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恶劣的地缘形式

北宋自立国伊始,就面临着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当以中国劲敌待之,庶几可御,岂可以上古之夷狄待二敌也?

”说明较之前代,宋朝的地缘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地缘政治形势更为严峻。

北宋时期恶劣的地缘形式

在北部,契丹与宋朝对峙而立成为定局,契丹是“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的大帝国。公元 936 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予辽,“自是中国非但失土地人民,乃并其关隘而失之”,中原王朝的长城防御体系从此被打破。“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岭,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区宇。”“汉、唐以前,……盖当时中国据全燕之地,有险可守,匈奴不敢由此路而来也。自石晋割燕、蓟入契丹,无险可守,由是虏骑直出燕。”可见燕云十六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朝兴起后,给北宋造成巨大地缘压力,正如史家所言,“阿保机并小族称帝,援立石晋,又得其所割雁门以北幽州节度所管十六州。盖其地东北有卢龙塞,西北有居庸关,中国恃此以限界北狄。自十六州既割之后,山险皆为所有,而河北尽在平地,无险可以据守矣。”北方契丹政权的向南扩张,使中原王朝的国防线大大向南方压缩,北宋时期到了今天的天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失去了秦汉一直以来作为屏障的长城,还丧失了燕山天险。辽朝占据燕云十六州,对北宋造成严重威胁。幽云十六州一向为中原王朝控扼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基地。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宋朝“

无险可守”,“由是虏骑直出燕。”“惟是北狄强盛,十倍羌人,……今契丹尽吞诸蕃,事力雄盛,独与中原为敌国,又常有凭陵之心。”王安石曾说:“累世以来,夷狄人众地大,未又如今契丹。”可见,契丹实力之强大,成为宋朝的心腹大患。

在西北,公元1038年,党项羌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西夏占领重要战略要地——河西走廊,且 “外倚北戎,内凌中国”,多次发动侵扰战争,给宋朝的西北地缘线造成不小的国防压力。灵州位于夏州西侧,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方千里,表里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战之地”,是唐宋时期西北边疆的著名重镇。灵州的西面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当时灵州地区散居着回鹘部落,灵州的西南又散居着吐蕃部落,因此,灵州便成为宋王朝、回鹘、党项、吐蕃各方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如果宋朝弃灵州,则等于撤去了一道屏障,并失去了军马的供给地。但是灵州地区经长期战争破坏,经济凋敝,粮饷给养不足,戍守十分艰难。党项首领李继迁,于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 三月攻占灵州,从此宋朝西部边疆失去藩篱,不得不对党项刮目相看。宋神宗于元丰七年(1084年)手诏李宪:“

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倾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饷,尚日夜惴惴然,唯恐其盗边也。”从地缘角度来看,河西走廊是中原大地的西部屏障,是中原王朝平胡羌、通西域的重要出口,兼具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意义。历史证明,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能拥有战略主动权,但北宋时这些地缘优势全然丧失。宋王朝曾效法“汉通西域诸国,谓之断匈奴右臂”,常遣使臣出使青唐吐蕃、甘州回鹘、草头鞑靼和西域于阗等国,欲与之结成犄角之势而断西夏右臂,进而恢复汉唐故地。但终因地缘优势的丧失而未能成功。

1115 年,金朝兴起于松花江流域。金朝比较稳定的疆域是:南以淮水、秦岭与南宋分界,东至日本海,东南稍逾鸭绿江、图们江与高丽接壤,西邻西夏、吐蕃,略同北宋旧界,北边东段抵外兴安岭,西段有蒙古高原诸部,在金代屡为边患。到第四世完颜亮时,金与南宋达成和议,金的统治地区已经超过辽时的燕云十六州,且已越过黄河,达到淮河北岸。金朝四处东征西讨,金军“自立刘豫之后,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而得不偿费

。”“金国方强盛,天下莫不畏服。”北宋后期的地缘政治形势更为严峻,尤其是受到蒙古在北方地区的严峻威胁,把女真势力大大向南压缩,而这种压缩则使得宋朝的面临的形势更加险峻。金朝被迫南迁以后,人口锐减,疆土日蹙,“凡大河以北,东至于山东,西止于关陕,不一二年陷没几尽。”北宋末年,女真南侵,战火烧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及忻、密,西至曹、濮、兖、郓,南至陈、蔡、汝、颍,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淮泗之间亦荡然矣。”

北宋西南部分别以岷山、大渡河与吐蕃、大理及交趾为邻。受北方地缘政治形势的影响,宋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较为审慎的策略。首先,宋朝放弃了对西南大理国和交趾的统一,这既是由于宋朝愚守“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的错误认识,也是基于整个北方地缘形势的影响而无暇南顾下的一种选择。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军平蜀后,王全斌又主张“欲乘势取云南”,太祖

“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非吾有也。’”此举想凭借大渡河为天险,以兵设防,对大理国严加防备。后又以“德化所及,蛮夷自服,何在用兵”为理由,放弃对大理国的开拓和经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宽胤“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乃弃越嶲诸郡,以大渡河为界,使欲为寇则不能,为臣则不得”,凭借大渡河为天险,以兵设防,对大理国严加防备;并于邕州之横山等寨和宜州以西虎头关九十里之险要地带,“把握峒丁,结聚道路”,加强防备。宋徽宗政和末,知黎州宇文常说:“自孟氏入朝,艺祖取蜀舆图观之,划大渡河为境,历百五十年西南无患。”至和三年(1056 年),新知黎州唐秬朝辞,进对奏曰:“臣所治黎州,控制云南极边,在唐为患尤甚。自太祖皇帝即位之初,指舆地图,弃越嶲不毛之地,画大渡河为界,边民不识兵革,垂二百年。”

大理国的疆域“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

”大理国的统治区域已经达到今缅甸、越南和老挝的北部,是西南地区一股重要力量。景德三年(1006 年),邵晔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控制宜州山川四图,宋真宗则认为:“交州瘴疠,宜州险绝,若兴兵攻取,死伤必多。且祖宗开疆广大若此,当慎守而已,何必劳民动众,贪无用之地。如照临之内,忽有叛乱,则须为民除害也。”与对大理国一样,宋朝也是缺乏武力统一交趾的勇气,只想“但羁縻不绝而已”。这样,由于多股力量的存在,尤其是整个宋朝时期,尚处于向新兴封建国家转化的交趾,对宋发动了大大小小的频繁寇边事件,在西南地缘线上无疑给宋朝造成不小压力。韩国学者金成奎先生认为:“宋人将契丹、西夏、越南(即当时的交趾)视为‘三方之急’”,邕州知州萧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交趾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自交趾蛮踞有安南,而广源州虽号邕广西羁糜州,其实服役于交趾。”可见,在西南地缘地带,交趾给北宋造成的压力也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