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壤水分监测,规模化种植者常犯的三个认知误区!

先来问个问题:土壤水分监测的是什么?

可能大家会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问题,监测的当然是土壤质量含水量。

这个大部分人都深信不疑的答案,不好意思,回答错误!看似简单却是90%的人都会犯的错!我们大多数人对与土壤水分监测的认识都是来自自己的主观经验,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了认知误区。

关于土壤水分监测,规模化种植者常犯的三个认知误区!

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关于土壤水分监测,大家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1:未意识到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得到的是土壤体积含水量而不是土壤质量含水量

通过烘干称重法测量得到的重量含水量只有在实验室环境下才勉强可行。

目前大多数人对土壤水分含水量的认识还停留在重量含水量阶段,用重量含水量的数据来评价土壤水分仪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但土壤重量百分比含水量和体积百分比含水量是完全不同的数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重量含水量*土壤干容重=体积含水量土壤干容重,即土壤干密度,是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到的体积含水量目标位置土壤的干容重,通常在1.2-1.7g/cm3之间。

由于干容重数据的不准确,常常使重量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之间的转化存在1.2-1.7倍的数据误差

误区2:未意识到测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比测量土壤绝对含水量更有价值

关于土壤水分监测,规模化种植者常犯的三个认知误区!

灌溉指导,人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绝对含水量,而是含水量的变化量

比如在干旱黄沙地带,土壤含水量很低,沙棘一类的植物在沙漠里生长得很好;而水稻田环境下,土壤含水量大多处于饱和状态。

土壤干或湿,都是人的主观判断,在精准农业上没有指导意义,有意义的是“墒”——作物根系周围含水量的变化量。

比如,昨天早上到晚上,含水量由30%降低到25%,降低了5%;今天早上到晚上,含水量由25%降低到了23%,降低了2%。昨天根系吸水使土壤含水量降低了5%,今天根系吸水仅使土壤含水量降低了2%。

很明显,今天与昨天相比,根系不容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了,该灌溉了。

直接的土壤水分数据30%、20%,是没有意义的;根系周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才能正确反应了作物根系的吸水、生命活动情况。作物根系吸水少了,说明需要灌溉了。

这就是人与作物的“沟通”。

关于土壤水分监测,规模化种植者常犯的三个认知误区!

误区3:未深刻理解土壤含水量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一致性除了经纬度不同的基础差异,还存在同一位置、不同深度的差异。除了外界气候的差异,土壤自身结构、紧实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性决定了:

科学的土壤水分监测必须是对同一位置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水分变化量的连续监测,而不是随机随意的速测得到单个土壤含水量数值。

这些误区产生的最大原因是作物与人没有沟通,人无法知道作物真正的需求以及需求产生的时间。

为了让作物与人进行对话,出现了智能型土壤水分监测设备,它的出现,就是为作物与人建立了一个科学、可靠、可视化的沟通平台。

部署在作物周围与作物进行近距离的沟通,真实地反应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同时把「沟通」获取到的数据传输给种植者,种植者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就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更好的「呵护」作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