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拼死抵抗,最終日軍傷亡如何?

歷史趣文


(佐世保舊日本海軍墓地中的甲午戰爭日本海軍戰死者墓園)

(被放在墓園甬道前守靈的2枚“定遠”艦305毫米直徑開花彈)

(“松島”艦水兵三浦虎次郎墓)

如果只計算日本海軍的傷亡情況的華,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傷亡最大的就是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此戰,日本各艦的傷亡情況如下:

“松島”,死56人,傷57人

“嚴島”,死15人,傷16人

“橋立”,死3人,傷10人

“吉野”,死2人,傷10人

“扶桑”,死4人,傷10人

“高千穗”,死1人,傷2人

“秋津洲”,死5人,傷10人

“比叡”,死24人,傷32人

“赤城”,死10人,傷18人

“西京丸”,死1人,傷10人

“浪速”,傷2人

總計黃海海戰日本海軍死121人,傷177人。傷亡率約為十分之一。


(吳舊海軍墓地中的甲午戰爭日本海軍陣亡官兵墓園)

此外,在威海保衛戰中,日本海軍的傷亡情況如下:

“筑紫”,死3人,傷5人

“吉野”,死2人,傷4人

“扶桑”,死2人,傷5人

“葛城”,死1人,傷6人

“天城”,死2人

“磐城”,死1人

“天龍”,死1人,傷1人

“第九號”魚雷艇,死3人,傷4人

總計,死15人,傷25人


海研會


縱然北洋水師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展開了英勇的抵抗,並與日軍展開了三次較量,但在腐朽的政權不斷挖坑的不利背景下,在英勇的抵抗也無力改變整個戰爭的局勢,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中,仍然打出了極其懸殊的傷亡比。

1、豐島海戰

作為北洋水師的第一次出戰,北洋水師的表現完全不合格,從戰略層面講由於李鴻章和北洋艦隊高層對局勢的錯判,沒有料到日本聯合艦隊敢對運往朝鮮的清朝運兵船進行截殺,在日本主力艦隊出動的情況下,只派出了濟遠一艘主力艦會同戰鬥力一般的廣乙號魚雷艦擔任護航,結果面對有備而來的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三艘主力軍艦,北洋水師完全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濟送號受傷,死傷約50人

廣乙號受傷,死傷約40人

操江號被俘,80多名北洋水師官兵被抓,20萬兩白銀和3000支步槍被搶走

高升號被擊沉,800餘名淮軍官兵遇難

而日本方面,僅僅吉野號和浪速號有被北洋水師炮彈擊中的記錄,人員傷亡情況為零,整個豐島海戰,可以說北洋水師被日本聯合艦隊零封橫掃。

2、黃海海戰

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蒸汽艦隊大海戰,除了方伯謙等少數逃跑軍官之外,北洋水師打出了自己的血性,但在技術與火力完全落後的背景下,縱然北洋艦隊官兵捨身忘死,卻也無法對日本聯合艦隊造成太嚴重的殺傷。

北洋艦隊方面,前後五艘軍艦沉沒,死傷官兵800餘人,其中遇難者在700人左右。



日本聯合艦隊方面傷亡損失如下:

“松島”,死56人,傷57人

“嚴島”,死15人,傷16人

“橋立”,死3人,傷10人

“吉野”,死2人,傷10人

“扶桑”,死4人,傷10人

“高千穗”,死1人,傷2人

“秋津洲”,死5人,傷10人

“比叡”,死24人,傷32人

“赤城”,死10人,傷18人

“西京丸”,死1人,傷10人

“浪速”,傷2人



黃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官兵傷亡不足300人,絕大部分傷亡來自於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號主炮擊中後所發生的那次大爆炸,另外比叡號赤城號兩艦傷亡較為慘重,但此兩艘軍艦並非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軍艦,黃海海戰並沒有對日本聯合艦隊給予重創,造成日本艦隊在黃海海戰結束後,僅僅經過短時間的修復就可以重新投入戰場,反之遭到重創的北洋艦隊,在中國只有一個大型船隻修理廠旅順港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修復,又在日本登陸大連灣,旅順港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的情況下,被迫帶著尚未修復的傷痕匆匆離開,逃回北洋艦隊最後一個母港—威海衛軍港,也在兩個月後迎來了自己的最後一戰。

3、威海衛之戰

作為北洋水師的最後一次戰鬥,這也是北洋艦隊打的最窩囊的戰鬥,由於保船戰略北洋艦隊選擇全部退縮到威海衛軍港,有過度的自信威海衛上的陸地炮臺能給北洋艦隊提供保護,造成整個北洋艦隊完全失去了進攻的勇氣,當隨著日本陸軍登陸威海,陸地炮臺全部丟失,北洋艦隊徹底的被包圍在軍港中,面對覆滅只是時間問題的北洋水師,日本艦隊也沒有選擇向黃海艦隊那樣直接面對面的與北洋艦隊進行決戰,直接利用佔領的陸地炮臺和海上火力對軍港內的北洋水師進行打擊,結果北洋水師進行了長達半個月的抵抗,但在毫無支援的情況下,最終也只能走向覆滅。



旗艦定遠號觸雷擱淺,最後引爆彈藥庫自毀

來遠號威遠號寶筏號遭到日軍魚雷艇偷襲沉沒

靖遠號遭到陸地炮臺炮擊沉沒

魚雷艇部隊全軍覆沒(少數被俘,餘下被擊沉)

陣亡官兵101人,負傷304人(對此數據至今尚存爭議,另外不包含威海衛之戰中死傷的陸軍),被俘虜約5000人(含陸軍官兵)

日本聯合艦隊方面:

“筑紫”,死3人,傷5人

“吉野”,死2人,傷4人

“扶桑”,死2人,傷5人

“葛城”,死1人,傷6人

“天城”,死2人

“磐城”,死1人

“天龍”,死1人,傷1人

“第九號”魚雷艇,死3人,傷4人

總計,死15人,傷25人



由於整個威海衛之戰都在遠距離炮擊之下進行,在命中率有限、日本艦隊又活躍在外海情況下,縱然北洋艦隊進行了長時間的抵抗,但並沒有對日本海軍造成太嚴重的傷亡。

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唯一的記錄就是曾經擊沉日本聯合艦隊第九號魚雷艇,但也只是擱淺,隨後被北洋艦隊俘獲,幾天後隨著北洋艦隊的投降這艘魚雷艇又重新回到日本的手中,隨著戰後的修復又重新投入使用,也許可以說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沒有真正擊沉過日本任何一艘軍艦。


遼寧資深球迷


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永遠的痛,這個痛足以讓我們的世世代代警醒!甲午戰爭過去一個多世紀,關於這場戰爭的點點滴滴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值得去研究,去深入的探討,唯有尊重歷史,才能以史為鑑,知榮辱,懂興衰。雖然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軍人殊死抵抗,英勇無畏,但是還是挽救不了滅亡的命運,還是保駕護航不了走向沒落的滿清王朝這艘腐朽大船。其中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去深思,為什麼經過洋務運動近代工業化武裝起來的北洋海軍,遠東第一艦隊最終不敵不入流的日本聯合艦隊,失敗後的大清簽訂了《馬關條約》差點導致我們的亡國滅種,這種失敗給我的帶來的是巨大的災難!雖然北洋海軍官兵與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但還是敗北,下面我們就失敗原因進行簡要探討。一是兩國體制的對抗,中國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但是沒落的封建制度加半殖民地的制度與明治維新後確立新型資本主義制度的日本相比,毫無任何制度優勢,一個是當時生命力強大的社會制度,而另一個則是走向沒落瀕臨死亡的制度,當這二者相碰撞時輸贏不言自明。二是兩國工業實力的對抗,中國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建立了初步的近代化軍事工業,但與日本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日本明治維新後,進入近代化,建立了齊全的工業門類,軍事工業的潛力遠超當時的清王朝。三是軍事領導者的軍事素養及對戰爭的掌控能力,雖然戰爭博弈雙方的指揮者有的是同為留洋軍事院校的同學,但是軍事素質各異,在面對真正戰爭時指揮者往往決定戰爭勝負,例如東鄉平八郎與丁汝昌在戰爭中的不同表現,李鴻章下令北洋海軍不能出海迎敵等表現,可以看出指揮者對戰爭勝負的左右。四是武器裝備與軍事理論思想嚴重的不協調,雖然經過若干年的苦心經營,清朝通過李鴻章等人建立起亞洲最大的近代化海軍艦隊,實力遠超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但由於落後的軍事理論思想嚴重限制裝備發揮的最大軍事效能,如以慈禧太后為主的頑固派統治者認為海軍是一個只會投入白銀不會產出的消耗,在後期,削減和挪用海軍軍費,使得北洋海軍在戰爭中炮彈裡裝沙子的情節,進口德國的炮彈不夠一炮五發,這樣的情況來對陣敵人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北洋海軍官兵捨生忘死但無力挽回敗局。反觀日本,從最高統治者天皇到文武百官,為了擴大海軍和超過北洋海軍,省吃儉用,天皇把自己的開支的五分之三捐給海軍做軍費,上下一心,把滿清作為超越的對手,結果在甲午戰爭中如願以償。以上僅是個人淺薄看法,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殊不知,一個強大海軍,海軍強國是需要幾代人艱辛的努力,十年陸軍,百年海軍,任重而道遠,當今的中國正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前進,歷史也不可能重演,但我們還得居安思危,不可忘戰。


畫白紙的畫匠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地點

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時間

1894/7/25-1895/4/17

參戰方

清朝,日本

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日軍 240,616人

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 、 日軍13,306人傷亡(1,132人陣亡)

主要指揮官

李鴻章,丁汝昌;山縣有朋伊冬祐亨

名 稱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清軍損失艦艇

超勇、揚威、致遠、廣甲、經遠艦

清軍指揮官

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

日軍指揮官

官樺山資紀、伊東祐亨、河源要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