雖然秦國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也自損過半。秦國雖強,但還不具備對諸侯聯軍成壓倒之勢。

秦國本來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但秦襄王嬴稷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沒有采用白起放棄進攻邯鄲的計劃,進攻邯鄲受挫,在諸侯聯軍打擊下,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不但佔領韓魏趙的土地丟失,自身的領土一部分領土也被他國強佔而去。

縱觀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頭腦最清醒的莫過去白起,其戰術之高超、戰略眼光之深遠,審時度勢之能,放眼那個時代無人能及。最終在秦襄王的盛怒之下被賜自盡,真是可悲可嘆,真是自古名將多薄命啊!


失去航線的孤舟


長平之戰後,白起上書秦昭襄王攻打邯鄲滅趙。範睢怕白起功勞太大蓋過自己,說服秦昭襄王退兵。趙國趁機去其餘五國搬了很多救兵。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想明白了範睢的騙局,要求白起出兵滅趙,白起說已經錯過了機會,趙國恢復了國力,而且會死戰,沒有戰勝的機會。昭襄王派別的將領試了一次,果然不行。最後昭襄王殺了白起圓了面子,但是也放棄滅趙。好像從此昭襄王的軍隊沒有再出過函谷關。


貼士人生


因為昭襄王聽範睢之言,不納武安君之策,不然長平之後,立即進兵邯鄲,滅趙必矣


結了冰的藍


因為秦國不聽白起的直接攻邯鄲,失去了機會。後來又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去打,結果失敗了,國力受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