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皇帝,雍正竟這樣給田文鏡撐腰:你不負我,我必不負你!

雍正當朝時,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被御稱為“三大能臣”,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河南官員對田文鏡的作為大多不以為然。

田文鏡初至河南,在之後因修河堤而引發的抗考案中,有些人甚至暗中站在考生與縉紳的一邊,有意阻擾其新政。

如河南學政張廷璐,平素“遇劣衿抗糧生事,每多庇護”,這次事件也是“無一言嚴飭”,只管把事情推給河南開歸道陳時夏,“令代為勸諭考試。”

而陳時夏也不想多事,其請“諸生傳至內衙書堂”,口稱為“年兄”,“央其赴考”。

罷考事件爆發後,按察使張保也不肯去蹚這趟渾水,其推脫說:“我只管人命盜案,餘事非我職掌。”

就連奉命前去查辦的欽差大臣、吏部右侍郎沈近思,最初也是有意瞻循,意在寬縱。

身為皇帝,雍正竟這樣給田文鏡撐腰:你不負我,我必不負你!

雍正得報後,氣得大罵這些科甲官員是“儒生輩慣作如是愚呆舉動,將以此妄博虛名。”

事後,陳時夏被革職留任,張廷璐被革職查辦。

反觀田文鏡的被褒獎,一些科甲官員們暗地裡憤憤不平但又敢怒而不敢言,後來李紱、謝濟世參劾田文鏡,大概也有其“民意基礎”的成分。

更值一提的是,這次被革職的河南學政張廷璐乃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張英之子、戶部尚書張廷玉的弟弟,而終雍正一朝,後者都是雍正寵臣。

這次的事件,毫無疑問也把張廷玉給得罪下了。

不久,江南因水災荒歉,江蘇巡撫何天培請求從山東、河南運送糧食前往南方平糴,田文鏡上奏說南方人不吃小米、宜送小麥為妥。

身為皇帝,雍正竟這樣給田文鏡撐腰:你不負我,我必不負你!

孰料,大學士朱軾及張廷玉卻說,送小米也無不可,未必就要小麥,雍正聽後也就同意了。

結果,小米送到南方後無人問津,賑濟效果大為失色。

雍正得報後很是生氣,說“田文鏡辦理盡心,朱軾、張廷玉不過因張廷璐之事歸怨田文鏡,欲使所奏不行耳”,於是下令嘉獎田文鏡。

後者回奏謝恩,說“臣實愚昧無知,並不識如此料理方免貽誤”,在我不過是“一得之愚”,孰料卻因此“仰邀曠典”,皇上如此明察秋毫,真是令人受寵若驚。

雍正接報後也是動了感情,由此有了如下名批: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

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臣若不負朕,朕必不負你”,以雍正與田文鏡的關係而言,也確實夠簡單純粹。

二年十二月,田文鏡發出“嚴禁夤緣鑽刺、以肅法紀”的告示,其中自詡為官40年,“從未曳裾於顯要之門”,至於師生朋比,“平日痛惡於心”。

如此姿態,當然容易引起他人非議與攻擊,畢竟官員還是科甲出身的為多。

身為皇帝,雍正竟這樣給田文鏡撐腰:你不負我,我必不負你!

也正因為田文鏡毫無黨援,形同“孤臣”,雍正這才對他百般維護、為其撐腰,“憑誰動你一毫毛,朕無能也!”

當然,雍正心裡也清楚,自己要有所作為,手下若沒幾個能幹而可靠的封疆大吏作為先導與骨幹的話,其意圖必然落空,所謂“新政”,最終也將淪為畫餅。

曾有一度,雍正還擔心田文鏡頂不住,說“天下事過猶不及,適中為貴”,“圖報心切、矯枉過正”固然不對,但做事最忌猶豫,如為迎合上意而揣摩遷就,這是最不應該的;

作為封疆大吏,一定要臨事堅定,行事正直,切不可騎牆觀望,苟且因循,切記、切記!

五年七月,田文鏡在爭議聲中晉升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次年十月,雍正又特命其為河南、山東總督,管兩省之行政,這是體制的破例,也是田文鏡仕途的最高峰。

為表示對田文鏡的寵幸與推重,雍正還下令將田文鏡由所屬的漢軍正藍旗抬入正黃旗(即所謂“上三旗”)。

為這事,雍正還怪起田文鏡,說:

咱們君臣之間,有啥心事應該直說,你說抬旗這事,還是楊文乾在我面前偶然提及,我這才知道。

這點小事,我立馬給你辦了,今後要有什麼“私心不得已之事”,儘管說,“不可如此畏而不言”。

這等君臣關係,真是數千年也是少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