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用戶68996591


不能說太過於片面的說,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了就“不堪一擊”,我相信在甲午戰爭當中,先輩們也努力了,畢竟那麼多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然不排除一些貪生怕死之徒。從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來看,當時的北洋水師的官員在當時還是很硬氣的,尤其是北洋水師中軍中營副將致遠快船管帶鄧世昌,還有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抵抗日本的決心還是有的。從當時甲午戰爭的戰績來看,北洋水師還是有一定的戰績。只是清政府的艦炮年久失修,彈藥也不充足,最後打得很狼狽。

北洋水師在當時被譽為亞洲是最強的海軍,世界排名第九。北洋艦隊擁有25艘主力艦,輔助軍艦大約50餘艘,兵力4000人,清政府每年撥款400兩白銀作為海軍建設的經費。

在黃海海戰中,中國和日本投入的軍艦數量都是12艘。其中,清政府5艘戰艦被擊沉,傷亡850人。日本5艘戰艦受損,傷亡298人。雖然說,兩國投入的軍艦數量旗鼓相當,但是日本的軍艦無論從噸位還是火炮門數,都比清政府要多。且日本是有備而來,準備了幾十年了,就等這一天。清政府的軍艦年久失修,彈藥也不充足,上級腐敗,能重創日本艦隊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黃海海戰以後,剩下的軍艦退回了旅順和威海,在當時還保存了一定的實力。在威海衛之戰中,北洋艦隊曾打退了日本7次進攻,由於孤立無援,最終全軍覆沒。

從甲午海戰來看,北洋艦隊戰敗,也並非不堪一擊,他們也有一定的戰果。可恨的是統治階級,並不重視海軍建設,投入的軍費不足,且還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所以,一些愛國人士,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白白犧牲了自己的性命。清政府雖然說抵抗了,但是恨鐵不成鋼。甲午戰爭失敗,不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反而萌生了投降的想法,以至於士兵的士氣低落。統治階級都無心抵抗,士兵抵抗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甲午戰爭以後,投降主義和失敗主義情緒,不斷的在清政府波及,以至於清軍無心抵抗,節節敗退,幾乎沒有打過勝仗。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很快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對軍事的建設遠遠超過了腐敗的清政府。日本對軍隊的每一次投入,都是帶有目的性的,他們在軍事上以征服朝鮮為小目標,然後以朝鮮為跳板,達到征服中國,以至於征服世界的目的。而清政府一直在追求自保,根本沒有上進心。所以,狹隘的眼光,消極的對待戰爭,才導致日本一次又一次的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如果,清政府把主動賠款的那種積極心態,用於對日戰作戰,我相信,清政府不至於這麼狼狽,中國也不至於這麼恥辱。


謀士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其中黃海海戰雖然是一邊倒,但已經是1840年以後清軍,打過最好的戰鬥之一。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六百餘人;

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近300人。

其實僅僅激戰5個小時這一點,就很了不起。陸戰中,清軍見到洋人基本就是聞風而逃。

當時陸軍在朝鮮平壤是實力很接近的情況下,僅僅堅持了不到2天,就放棄平壤潰逃,連逃500公里,跑到鴨綠江。

我軍被擊沉的5艘軍艦中,超勇、揚威、廣甲均是打醬油的小軍艦,損失與否影響不大。

但致遠、經遠則是主力艦,尤其經遠是僅次於2艘鐵甲艦的鐵甲巡洋艦。經遠被擊沉,對於北洋水師損失很大。

由此,我軍還剩下7艘軍艦,但也基本都有傷。比如定遠號、致遠號兩艘鐵甲艦,都中彈100發以上。

但日本損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軍艦和代用艦,無足輕重。比睿號則是老式鐵甲艦,也算不了什麼。

只有松島號是主力艦,又是旗艦,它的重傷影響很大。


客觀來說,北洋水師打的還可以。我們看看日軍受損情況。

日本聯合艦隊損傷相當嚴重,共中彈134發,死亡90人、負傷208人。

其中松島號中彈13發,死傷113人,修理了1個月才恢復。

北洋水師慘敗,主要是裝備有差距。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而此次海戰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現不佳,重炮被證明只適合對付鐵甲艦,對於普通軍艦的破壞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徑速射火炮,卻能夠摧毀除了鐵甲艦以外所有軍艦,也可以重創鐵甲艦。

日本中口徑速射炮71門,北洋艦隊僅有2門,其餘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戰後統計過,日軍炮彈發射量是北洋水師20倍。即便日本炮擊命中率低一些,擊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數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贏都難。

所以,北洋水師在裝備如此懸殊下,打出這種戰績算不錯了。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黃海海戰,應該是1949年之前中國打的最好的海戰。


薩沙


甲午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沒有給國人丟臉。甲午戰爭的潰敗,是李鴻章和陸軍掉鏈子了。這麼說吧,黃海海戰,算是1840年到清朝滅亡,這70多年裡最蕩氣迴腸的一戰。

黃海海戰,雖然我方比日方損失大,但,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邊倒。

看看黃海海戰戰前形勢:

  • 【日本聯合艦隊】軍艦16艘,總排水量40840,火炮268門,魚雷發射架568,平均航速14.5節。

  • 【北洋水師】軍艦13艘,另有小炮艦加魚雷艇6艘,總排水量32100,火炮195門,魚雷發射架556,平均航速10.2節。

另外,日本聯合艦隊普遍列裝速射炮,而北洋幾乎沒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當3倍差距。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隊”,都是戰爭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艦,平均航速高達19.4節。

軍艦上差距明顯,但北洋海軍不孬。

【1】海戰開始一小時

很多人說北洋海軍的雁形戰術不好,實際來看,北洋並沒有因為戰術吃虧。敵方側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卻把船腹露了出來。

開戰後,日本聯合艦隊魚貫縱陣,繞功北洋右翼弱艦。北洋海軍以定遠、鎮遠為居中犄角雁行隊列,攻擊日方後側弱艦。雙方都是先撿對方軟柿子捏。北洋超勇、揚威受到重創,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戰鬥力。海戰開始一小時,北洋不落下風。

【2】第二階段

前期北洋旗艦定遠受損,丁汝昌受傷,無法指揮戰鬥,導致各艦各自為戰,日方指揮其實也是一團糟。不過,日軍“第一遊擊隊”新型巡洋艦速度優勢,開始體現出來。“第一遊擊隊”繞到北洋艦隊後方,對形成北洋艦隊夾擊之勢。

北洋艦隊開始落入被動,但是整體上還是臨危不懼、奮勇還擊,超勇、致遠號都是戰鬥到船毀人亡,以死報國,一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北洋艦隊沉沒4艘,逃遁兩艘。日本聯合艦隊3艘失去戰鬥力,退出戰場。戰場上還在戰鬥的主力艦,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轉為全面防禦。

【3】北洋沒有戰鬥力了嗎?

雖然,北洋艦隊拿日本艦隊的快速巡洋艦沒辦法;但是,日方對北洋的定遠、鎮遠鐵甲艦也沒辦法。北定遠、鎮遠與在5艘日艦圍攻下,仍然纏鬥一個小時,死戰不退。

等到稍作修復的靖遠、來遠兩艦和幾艘魚雷艇回援,靖遠艦代替旗艦,升旗集隊,還要繼續再戰。

北洋艦隊沒有丟臉,雖受重創,不死不退。是日艦先慫了,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場。

【4】戰後盤點

北洋艦隊沉沒5艘,死傷1000人左右;日本聯合艦隊重創5艦,死傷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艦隊損失更慘重。北洋艦隊就是吃虧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艦隊,打出的炮彈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軍不孬。將近5個小時的鏖戰,整個晚晴就沒有比這更頑強的戰鬥了——雖敗猶榮。

【李鴻章和淮軍葬送了北洋艦隊】

雖然,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但是仍然有一戰之力。

但是,李鴻章只是把北洋艦隊,當做他升官發財的工具。一招“棄戰保艦”,直接把軍艦放港裡在當做陸軍炮臺使用。

平壤之戰,主帥葉志超不戰而逃,甲午陸戰大轉折。

旅順戰役,黃仕林不戰而逃,旅順炮臺落入敵手。

號稱固若金湯的旅順要塞,堅持了2小時。看好了,葉志超、黃仕林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合肥老鄉。

甲午戰爭剛開始,李鴻章力主避戰求和,準備拿起筆桿子籤賣國條約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為啥不敢一戰?

他欺上瞞下,在慈禧跟前吹噓北洋多厲害。他內心當然明白他的洋務,就是紙糊的形象工程。還有人給他辯護苦苦什麼支撐,實際上是辛苦撈油水。這樣的人要不是賣國賊?汪兆銘都不服了。


爾朱少帥


甲午海戰的時候,北洋水師其實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能夠在五個小時的海戰中沒有被打成全軍覆沒已經是打的非常好了,其實戰爭的勝負在戰前就已經決定了。

從時間上來看,北洋水師是在1878年開始建立的,而日本的海軍在1889年才成軍,雖然日本比清朝晚發展了一些年,但是很快就後來居上,其實清朝當時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認真地學習西方近代海軍相關技術,一切的學習其實只是停留在表面,可以說是不削於去學習西方,才導致了甲午海戰的失敗。

“師夷長技以制夷”與明治維新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晚清獲得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期,在當時來說也有“同治中興”的說法。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在西方列強眼裡仍是一個大國強國,雖然技術落後,但畢竟領土面積和人口擺在那裡,就東亞地區來說也是絕對的霸主。

▲就面積和人口來說,清朝是絕對碾壓周邊國家的

而經營海軍的理念,是在當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說白了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切都講究實用的情況下,李鴻章李中堂的經營理念就是買上最好的軍艦,配上最好的人員,就是最為強大的艦隊。

北洋水師是在1878年開始,李中堂陸續買了20多艘戰艦後成軍的,其實在1883年之後,北洋水師就再也沒更新過裝備,所以到了甲午海戰的1894年的時候,即便在剛成軍的時候裝備技術屬於先進行列,但到了10多年之後,當時的先進也已變成了落後了。

而日本則完全不同,日本人的特點是如果要學習對方,日本人會非常認真地學習,該怎麼搞就怎麼搞,該怎麼經營就怎麼經營,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從骨子裡去學習對方的精髓。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日本的近代海軍也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和理念經營的,其裝備長期保持更新,所以交戰的時候,裝備上的代差就立馬見了高低,五個多小時的海戰,北洋水師打出了2000多發炮彈,日軍打出了4萬多發炮彈,命中率來說,北洋水師被擊沉的5艘戰艦中彈都在200發以上,沒被擊沉的除了逃走的濟遠號外,其餘中彈都在100發以上。日本海軍基本中彈數都是個位數。所以在火力和命中率方面,雙方的差距本身也是很明顯的。

這一切的差距,緣於雙方經營海軍的理念不同。

管理層對海軍的認識

李中堂其實對西方的海軍從來都是不削一顧的,認為對方只是武器先進而已。李中堂的智商我認為應該不容置疑,肯定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認真學習一個東西,也沒有學不會的。但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他的表現就是,對海軍一竅不通。戰爭要開始了他才想到要通過購買軍艦來提升戰力,他以為軍艦買過來就能形成戰鬥力,其實這本身就體現了他對近代海軍知識的匱乏,可憐他經營了20多年的海軍還會犯這種低級失誤。

▲李中堂對近代海軍滿臉的不削,最後自食其果

他在致電歐洲相關人員的時候,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電報上看出,李中堂不知道什麼是巡洋艦,什麼是獵雷艦,什麼是驅逐艦,所以被人一通瞎忽悠,最後錢是花了很多,軍艦倒是一艘也沒買回來。換了個對海軍稍微有點認識的人,也不至於會對海軍白痴到這種程度。

相對而言,日本的聯合艦隊第一位司令官,也就是指揮甲午海戰的日軍艦隊司令伊東右亨,十分精通英文,與各國海軍將領之間私交甚厚,隨時都掌握了海軍發展的第一動態。

一個閉目塞聽,妄自尊大,一個謙虛謹慎,熱心學習,彼此之間的差距,高下立判。

軍隊人員之間的差距

就北洋水師來說,其提督是丁汝昌,騎兵出身,對西文一竅不通,當年也是在歐洲轉了一圈,什麼也沒學到,回來後就不知道幹什麼去了。

總兵劉步蟾和林泰曾,在北洋水師裡搞起了幫派,以留洋和福建籍為標準,連廣東籍和美留洋的鄧世昌也被他們排擠。

北洋的三位主要指揮官,丁汝昌、劉步蟾和林泰曾到了戰場上都要帶上鴉片煙,都要抽兩口大煙,整個軍隊是個什麼樣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比如根據當時北洋水師在日本長崎停靠時期日本人的記錄,北洋水師內部抽大煙、賭博的大有人在,士兵長期疏於訓練,軍中奢靡之風盛行,這樣的軍隊又怎能有戰鬥力呢?

▲北洋水師的戰敗,劉步蟾“功不可沒”

相反日本海軍則是長期高強度的訓練,士兵中不要說抽大煙、賭博這種情況,就連稍微違反軍紀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這樣的兩支軍隊交手,一個長期不好好練,一個長期嚴格訓練,結果如何不用說也能知道。

就好比你要大考了,你平時不好好學習不做功課,就想著考試的時候靠著運氣去考到一個好成績,怎麼可能呢?

對西方近代海軍的態度截然不同

就日本海軍來說,他們非常重視對西方海軍的學習,當時但凡西方海軍出了期刊日本人就會馬上翻譯過來,並認真加以學習,這就好比你不知道怎麼去經營海軍,然後有了經營海軍的攻略,你好好看看學習一下總能有所提高。

問題在於當時的北洋水師平時不好好訓練,也不更新裝備,這些都算了,連本攻略都不削於去買。當時日本的地位遠不及中國,日本能搞到攻略,以北洋水師當時的影響力來說搞本攻略也不是什麼難事,結果沒人做這個事情。所以當時世界海軍發展了多年,北洋水師的水平還停滯不前。

▲北洋水師要是讓人家英國老頭子好好調教,也不至於會慘敗

這些都也就罷了,有段時間北洋請了英國海軍上校琅威理來訓練北洋水師,本來訓練的好好的,人家英國老頭子教的也非常認真而且敬業,就如當時海關的英國人赫德,在敬業精神這方面,英國人還是很值得尊敬的。

問題在於,訓練了一段時間,李中堂看訓練的不錯了,就怠慢了琅威理,當時軍中劉步蟾等人也在排擠琅威理,不聽從他的命令,最後氣走了琅威理,李中堂也沒挽留。到了後來甲午戰敗了,才知道人家是認真幫你訓練海軍的,想請人家過來可惜人家也老了,根本走不動了,而且被你傷了心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領導層對近代海軍經營理念上的不削、裝備的差距、人員的差距、訓練的差距、對近代海軍觀念上的差距,等等的差距,在每個方面都做的不如日本,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北洋水師的慘敗,當時被日本打了個5比0,北洋沉沒了5艘戰艦,日本1艘也沒有被擊沉,五個多小時的海戰,沒被打成全軍覆沒就已經是運氣了。

所以北洋水師當時確實是不堪一擊。


老威觀史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戰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而且這段歷史還有著不少的史料流傳至今,我們通過前人的記述,探尋一下百年的那場大海戰。

北洋水師始建於1888年,是著名的洋務派領袖李鴻章親手操辦,由於中國海域遼闊,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氣創建了四支近代海軍艦隊,其中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裝備最精良,也曾被美國一度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艦隊。


清政府當年創建的目的很簡單,說好聽點是保家衛國,說直白點就是維繫統治,擺出一個大架勢,不要輕易被西方人打進家門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師雖然在創建之初得到了財政支持,但在無戰時期是並沒有繼續發展海軍的,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幾年來不僅新艦船未增一艘,連炮彈也都是當年陳舊的壓倉貨。

清政府的海軍雖然看起來規模龐大,但卻是外強中乾,外無戰事磨礪,內也沒錢維護,很快就出現了武備廢弛、船艦老化等惡劣現象的發生。



而此時的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迅速崛起。不僅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擴張野心也昭然若揭,並通過多年戰備積攢了可觀的物質基礎,便主動挑釁北洋水師,揭開了黃海海戰序幕。

在這場海戰中北洋水師已經表現不俗了,戰爭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北洋艦隊以傷亡六艘戰艦的代價重創了日軍五艘軍艦,這還是在北洋水師落後日軍艦隊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況下,還是在北洋水師船速不及日本船艦的情況下。

有不少人都認為海軍敗亡的原因是因為“雁形陣”陣法,其實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師除了兩艘鐵甲艦外,其他艦船的移速都比較落後,一旦齊頭並進不僅發揮不出鐵甲艦的移速和攻擊優勢,還很有可能把周邊小艦置於日軍艦隊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無法形成艦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陣的掎角之勢可以彌補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師之敗並非是輸在作戰戰略上,也不是因為指揮人員水平不夠,而是落後在了武器裝備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魚雷方面,是近代海戰的勝負關鍵。

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完全是一個偽命題,逝去的北洋將士們已經用戰爭結果證明了一切。


納蘭談史


甲午戰爭,日本叫日清戰爭。在甲午海戰中,清軍並非不堪一擊,最後戰敗,非參戰清軍戰之過,而是滿清政府的腐敗和滿清家天下的統治造成的。



戰鬥開始於1894年9月15日上午,參戰的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剛護送了4000名入朝授軍後返航到達大連灣這個地方遭遇了日軍,戰鬥隨即爆發。丁汝昌沉著應戰,命整個水師艦隊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定遠號擔當旗艦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併發布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首先從清軍軍人的戰鬥來說,海戰中的軍人的戰鬥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遠艦炮塔起火,指揮官被燒傷卻拒絕躲入船艙在甲板上繼續指揮;超勇號被擊中沉沒,管帶黃建勳拒絕救援,從容赴死與艦上大部官兵一起壯烈犧牲;致遠艦將沉時衝向敵艦,除7名船員被救外,其餘將士全為國捐軀;整個海戰歷經5小時,除極少人臨陣脫逃外,600多名清軍將士血灑黃海。從這些可以看出,清軍將士們並非貪生怕死,不堪一擊之軍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為國家所拋灑的鮮血。可是,戰鬥終是敗了,而且敗給了一個小小島國日本。



甲午戰爭的慘敗失利對清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後北洋水師逐漸衰敗,中日之間的海軍實力對面出現了逆轉,日本在東亞開始逐漸後來居上。日本方面對黃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舉國同歡。明治天皇頒佈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還在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甲午戰爭爆發17年後,腐朽的沒落的家天下的統治清朝也走向了滅亡。


歷史的循環


每每看到甲午海戰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無數人殫精竭慮,辦廠、開礦、籌備海軍、改革制度、培養人才,已經看到一絲希望,卻在短短四個半小時的海戰中,喪失殆盡,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被一個剛剛打開國門30年,國力遠遠不及的日本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平心而論,雙方之間的差距沒有想象那麼大,比之今日中國男足與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戰場之上,差一線就是天壤之別,更何況,日本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而我們依舊抱殘守缺,即便甲午海戰贏了,也無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來看看力量對比:1894年9月17日抵達大東溝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共計18艘,除去炮艇魚雷艇,主力戰艦約為10艘。

其中,定遠(丁汝昌就在定遠艦)鎮遠兩艘主力艦,排水量過7000噸,各有14英寸巨炮4門,12英寸巨炮四門,時速14.5海里。這兩艘軍艦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國海軍依然是鉅艦,在當時可謂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是日本海軍的主要對手。

致遠、濟遠、靖遠、來遠、經遠等巡洋艦5艘,排水量2-3000噸不等,時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楊威、廣甲等三艘較大炮艇,排水量1300噸,時速15海里。

日軍主力艦12艘,其中3000噸左右巡洋艦7艘,包括吉野艦(看到這兩個字就刺眼,所以我從來不去吉野家吃飯),秋津洲、松島(日本艦隊旗艦)、千代田、嚴島、橋立、赤城等,這幾艘都是1888年以後下水的新式軍艦。

噸位和數量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師卻存在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1888年以後再無新艦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標準,軍艦剛剛具備戰鬥力,但當時卻是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代,新裝備層出不窮,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機一般,幾年時間,就是巨大的技術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雖然搶購了12門,但還沒有來得及安裝。

在艦炮對轟時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著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擊,射速快,意味著同樣時間,可以多打出幾發炮彈。

定遠艦主炮從裝彈到發射,約要五分鐘,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鐘可以打五彈。

李鴻章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他曾多次上書希望添置新艦,但都遭到了主管戶部的翁同龢阻攔,作為帝師,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國理政,卻是個老幫菜,不僅不懂現代戰爭理論,還公報私仇。

當時民間有諺語: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前一句說李鴻章腐敗,後一句說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於北京,祖上是江蘇常熟人,作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他的人品學識毋庸置疑,但對李鴻章,卻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臉。

兩人的恩怨說來話長,除了帝黨、後黨之爭,私下有傳言,當年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曾代筆曾國藩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兩人的關係的確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來,李鴻章挾洋自肥,貪汙腐敗,那麼多軍費花出去了,連個日本小邦都搞不定,還天天嚷著要買新艦,就是中飽私囊。

有翁同龢這道攔路虎,新艦買不成,但添置快炮總可以,無奈趕上慈禧60大壽,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園子去了。

據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考證,慈禧的私房錢差不多有兩萬萬兩,修十個園子也夠了,但這個老妖婆是個財迷,到死都不願意花自己一分錢。

有這兩個惡鬼在前,北洋水師就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殼子,深知底細的李鴻章極力避戰,寄望於歐美調停,但年輕氣盛的光緒和滿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卻不想放過他,接二連三下旨開戰。

不僅僅是他倆,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鴻章開戰。

這些人裡,有些是不懂軍事,有些是算政治賬,但大部分,都是隨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鴻章失敗。

在他們看來,北洋失敗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就能趁機把李鴻章扳倒。至於江山社稷,管個毛線。輸一場算什麼,我天朝上國,輸得起!

而無知的慈禧太后,也認為北洋水師勝算很大,既然能贏,為什麼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北洋幾乎全軍覆沒。

除了臨陣脫逃的方伯謙,其他將士可謂三軍用命,拼死一戰,無奈裝備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賽一般,場上九十分鐘個個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戰勝對手,那麼人家前期那麼多的青訓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師攜帶了大量穿甲彈,缺乏爆炸彈,而日軍戰艦講究快速,裝甲並不厚實,日艦西京丸被打了四個孔都沒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由於歷史原因,北洋將官多出自福建,廣東番禺的鄧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擠,有研究認為他執意與艦共存亡就是源於此事。

北洋水師的指揮也在受到指摘,有個在北洋服役的英國混混泰勒爾曾在事後著書大言不慚誹謗劉步蟾,認為他剛愎自用,以雁形陣迎戰,指揮不利。

其實這個泰勒爾只是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混混,英文寫作水平還不如留英的劉步蟾,哪裡懂得海戰知識,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究其原因,還是北洋裝備及後勤保障太差,加之倉促迎戰準備不足,讓日本人一擊得手。

但這場海戰的失敗卻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大清國雖屢屢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諸國強盛日久,失敗不足為奇,而日本不過是新晉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國,邁入強國行列,極大刺激了中國人,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

可惜,變法依舊失敗了,還引來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日慕鄉關


中日兩國的甲午海戰,對清朝來說,是恥辱。對清朝國民來說更是恥辱。甲午海戰,說清軍不堪一擊,這不是歷史,更不是歷史的真相。戰敗的這口大鍋不僅僅應該是由清軍將士來背。

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以前,就擁有一支海軍。而且裝備有14英寸,配備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噸主力艦兩膄。巡洋艦,魚雷艇各有數十膄。這支艦隊還曾去過朝鮮,日本,新加坡。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統計,清朝海軍排名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強之後,排第八位。而日本海軍全部噸位及海戰潛力,都落後清朝海軍。在世界排名僅僅是第十六位。

按資料分析,中日對陣,清朝海軍應該完勝日本海軍。可是甲午海戰結果於清朝來說,簡直慘不忍睹。清朝的主力艦,最後被拖回腳盆國,充當海邊碼頭上的商用“躉船”。心口真疼,亦無能為力!

梁啟超在論甲午戰爭時說,“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以一人而戰一國,可見,清朝的腐敗無能,任誰都會回天乏術。當然,甲午戰爭裡的主角北洋水師自然少不了被口誅筆伐,畢竟鍋還是需要人背的。



沐容劍秋


實際上,並不是說清軍不堪一擊,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李鴻章一心寄希望於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所以就沒有充分的準備戰爭;也有清廷和清軍各層級官員貪汙腐敗橫行,註定了中國勞而無功的命運;更有權責不明,指揮不統一,未能動員全國力量等等。

下面我講講戰爭的經過,看看清軍在戰爭的表現:

事實上在戰爭開始的初期,李鴻章的第一想法居然是決心尋求外交解決, 他希望爭取得到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Cassini)曾向他保證,聖彼得堡會代表中國出面干涉。但俄國政府未能行動, 因為它得到其駐日公使警告,若俄國支持中國,英國可能支持日本。



李鴻章轉而請求英國調停,英國建議中日雙方同時撤軍:中國向北,日本向南,在中部環朝鮮首都周圍留下一塊中立地帶。 日本拒絕了這一提議,但向英國保證,將在戰爭中保證上海的中立,並尊重英國在華商業利益。

李鴻章的外交不僅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成效,而且延誤了軍事準備工作。直到外交解決的希望全告破滅時,他才同意袁世凱的緊急請求,派兵增援。清廷租用三艘英國汽船,在三艘中國戰艦護航下向朝鮮運兵。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灣將汽船『高升號』擊沉,950 名中國士兵落水而死。



8 月 1 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兩個從事現代化歷一代人之久的國家間的一場重大較量。在陸上,日本在平壤將李鴻章的淮軍打得落花流水,隨後成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並宣佈朝鮮獨立。 在海上,中國的境況更為悲慘。



儘管中國海軍吹噓有 65 艘軍艦, 相比之下日本只有 32 艘;儘管中國海軍力量在世界排名第 8,而 日本只排名第 11 位,但是中方並沒有將所有船艦都動員起來作 戰,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與日方交戰, 南洋艦隊以及另外兩支艦隊 (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則保持『中立』 , 以圖自保。



日本人動員了 21 艘艦船, 其中 9 艘是 1889 年以後建造的,時速可達 23 海里。北洋艦隊在 1888 年正式成立時有艦船 25 艘,其中兩艘鐵甲艦排水量為 7,000 噸,而日本最大的船艦排水量也不過 4,000 噸。但是中國船隻的時速僅達 15 或 16 海里。總之,中國艦隊龐大、陳舊且遲緩;日本艦隊小巧,新穎且快捷。



兩支艦隊於 1894 年 9 月 17 日在鴨緣江口外的黃海海面上相遇。經過五個小時的交火,中方損失了4 艘軍艦,一千餘名官兵戰死,而日本只損失了一艘軍艦。中方未沉沒的 7 艘軍艦退至旅順港進行修理,並於 10 月 18 日開至威海衛的海軍基地。



11 月, 日軍從陸路佔領大連與旅順,使該地要塞的許多大炮失去作用。 李鴻章曾為建築這些海軍基地耗資幾百萬兩,卻未能派上一點用場。1895 年 2 月,日方抄後路攻陷威海衛,並用要塞炮臺轉而轟擊在港內的中國船艦,中國的慘敗已成定局,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僚屬紛紛投降,把 11 艘戰船交給了日本。



進行了三十年時間的自強運動,中國在海、陸兩方面卻落得 這種恥辱的失敗,使李鴻章面臨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他辯解說, 單靠他的北洋艦隊和淮軍來對抗日本全國的力量, 自然無法取 勝。儘管如此,李鴻章還是遭到解職、貶謫,還被剝去了象徵皇 帝恩寵的黃馬褂。


常棣tandy


甲午海戰清軍並不是不堪一擊,雖然這場戰爭最後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告終,在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同仇敵愾,給與日軍巨大的殺傷,但是自身也是損失慘重。戰爭即將爆發時北洋海軍無論是在火力還是在機動力方面都明顯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爭準備上也因為受到李鴻章要求洋人調停中日戰事受到影響,戰爭準備倉促,特別是炮彈準備嚴重不足,在黃海海戰中由於缺乏彈藥導致日本軍艦一艘未沉自己反而付出了損失五艘軍艦的慘重代價。

近代中日第一次海上較量就是豐島海戰,這場海戰規模不大參戰的雙方軍艦隻有五艘,日軍三艘北洋海軍兩艘,但是就是這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進行了近7個小時。1894年7月25日吉野艦首先向濟遠艦開炮射擊,隨後濟遠艦還擊,中日戰爭正式爆發,海戰中濟遠艦打壞浪速艦的信號索具,機關炮則在空中向吉野艦瘋狂掃射。廣乙艦開炮又炸壞了浪速艦的錨機,但是自己也被日艦屢屢擊中起火,不得不撤出戰場,最後只留下濟遠艦獨自和日艦鏖戰,濟遠艦瞄準吉野艦巨炮炮彈擊穿吉野艦左舷打壞發電機,炮彈穿過機艙防禦裝甲落入輪機艙,可惜並沒有爆炸,這顆炮彈倘若爆炸吉野艦也就完了。海戰最後濟遠艦用尾炮連開四炮擊穿吉野艦艦艏水線,吉野艦艦艏大量進水開始變得頭重腳輕,這才停止對濟遠艦的追擊。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雙方在距離5300米時定遠艦305毫米巨炮首先開炮,揭開黃海海戰的序幕,海戰中日軍旗艦松島被定遠艦榴彈擊中劇烈的爆炸引燃松島120毫米速射炮炮彈,又再次發生劇烈爆炸造成數百人死亡,松島失去作戰能力並放棄對整個艦隊的指揮。日艦橋立號主炮被炸燬,造成四名軍官死亡十數名士兵負傷,日艦比睿號被定遠艦擊中側舷17名軍官當場死亡,高千穗右舷被撕裂一道巨大傷口海水灌入退出戰場自救,日艦赤城號被擊成重傷,艦長坂元八郎太少尉候補生橋口廣次郎分隊長佐佐木陣亡,代理艦長受傷,,,,,,戰至最後海面上北洋海軍只有定遠艦和鎮遠艦在和五艘日艦激戰,伊東祐亨害怕天黑之後遭到魚雷艇襲擊率領艦隊首先退出戰場,隨後經過損管處理後的其餘四艘軍艦對日艦展開追擊,一邊追擊一邊開炮射擊。

1895年2月7號伊東祐亨向北洋海軍發動總攻,第一遊擊隊駛往劉公島西口,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駛往劉公島東口,本隊向劉公島正面進攻,在距離劉公島5800米時劉公島守軍開炮擊中松島,炮彈貫穿煙囪炸傷軍官三名,橋立,秋津洲,吉野和浪速先後被擊中起火,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威海衛保衛戰的最後關頭北洋海軍和陸地炮兵相互配合抵禦日艦的進攻,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終究是敵眾我寡最後慘遭失敗,17日北洋海軍向日本艦隊投降,日軍俘獲北洋海軍軍艦10艘,其中就包括主力鐵甲艦鎮遠,下午康濟艦載著丁汝昌,劉步蟾,林泰增,戴宗騫,沈壽昌的屍體和一千多名官兵駛往煙臺,北洋海軍自此煙消雲散。在戰爭中北洋官兵奮勇殺敵,毫無畏懼,並不是不堪一擊,雖然最後失敗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的海疆,抵禦侵略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後人歌頌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