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人世間,最遠的距離是父母和孩子坐在同張桌子吃飯,孩子內心想的,父母卻永遠都不知道;人世間,最悲哀的情節莫過於父母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孩子,卻養出了自私蠻橫霸道無理的孩子。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父母之愛本沒有錯,但以本能為由,將太過濃密的愛,完全以子女為中心地施予的越徹底,孩子越覺得理所當然。父母是根孩子是果,說到底,孩子習慣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這本身就是由父母造成的,一旦父母習慣了假裝強大,孩子也會習慣對父母的付出麻木無感。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小時候看過一個小故事,家裡吃魚,媽媽把最好的魚中段留給孩子吃,自己吃魚尾。孩子長大後,把每次吃魚都把魚尾夾給媽媽,他說媽媽最喜歡吃魚尾。看過後雖然心酸但又覺得很正常,因為媽媽從小就沒讓孩子明白理所應當和默默付出的區別。

每個孩子都是張白紙,在孩子的重要階段能在這紙上書寫最重要內容的只有父母。但很多父母的愛過於細密,把孩子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喜歡替孩子處理好所有事,解決掉所有麻煩,這非但不是愛,反而是害,這種害類似一種慢性毒藥,不會立即見效,但隨時間流逝會慢慢滲透在成長的各個角落。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01

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我們來做

我高中時曾有過這樣的同學,學習相當不錯,但比較懶,平時住宿內衣襪子都不洗,每週都會積累下來堆進塑料袋,等積滿一整袋,便打包快遞回去,我們笑他,但他不屑,有人願意洗,我幹嘛多勞?有病?

他說的也對,有人懷著強烈的意願為你做事,你自己提前先做好了,那這人不但不會感謝,反而該急紅眼了,最後我同學也許會落個“不懂感恩,不領情”的罵名。

有次去他家裡做客,他爸媽留我們吃晚飯,席間讓我汗顏的事情發生了,這位同學的母親竟然在喂他吃菜,他母親發現我們尷尬的看著他們,頓時也給我們碗裡夾了菜,並打岔,讓我們隨便吃,不用客氣。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畢業後,我和這同學便沒有聯繫了,聽到他落魄的消息時,已是10年後,我並沒有與他取得過聯繫,世界太大,世界觀不同的人也還是不用聚首的好。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5%的受訪者直言包辦孩子個人事務,58.1%的受訪者有被父母包辦個人事務的經歷,65.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能出人頭地。

看到這個數據,感到詫異的同時,也可以找到父母包辦如此嚴重的原因,這些父母們自己就欠教育,認知水平存在缺陷,他們的所能做只有沒有技術含量的盲目跟風,比如別人孩子上興趣班3000,我的孩子就要上5000的,別人家孩子學一樣樂器,我們家孩子一定要學兩樣。學習範疇的一定攀比是正常的,但這種攀比就是:有病!

學習好,就一定能出人頭地?洗洗睡吧。高分低能的例子比比皆是,高分不等於優秀。很多父母們簡單地認為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學習好了比什麼都強,家務活和孩子的私事什麼都插手,孩子只要“一心只讀聖賢書”就可以。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教育體系才能催生出這樣的父母?作為他們的孩子,驅蟲一般的活著,究竟是應該感覺幸福還是悲哀?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有人做過調查和報道,在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孩子的自理能力、交際能力、協調資源能力、合作能力,這些作為生存能力的教育統統排在理論知識之上,這是合理的,在學習理論知識前,你得先會生存,這麼簡單的思維在國內變成了單純地為了應試教育將其他能力都統統扼殺了,你究竟是想要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還是你想要的一部機器?

我們扼殺孩子其他技能學習機會的同時,本身就把孩子當做了自己的附屬品——一種產品,而非承認孩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說輕了這是對下一代的不負責,說重了這是一種犯罪。

02

自己勤儉,卻對孩子大手大腳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父母也習慣了給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知不覺形成了“全名富二代”的風氣,富人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的孩子還當富二代養,變相攀比之風到處橫行。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之前看過一檔新聞節目,父母工薪階層,花了大力氣讓女兒上了重點小學,結果半年後女兒要求爸爸不要再來接她放學,原因是爸爸開的國產麵包車太low讓她沒面子,一急之下,爸爸在未充分衡量到家庭經濟狀況的情況下,貿然貸款購買了一輛高檔進口轎車,因為資金缺口借了網貸平臺資金,結果高額利息讓他無力償還,只能求助電視臺和警方。

為了孩子所謂的面子豁出去了,完全不看自己的經濟差異肆意的為孩子傾盡所有,這樣的孩子得到的再多,也只是一頭白眼狼;這樣的父母,給予的再多,充其量也只是個沒錢也敢花錢的夯貨。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我也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某君高中時沉迷網絡,市場半夜翻牆出校上網包夜,一日他照例翻牆準備去網吧,翻到一半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戒掉網癮,學校當時盛傳他見到了鬼。後來他考上名校,有同學好奇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天他父親來學校送生活費,捨不得住旅館,在牆頭下坐了一夜。

結果當然是好的,兒子考取了名校,前途一片光明。加入牆頭下老父親的那一幕沒有給好玩的兒子看見呢,他會洗心革面,好好學習嗎?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才會心生感激,進而努力上進,不辜負父母的苦心。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相反,作為父母,將生活的大風大雨和艱難困苦都屏蔽的乾乾淨淨,表面是為孩子創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可又怎麼奢望他們學會感恩?你非要把他在蜜罐子裡泡大,卻告訴他世界是酸甜苦辣構成的,他能認可?

有時候看待教育這個問題,很現實也很簡單,就是取決於父母對於長痛與短痛的選擇。選擇了長痛,那就給他個溫室環境,一切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做好養一輩子準備即可;選擇短痛,那便要此時就開始承受成長的磨練,雖然有點苦,但今後甜。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為什麼多數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過享樂的生活,而不是迴歸正常的生活,為什麼父母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貧窮時,父母堅韌的意志品質也會讓孩子充滿希望;富裕時,父母低調謙遜的品格也會讓孩子懂得感恩。

03

人活一輩子,不能單純地為孩子活

隨著時代的進步,跳出老圈子,活出新花樣來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傳統觀念下,老人為了子女相對比較節省,一輩子對自己過的摳也會為子女多存下存款,即便暫時不會用到,也會作為後備資金堅定的支持著子女以後的日子。

但杭州有對老夫妻,在退休之後毅然選擇了過自己的生活,並花了110萬買下一間破屋裝修成豪宅,三天兩頭在家搞趴體,酒會,他們每月領著2萬的退休金,卻活成了“月光族”,從來不會給子女存錢,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我們怎麼舒服怎麼過,我們過的好,孩子們也輕鬆了。”

老兩口一輩子有幾百萬存款,一退休就買下一棟2層位置僻靜,價格相對實惠的破舊小樓,並將其設計裝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房子被改造後,夫妻二人儼然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老人在家平時種菜養花,偶爾出去旅個遊,攝影逛街更是不用提,老先生喜歡鼓搗老物件,拉拉手風琴,他老伴喜歡運動,特意在家弄了個乒乓球室,連自動發球機都準備好了,他們用每個月2萬的退休金,每月都花精光,但卻過出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老人的一句話很情真意切:“其實我們也把這麼多年家底全用光了,但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過的好,子女們就覺得幸福。”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老人也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可以困惑住大多數人的問題:

“孩子,我一直愛你,但從不欠你”。


在很多教育問題上,我們應該借鑑下發達國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到家庭和社會勞動中,自己事自己完成,以便在成年後,自己能承擔起獨立生活,開創家庭,養活自己的重任。

佛洛依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對於孩子來說,培養生存的能力,興趣的愛好,豐富的閱歷,寬廣的視野,遠比成績這個可悲的詞要重要的多。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沒有界限的付出,只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野蠻行徑;劃清界限,適可而止,不過多的干預才能推動孩子成長,道理很簡單,但很多家長都做不到,可事實就是這樣,正如成功屬於極少數人一樣,更多時候,父母們心裡清楚他們是失敗者,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罷了。

我們可以來給自己打個分(是:20分,否:10分)

1、孩子跌倒,因為疼痛而哭,你是否會讓他自己爬起來。

2、走在路上看到國旗,會不會行注目禮。

3、平時能否多帶孩子冒險和旅遊,教給他各種生存能力。

4、尊重孩子放第一位,是否少說“不許”多說“應該”。

5、讓孩子接受失敗,並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幫助解決。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前段時間,孫紅雷轉發的一條微博打動了無數人。地鐵上,一位老人側身躺在兒子的臂彎裡,像個孩子,舒服地睡著。


父母的悲哀:付出了一切卻養出了自私的孩子


父母垂暮之年,子女一句問候,足以慰藉孤獨的內心。但這樣心存感恩的孩子,離不開父母懂示弱、有條件、有原則地付出。

願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溫柔以待。

-作者-

樹藤先生,句句扎心,字字溫柔,用最細膩的文字記錄真實的情感。微信公眾號代表作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渣保護法》、《陪伴成長,是一種能力也是責任》。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樹藤先生,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