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父母和孩子坐在同张桌子吃饭,孩子内心想的,父母却永远都不知道;人世间,最悲哀的情节莫过于父母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却养出了自私蛮横霸道无理的孩子。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父母之爱本没有错,但以本能为由,将太过浓密的爱,完全以子女为中心地施予的越彻底,孩子越觉得理所当然。父母是根孩子是果,说到底,孩子习惯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这本身就是由父母造成的,一旦父母习惯了假装强大,孩子也会习惯对父母的付出麻木无感。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小时候看过一个小故事,家里吃鱼,妈妈把最好的鱼中段留给孩子吃,自己吃鱼尾。孩子长大后,把每次吃鱼都把鱼尾夹给妈妈,他说妈妈最喜欢吃鱼尾。看过后虽然心酸但又觉得很正常,因为妈妈从小就没让孩子明白理所应当和默默付出的区别。

每个孩子都是张白纸,在孩子的重要阶段能在这纸上书写最重要内容的只有父母。但很多父母的爱过于细密,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喜欢替孩子处理好所有事,解决掉所有麻烦,这非但不是爱,反而是害,这种害类似一种慢性毒药,不会立即见效,但随时间流逝会慢慢渗透在成长的各个角落。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01

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我们来做

我高中时曾有过这样的同学,学习相当不错,但比较懒,平时住宿内衣袜子都不洗,每周都会积累下来堆进塑料袋,等积满一整袋,便打包快递回去,我们笑他,但他不屑,有人愿意洗,我干嘛多劳?有病?

他说的也对,有人怀着强烈的意愿为你做事,你自己提前先做好了,那这人不但不会感谢,反而该急红眼了,最后我同学也许会落个“不懂感恩,不领情”的骂名。

有次去他家里做客,他爸妈留我们吃晚饭,席间让我汗颜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同学的母亲竟然在喂他吃菜,他母亲发现我们尴尬的看着他们,顿时也给我们碗里夹了菜,并打岔,让我们随便吃,不用客气。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毕业后,我和这同学便没有联系了,听到他落魄的消息时,已是10年后,我并没有与他取得过联系,世界太大,世界观不同的人也还是不用聚首的好。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5%的受访者直言包办孩子个人事务,58.1%的受访者有被父母包办个人事务的经历,65.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能出人头地。

看到这个数据,感到诧异的同时,也可以找到父母包办如此严重的原因,这些父母们自己就欠教育,认知水平存在缺陷,他们的所能做只有没有技术含量的盲目跟风,比如别人孩子上兴趣班3000,我的孩子就要上5000的,别人家孩子学一样乐器,我们家孩子一定要学两样。学习范畴的一定攀比是正常的,但这种攀比就是:有病!

学习好,就一定能出人头地?洗洗睡吧。高分低能的例子比比皆是,高分不等于优秀。很多父母们简单地认为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学习好了比什么都强,家务活和孩子的私事什么都插手,孩子只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可以。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体系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父母?作为他们的孩子,驱虫一般的活着,究竟是应该感觉幸福还是悲哀?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有人做过调查和报道,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孩子的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资源能力、合作能力,这些作为生存能力的教育统统排在理论知识之上,这是合理的,在学习理论知识前,你得先会生存,这么简单的思维在国内变成了单纯地为了应试教育将其他能力都统统扼杀了,你究竟是想要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还是你想要的一部机器?

我们扼杀孩子其他技能学习机会的同时,本身就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附属品——一种产品,而非承认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说轻了这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说重了这是一种犯罪。

02

自己勤俭,却对孩子大手大脚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也习惯了给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知不觉形成了“全名富二代”的风气,富人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的孩子还当富二代养,变相攀比之风到处横行。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之前看过一档新闻节目,父母工薪阶层,花了大力气让女儿上了重点小学,结果半年后女儿要求爸爸不要再来接她放学,原因是爸爸开的国产面包车太low让她没面子,一急之下,爸爸在未充分衡量到家庭经济状况的情况下,贸然贷款购买了一辆高档进口轿车,因为资金缺口借了网贷平台资金,结果高额利息让他无力偿还,只能求助电视台和警方。

为了孩子所谓的面子豁出去了,完全不看自己的经济差异肆意的为孩子倾尽所有,这样的孩子得到的再多,也只是一头白眼狼;这样的父母,给予的再多,充其量也只是个没钱也敢花钱的夯货。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我也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市场半夜翻墙出校上网包夜,一日他照例翻墙准备去网吧,翻到一半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戒掉网瘾,学校当时盛传他见到了鬼。后来他考上名校,有同学好奇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他父亲来学校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头下坐了一夜。

结果当然是好的,儿子考取了名校,前途一片光明。加入墙头下老父亲的那一幕没有给好玩的儿子看见呢,他会洗心革面,好好学习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才会心生感激,进而努力上进,不辜负父母的苦心。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相反,作为父母,将生活的大风大雨和艰难困苦都屏蔽的干干净净,表面是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可又怎么奢望他们学会感恩?你非要把他在蜜罐子里泡大,却告诉他世界是酸甜苦辣构成的,他能认可?

有时候看待教育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简单,就是取决于父母对于长痛与短痛的选择。选择了长痛,那就给他个温室环境,一切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好养一辈子准备即可;选择短痛,那便要此时就开始承受成长的磨练,虽然有点苦,但今后甜。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为什么多数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过享乐的生活,而不是回归正常的生活,为什么父母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贫穷时,父母坚韧的意志品质也会让孩子充满希望;富裕时,父母低调谦逊的品格也会让孩子懂得感恩。

03

人活一辈子,不能单纯地为孩子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跳出老圈子,活出新花样来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传统观念下,老人为了子女相对比较节省,一辈子对自己过的抠也会为子女多存下存款,即便暂时不会用到,也会作为后备资金坚定的支持着子女以后的日子。

但杭州有对老夫妻,在退休之后毅然选择了过自己的生活,并花了110万买下一间破屋装修成豪宅,三天两头在家搞趴体,酒会,他们每月领着2万的退休金,却活成了“月光族”,从来不会给子女存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怎么舒服怎么过,我们过的好,孩子们也轻松了。”

老两口一辈子有几百万存款,一退休就买下一栋2层位置僻静,价格相对实惠的破旧小楼,并将其设计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房子被改造后,夫妻二人俨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老人在家平时种菜养花,偶尔出去旅个游,摄影逛街更是不用提,老先生喜欢鼓捣老物件,拉拉手风琴,他老伴喜欢运动,特意在家弄了个乒乓球室,连自动发球机都准备好了,他们用每个月2万的退休金,每月都花精光,但却过出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老人的一句话很情真意切:“其实我们也把这么多年家底全用光了,但我们觉得值,因为我们过的好,子女们就觉得幸福。”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老人也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可以困惑住大多数人的问题:

“孩子,我一直爱你,但从不欠你”。


在很多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下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到家庭和社会劳动中,自己事自己完成,以便在成年后,自己能承担起独立生活,开创家庭,养活自己的重任。

佛洛依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生存的能力,兴趣的爱好,丰富的阅历,宽广的视野,远比成绩这个可悲的词要重要的多。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没有界限的付出,只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野蛮行径;划清界限,适可而止,不过多的干预才能推动孩子成长,道理很简单,但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可事实就是这样,正如成功属于极少数人一样,更多时候,父母们心里清楚他们是失败者,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我们可以来给自己打个分(是:20分,否:10分)

1、孩子跌倒,因为疼痛而哭,你是否会让他自己爬起来。

2、走在路上看到国旗,会不会行注目礼。

3、平时能否多带孩子冒险和旅游,教给他各种生存能力。

4、尊重孩子放第一位,是否少说“不许”多说“应该”。

5、让孩子接受失败,并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解决。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前段时间,孙红雷转发的一条微博打动了无数人。地铁上,一位老人侧身躺在儿子的臂弯里,像个孩子,舒服地睡着。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父母垂暮之年,子女一句问候,足以慰藉孤独的内心。但这样心存感恩的孩子,离不开父母懂示弱、有条件、有原则地付出。

愿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作者-

树藤先生,句句扎心,字字温柔,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真实的情感。微信公众号代表作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渣保护法》、《陪伴成长,是一种能力也是责任》。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树藤先生,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