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名參與者申領雨花英烈“心願之盒”


追尋紅色心願,匯聚信仰力量 | 五千多名參與者申領雨花英烈“心願之盒”

雨花英烈“心願牆”

松柏環抱,草色青幽。4月3日下午,由南京市雨花臺區委宣傳部、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共同發起的“心願之盒”互動活動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雨花英烈“心願牆”同時揭幕。

一條條紅領巾迎風飄揚,一枚枚黨徽格外閃亮,當一個個“心願之盒”被打開、被申領、被追尋,當一個個心願盒堆壘匯聚成一面雨花英烈“心願之牆”,“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的鏗鏘宣言響徹全場。

穿越時空,追尋紅色心願

“我身上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副近視眼鏡,值幾個錢。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這是惲代英烈士生前說過的話。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甚至造不出一盒火柴。“親眼看見中國走向富強”,是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心願。

“惲代英烈士,我來告訴您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國產大飛機在藍天翱翔,中國的高鐵四通八達,超市商場裡的商品琳琅滿目,您的‘中國製造’的心願現在已經實現!”當裝有烈士心願的盒子,傳遞到雨花臺區實驗小學的餘宸希手中時,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令他激動萬分。

鄧中夏英烈希望後來者的犧牲要“重於泰山”;孫津川烈士的心願是“希望自己的衣缽有傳,讓更多貧苦大眾過上幸福的生活”;丁香烈士的心願是“讓新中國的紅旗,飄揚在這片土地的每個角落”……雨花臺區文明辦負責人介紹,全區廣大中小學生和機關單位黨支部通過查閱資料,梳理出100個雨花英烈的紅色心願,裝進“心願之盒”。通過申領烈士心願、線下實現、上傳“心願盒”、共築“心願牆”等系列活動,種下信仰的種子。

“革命戰爭時期,在雨花臺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們的紅色心願,既是那段崢嶸歲月的真實寫照,又是雨花英烈時代精神的鮮活表達。” 雨花臺區委教育工委書記盛雲生說。

守望歲月、致敬英雄,社會各界踴躍參與“心願之盒”活動。3月22日,互動活動在南京市岱山實驗小學啟動以來,短短一個多星期,已有5000多人申請加入心願踐行者,用各自方式為英雄實現一個個心願。

致敬英雄,厚植紅色基因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前,一塊鮮紅的幕布緩緩舒展,一面“心願牆”高高矗立在人們面前。為之揭幕的,是雨花臺烈士孫津川的侄女、83歲的孫以智老人,以及5位心願踐行者。

追尋紅色心願,匯聚信仰力量 | 五千多名參與者申領雨花英烈“心願之盒”

孫以智老人和少先隊員交流

“看著孩子們戴著紅領巾,我特別高興,我有很多心裡話想跟你們說。”孫以智老人深情講述家中長輩口口相傳下來的一段故事:1928年3月,她的伯父孫津川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後來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面對嚴刑拷打始終不屈服。行刑前,奶奶帶了幾個梨子去看望,可孫津川只吃了一半,用手指甲在另一半梨上刻了一個模糊的五角星……

一個個革命年代的“普通故事”,聽來無不讓人動容。共青團路中學學生程麗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每當看到國旗迎著朝陽在學校的旗杆上緩緩升起,就想起丁香烈士的遺願,更加感受到“五星紅旗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這句話的份量。“升旗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儀式,那是在向英雄致敬,從先烈身上汲取前進的精神力量。”

“心願牆”下是一塊多媒體觸摸顯示屏,遊客點擊屏幕、掃描二維碼,就能瞭解烈士心願,申請踐行並跟蹤完成情況。來自雨花臺區板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盛友斌,現場申領了孫津川烈士的心願。他實現心願的方式是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做義務講解員,讓更多人瞭解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雨花臺區江蘇滿運黨支部組織委員張瑞看來,鄧中夏英烈期待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意識。“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無論各行各業,都應心懷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回報社會,致敬英雄。”

“心願牆”上,已經被領取的心願讓人振奮——我要幫黃樵松烈士拍攝一組美麗中國的照片;我要幫鄧中夏烈士積極幫助身邊的殘障人士;我要替惲代英烈士觀看《航拍中國》紀錄片……“讓雨花精神浸潤更多人,就是實現雨花英烈的心願。”孫以智說,無論時代怎麼發展,紅色基因永不變。

追夢未來,傳承紅色文化

雨花臺烈士陵園裡人潮不息,活動不斷。

4月2日,“弘揚雨花英烈精神,傳承紅色血脈基因”紅色主題教育詩歌朗誦會在雨花臺烈士就義群雕前舉行。來自雨花街道的200多名黨員、以及轄區內團員青年和群眾代表以宣誓憶初心、以詩歌朗誦的方式緬懷英烈;4月3日,“雨花魂清明祭”烈士親屬祭掃活動舉行,52家190餘位烈士家屬及後人前來緬懷先輩,獻花寄哀思;日前,《雨花英烈精神》正式列入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編寫計劃……一座雨花臺,成為燭照南京這座紅色城市的“精神火炬”。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這些精神的根源歸結起來在於共產黨人對黨的絕對忠誠、對共產主義的絕對信仰,為了真理和信仰而獻出自己的一切。這在當下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雨花英烈研究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躍說。

追尋紅色心願,匯聚信仰力量 | 五千多名參與者申領雨花英烈“心願之盒”

活動現場

傳承紅色文化,補強精神之鈣,雨花臺烈士陵園所在的雨花臺區,視雨花英烈精神為“身邊教材”。在雨花臺區實驗小學,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少先英雄中隊已有12支,如“盧志英烈士中隊”“鄧中夏烈士中隊”等;在岱山實驗小學,紅色教育課程已成為課堂“標配”;在區級機關,每個支部選擇一名雨花英烈名字進行冠名,掀起“英雄支部”創建熱潮;在街道、社區、樓宇,南站區域黨建聯盟360、“雨花紅谷”黨建品牌先後湧現。

“對紅色基因最好的傳承,是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立好築牢信仰之根。”雨花臺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謝山說,策劃舉辦“心願之盒”活動的初心,就是激勵廣大青少年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匯聚追夢新時代磅礴信仰力量。

記者:王世停 萬程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