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于右任並不像許多的碑學家一樣,獨持偏見,對帖視而不見或乾脆將帖排斥於自己的藝術視野之外。在於右任的書法中,“帖”始終是個不可分割的韻味存在、內涵存在,因此他的作品比同時代的許多碑學家的大作顯得更溫潤、更含蓄、更耐人尋味。這一點在用筆上顯得格外的明顯。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佩蘭女士墓誌銘》是于右任於1927年為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原配夫人羅佩蘭女士親撰並書丹的楷書力作,堪稱作者中年時期之代表作。

這是一幀典型的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雅緻又不失骨力、靜穆又不失靈動、勻整又不失變化的飽含古典韻味的楷書作品,其用筆之豐富、造型之生動,完全可以與晉唐時期的楷書大師們的作品相媲美。

我們或許不能以《張黑女墓誌》和趙孟頫楷書的混合物來簡單評價於氏的這件傳世傑作,因為在它身上熔鑄著先代大師如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趙之謙等人諸多的用筆或造型的精華,當然更不乏那些出自無名大師之手的北朝碑版書法的筆墨精華。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下面,我們試以作品中具體的字形分析其用筆特點。

“變”。以極肯定的上仰之點為全篇開端,接著以相似的上仰式的側筆用筆作為主筆橫畫之起筆,行進中一邊不斷調整毛筆的走向,一邊變化用筆的輕重緩急的節奏,最後以下沉式的頓挫收筆。可以說,這簡單的一點一橫定下全字的基調,這種基調在字中部的“口”處又得到了強調。明白了此理,就可領會其最後一筆“掠”所飽含的一波三折韻味和用意——這只不過是作者為統一全字風格而作的呼應。于右任中晚期行楷所特有的運筆魅力在此被再次顯現。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為”是“變”的風格繼續。在這裡,一切的用筆是為節奏服務的,所以不論撇、橫或多重連續的轉折,都凸現出于右任作為一個新時代承前啟後的傑出書法家不安於現狀的創造激情和藝術勇氣。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渡”與“圍”。從風格上看,“渡”與“圍”和“變”與“為”屬兩種不同的用筆方式指導下產生的字形。但從全篇來看,此正是于右任楷書之所以具有統一風格下的變化特性之原因所在。在“渡”、“圍”二字中,作者將數年前在《劉仲貞墓誌銘》普遍具有的簡潔、硬朗、平直的用筆特徵貫徹其中,沒有多餘的小動作,一切顯得乾淨利落,頗具北魏名碑《張黑女墓誌》之韻味。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安”與“異”。品味過了“變”與“渡”,再來品味“安”和“異”更有一番味道。“變”是動的,“渡”是靜的,而“安”和“異”則是動與靜的合一。除去結構上動的因素,“安”字的動主要表現在其中部超長橫畫(這種超長橫畫的存在明顯受到鍾繇楷書的影響)突出的鋒面運動和整個線條(呈左低右高形)的忽而上仰忽而下沉的曲線狀運動中表現出來。從大部分筆畫來講,屬靜態的,沒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與其相似,“異”字的大部分筆畫沉靜、閒雅,只是由於那根長橫的存在,加之最後一點的側鋒效果,才使整個字顯得活潑多姿,不拘成法。

熔碑鑄帖,使于右任迅速成為近現代中國書法史很少有人能企及的超一流的書法大師。這種提升的軌跡是如此清晰,以致任何一位只要稍稍懂得一點書法常識的人都能發現于右任步上藝術巔峰之秘密。

于右任書《佩蘭女士墓誌》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于右任給楊虎城夫人寫的墓誌,以碑為構架、以帖為內涵

歡迎關注詩書畫印筆記,每天發送專業的詩書畫印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