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赴任“第一書記”村民給他出了四道“考題”

2014年,以淄博“第一書記”事蹟為素材拍攝的《馬向陽下鄉記》火了,火在主人公背後的曲折故事,火在主人公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火在“第一書記”與群眾緊密聯繫的深厚情誼。

2012年以來,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淄博市紮實做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已連續選派三輪、共計2379名,實現了對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和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的全覆蓋。6年多來,活躍在淄博各村的“馬向陽”們,帶著組織的重託和群眾的期盼,滿懷熱情,舍小家顧大家,帶領群眾走上發展致富的小康路,贏得了基層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今年6月,第三輪“第一書記”任期即將結束。本報推出系列報道,通過深入探訪各區縣“第一書記”的日常工作,為讀者講述“第一書記”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二次赴任“第一书记”村民给他出了四道“考题”

張佳濤在村民家瞭解情況。

文/圖 記者 劉文思 通訊員 劉志勇

對於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選派的“第一書記”張佳濤來說,再次赴任“第一書記”是光榮的,更是具有挑戰性的。有擔當、膽大心細、講究方法……憑藉著這些,張佳濤在近兩年時間內順利解答了郝家村村民給出的四道“考題”,帶領郝家村村民一步步走上發展致富的小康路。

4月2日,記者來到淄川區嶺子鎮郝家村,見到了“第一書記”張佳濤,談起這些年的經歷,他深有感觸。

第一題:

村民集體上訪為哪般?

解:耐心疏導

2017年7月,剛剛卸任淄川區寨裡鎮西井村“第一書記”的張佳濤來到了淄川區嶺子鎮郝家村,開始了他新一輪“第一書記”的駐村工作。“充滿幹勁、充滿信心”是當時張佳濤再次提交“第一書記”申請時的感受,也是他剛到郝家村時的內心寫照。

不過,在張佳濤走馬上任的第一週,第一道“考題”很快擺在了他的面前——幾十名郝家村村民集體到鎮上上訪,情緒十分激動。

“我是‘第一書記’,我就是來解決問題的。”趕到鎮上的張佳濤對村民們說。然而,村民們一開始並不買賬,不少人直言,“不給個說法,誰來都不算完。”

張佳濤心裡明白,作為過去依託嶺子鎮煤礦的富裕村莊,一步步走到了現在的軟弱渙散村,背後的問題顯然不是靠他拍拍胸脯就能解決的,更何況,當時的郝家村“兩委”班子也存在不少特殊情況,“原村書記兼村主任剛剛在公務員定向考錄中考走了,我去時,村‘兩委’班子力量非常弱。”張佳濤對記者說。

談起兩年前遇到的這第一道“考題”,張佳濤笑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最終,在這位法警出身的“第一書記”耐心疏導下,上訪的村民表示,願意再等些時間看看村裡的變化。

第二題:村民集資款被外地市凍結,自來水管道還咋改造?

解:來回奔波,反覆協調

村民們不滿背後的核心訴求是什麼呢?張佳濤開始挨家挨戶走訪瞭解。有了在西井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經驗,張佳濤明白,做好農村工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郝家村當時特殊的村情,就連走訪順序這樣的問題,張佳濤都有自己的考慮。“以樓為單位,一家一家地走,一家一家地聽問題。”

在半個月的“1對1”瞭解中,張佳濤大概摸清,村民們對目前村裡的經濟狀況很有意見。在過去,郝家村是條件不錯的村,村裡甚至還集資建樓,而現在,村裡有負債,隨著管道等配套基礎設施的老化,連吃水都成了難題。在掌握情況後,他積極對接派出單位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爭取單位支持,後經協調,單位為村裡的機井設備改造提供了23萬元的幫扶資金。

讓張佳濤沒有想到的是,第二道“考題”很快擺上桌面。2017年10月,村民們共同集資的自來水管道改造款到位後,卻遭遇了外地市的凍結。凍結的原因,源於郝家村在集資建房時產生的外債。“資金到位了卻改造不動了,村民和我都心急如焚。”張佳濤說。

對此,張佳濤一趟一趟奔波於外地市與郝家村,整理材料、對接手續,一遍遍地說明情況。終於,在各方的協調下,這部分集資款如期用於自來水管道的修建。

就這樣,在張佳濤赴任的前半年,郝家村村民通過一件件關乎衣食住行的身邊事感受到了“第一書記”帶來的變化。“覺得給我們村帶來了新氣象,咱老百姓有了靠山。”60多歲的村民孫啟恕對記者說。

第三題:如何爭取土地整理幫扶資金?

解:穩步推進重方法

2017年底,郝家村的村“兩委”迎來了新變化。“通過換屆選舉,村裡選出了新班子,工作開展將迎來一個新節點。”張佳濤對記者說。

新的村“兩委”班子上任後,張佳濤以黨建工作為抓手,認真落實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村裡各項工作的開展也開始有章可循、職責分明。張佳濤帶頭學習上級的文件指示,吃透文件精神,為郝家村謀取政策福利。通過一次次的梳理工作,有關土地整理項目的資金幫扶文件引起了張佳濤的注意。在對文件進行一遍遍研究後,他認為,郝家村符合文件規定的條件,必須提高對該項工作的重視。

不過,當他在每月召開的村“兩委”班子例行學習會上提到土地整理的問題時,並未引起大家的關注。經過深入瞭解,張佳濤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僅認定這一項工作就十分繁瑣,開展不好很可能會引發村民矛盾,費力不討好。

為了解決好這第三道“考題”,張佳濤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強行推進此項工作,而是在自己的《工作日誌》上列起了步驟。他將工作的核心問題聚焦在“如何科學認定所整理土地的歸屬”上。為此,張佳濤制訂了詳細的推進計劃,通過詢問村裡有威望的上了年紀的村民、調度村委委員有序走訪,通過反覆求證,基本釐清整理土地的“前世今生”。在解決這項核心問題後,再讓村民上報土地信息。通過周密的部署與定期的調度,郝家村土地整理工作進展有序,共整理土地100畝,爭取土地整理資金300萬元。

第四題:

咋讓郝家村再次富起來?

解:換個思路促創收

張佳濤時刻不忘他來到郝家村時上訪村民對他說的一句話“郝家村為啥不富了”。面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張佳濤也在積極尋找村經濟的增長點,“致富最大的障礙不是沒項目、沒資源,而是舊思維、舊模式。”

在對郝家村的分析中,張佳濤發現,相鄰村的小米售價很高。儘管具備相同的地理優勢,但郝家村受制於過去的產業特點,村民們不願嘗試、也不敢嘗試,存在畏難情緒。

為了解決這第四道“考題”,張佳濤探索了一條“大戶勤帶頭”的工作思路。村民呂永剛是郝家村的種植大戶,張佳濤多次與他交流溝通。最終,呂永剛開始種植小米,一部分村民也開始進行嘗試。2018年10月小米成熟後,張佳濤又帶領這部分村民積極對接電商平臺,以“抱團”的形式在朋友圈開展營銷,同時以“第一書記”的身份開展農產品代言。最終,郝家村的小米賣出了10元/斤的價格,這在村民眼裡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讓張佳濤倍感欣慰的是,有了第一年的嘗試,郝家村更多的村民開始想辦法、改思路,今年,已經有村民開始探索粉皮加工廠,通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記者採訪時,這位“第一書記”在他主導建設的文化廣場前,談起郝家村未來的規劃仍舊滔滔不絕。張佳濤面對的四道“考題”,幾乎貫穿了他近兩年的“第一書記”工作,而每道題目解決的背後,都折射出他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的決心,折射出他面對問題講究方法、積極應對困難的信心。截至目前,張佳濤幫助村集體增收近14萬元,引導村民特色種植增收30餘萬元,爭取各類幫扶物資近42萬元,郝家村的致富路正在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