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答卷迴應疫情“考題”


以“制度”答卷回應疫情“考題”


面對疫情“大考” 習近平部署以“制度”答卷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2月14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作出部署。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主持高層會議還是開展實地調研,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均提出疫情是一次“大考”。有分析認為,中央立足當前、放眼長遠,通過此次會議聚焦疫情防控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正是力求以“制度”答卷回應疫情“考題”。

明晰制度作用:著眼長遠尋求可靠保障

面對如何解決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體系”“機制”“制度”等詞語在此次會議上被習近平多次提及。

“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完善醫保異地即時結算制度”“及時總結各地實踐經驗,形成制度化成果”……梳理發現,其中既涉及宏觀決策部署,也涵蓋微觀操作措施。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表示,疫情防控工作如果放眼長遠,穩定有效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習近平總結疫情防控的表述並非“就事論事”,而是針對暴露出來的短板著手於當前,著眼於長遠。“充分明晰制度作用,因此將體制機制建設作為工作部署重點。”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認為,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理清“人與制度”的關係,“僅僅依靠個人對於疫情的英勇抗擊並不夠,還需要從制度上作出安排,以保證應對效率最大化。”

“在2003年SARS疫情之後,中國的人口流動、城鎮化水平等方面均發生巨大變化,需要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進行更新和細化,使優秀經驗得到吸取,將有效做法得到固化,讓各方責任得到落實。”常健說。

展現制度邏輯:周密舉措細化部署安排

面對疫情“大考”,習近平在會上分別從法治保障、疾病防控體系、疫情救治體系、醫療保險救助制度、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方面作出改革部署。專家認為,從立法到預防,從救治救助到物資保障,周密的部署安排體現出體系建設的內在邏輯性要求。

對於如何理解中央決策層的制度改革措施,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表示其背後反映出兩條邏輯線索。其一,可對應中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法制、體制、機制,從多維度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其二,可對應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流程管理,從重大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後”三個階段來進一步提高防控能力和效率。

薛瀾指出,從立法到預防均是“事前”進行風險防控,避免“大疫”發生;“事中”則需要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領導體系來有效應對;“事後”則涉及到各方善後處理,包括通過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來解決患者和醫院“後顧之憂”。

戴焰軍進一步分析稱,所謂“制度建設”並非侷限於某一環節,制度體系的完整邏輯鏈條體現出周密部署,分別對應疫情中暴露出來的關鍵問題。“健全疫情防控體系並非一朝一夕,通過完整週密的部署對於著眼長遠具有根本性意義。”

提升制度針對性:問題導向直面短板漏洞

習近平在會上提出,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外界注意到,疫情發生以來,這並非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提“短板”與“不足”,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施策更有助於提高制度建設的針對性。

例如,此次疫情暴發被認為與野生動物非法售賣密切相關,習近平提出,“認真評估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針對防疫期間地方供應物資持續短缺,習近平指出,“建立集中生產調度機制,統一組織原材料供應、安排定點生產、規範質量標準”。對於基層防控能力不足等問題,習近平強調,“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

對此,薛瀾表示,相關部署安排體現出問題導向和直面矛盾的態度。針對當下出現的問題,決策層抓住短板、彌補漏洞,“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堅持過往好的經驗,吸取新生問題的教訓,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加強制度建設。

“直面問題和短板既能提升制度建設的針對性,也能有效避免由疫情引起的次生風險。”常健指出,問題導向充分表明中國領導層的態度,是對社會公眾關切的正面直接回應,從制度建設方面探索如何更理性、有效地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中國改革報特約記者 黃鈺欽)


以“制度”答卷回應疫情“考題”


以“制度”答卷回應疫情“考題”

責編/製作:王小義 審核:李韶輝 政審:王子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