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吃东西跷脚抖腿,吃的是药,不是精神病院是地方特色

摩旅中国:乐山行记

乐山市区的一个公里茶吧里,朝阳鲜艳明亮,我和张健兄一杯清茶叙旧,不觉已到中午。张健兄约来了他的老同学刚哥一起午餐。张健兄本打算去吃烧鹅,刚哥提议去吃跷脚牛肉。张健兄一拍大腿说“哎呀!我怎么没想到!”

跷脚牛肉是乐山的特色美食,出于苏稽镇。苏稽镇距市区十余公里,位于峨眉山与乐山之间,据说是个古镇,不过镇上的房屋都是些平房小楼。街道不宽,路边停满各式车辆,两侧的食铺家家门边立着灶台,台上冒着白烟,店内外人头攒动,显得纷乱忙碌。

跷脚牛肉吃的是鲜,在“不麻不辣不成菜”的川菜中独辟清淡风味。食材以新鲜牛杂为主,客人点好,下锅烫涮片刻即可出锅,所以食铺都以明档操作。

这里的人吃东西跷脚抖腿,吃的是药,不是精神病院是地方特色


这里的人吃东西跷脚抖腿,吃的是药,不是精神病院是地方特色

跷脚牛肉的精华在汤底,用牛骨和多味中药熬制而成。所以宣传称,跷脚牛肉是亦药亦食的补益良品。据说首创者是位精通岐黄之术的老人,人们在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又研发出了许多祖传秘方。

若要捕获人心,颂扬神秘和诉诸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一样百试百灵,这是大自然在人类心灵烙下的印迹。不断地质疑和批判对追求真理的人必不可少;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带来的可能更多是不安和困惑,尤其对于一个还没完成现代转型的社会更是如此。

这里的人吃东西跷脚抖腿,吃的是药,不是精神病院是地方特色

只要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宗教迷信就有可乘之机。

传统技艺似乎总带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其实道理很简单,传统社会的手艺人都是些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底层民众,他们不可能像现代科研专家和高级技师一样,把工艺和发明写成系统的论文,工艺的奥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经验。更何况,中国接触现代科学不过百余年,专利保护制度的建立只是几十年前的事情。

苏稽镇能出现跷脚牛肉这道特色美食,得益于不远处的五通桥。五通桥是旧时川盐的重要产地,在没有机械化的传统社会,从盐井中抽出卤水得靠畜力,于是每年都有大量的黄牛体力耗尽后被宰杀,屠宰场就设在苏稽镇的周村。因为牛杂不易清洗、不便运输常被丢弃,这对于穷人却是难得的美食。在长期烹饪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压腥、增鲜的技巧,成就了一道地方特色美食。

因为开始是穷人的美食,乡里巴人吃饭时跷个脚、抖个腿今天仍不新鲜,于是当地便形象地称为跷脚牛肉。

这里的人吃东西跷脚抖腿,吃的是药,不是精神病院是地方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