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國企改革的歷史、現狀與建議

產權作為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概念,主要包含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等,其實質是激勵與約束的制衡、風險與收益的對等、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代表性理論主要包括科斯定理、委託-代理理論和契約理論等,制度經濟學強調明確產權與交易成本為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石,保護產權、公平競爭、收益與風險對稱以及合理適當的激勵機制是促進市場效率的支柱。

任澤平:國企改革的歷史、現狀與建議

我國國企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1978-1992年“放權讓利”與承包責任制開啟改革進程;2)1993-2002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引入競爭淘汰機制,提升市場效率;3)2003年至今成立國資委規範管理、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總體上,過去國企改革的實質是對內產權改革提升效率與對外開放市場引入競爭的有機結合。當前國有經濟已基本實現向現代企業的轉變,激勵機制逐步搭建,效率迅速提升。民營經濟也在此過程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呈現“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徵。

儘管國企效率大幅提升,對國家和社會貢獻巨大,但當前國企整體經營效率上仍低於民營及外資企業。以ROE、ROA作為衡量效率指標,除少數行業外,非國企在競爭性行業甚至部分壟斷行業佔據效率優勢。分地區看,省內國有資產工業比重與各省市GDP佔全國比重具有較強負相關性,整體上當地國有工業佔比越高,GDP佔全國比重越低。產權不明確導致國企難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政企難分,易出現預算軟約束、金融資源獲得優勢、行政壟斷等問題,且國企缺乏足夠的激勵約束機制,難以及時依據經營情況調整經營策略和資源配置方式。

總體上,當前我國製造業基本開放,以民營企業為主,市場競爭充分,但上游要素市場國企佔比較高,市場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服務業開放、競爭程度依然相對較低。當前在製造業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資本投資佔比基本維持在1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上游要素行業,而部分服務業國企佔比較高,佔比超過80%,且存在資本准入限制、競爭障礙、監管透明度不高等問題。分具體行業看,紡織、餐飲、快遞等充分競爭的行業通常效率較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強,而存在行政管制、壟斷的行業,如鋼鐵、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服務、金融、教育、醫療服務等,存在社會資源錯配、全要素生產率低等問題。

國企改革主要是從產權制度改革和強化競爭推動生產效率改革兩個方向推進。改革方案主要包括激進式“休克療法”、撒切爾式“無禁區”改革、漸進式增量改革、分類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總體而言,休克療法和過於激進的“無禁區”改革等方案將導致與預期相反的結果,負面影響較大。從我國的實踐看,一系列的改革探索逐漸形成“漸進式+增量+試點”的改革方法論以及因地制宜、因業施策、導入市場競爭機制、改革單一的國有產權、加強宏觀調控放鬆微觀干預的成功經驗。

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進一步推動產權改革是促進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要求我們以基本經濟制度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主線,明晰產權、引入競爭、依法治企、因業施策,以有效產權替代無效、低效產權,實現國企法人治理規範化、公司運營市場化、企業競爭中性化。

我們對國企改革提出“分類+混改+強化競爭”方案,具體來看:一是思想認知和穩預期上,堅持基本的經濟制度,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貫徹競爭中性原則。二是方法論上,國企改革堅持“漸進式+增量+試點”方法論,建立合理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容錯和“豁免”機制,提高地方積極性。由獨立第三方資產評估機構評估國有資產合理價值或公開競標轉讓的形式解除“國有資產流失”的束縛。三是繼續推行國企分類制改革,因地制宜進一步明確公益類、資源性商業類和競爭性商業類行業劃分,對於競爭性商業類領域,全面放開市場準入、優勝劣汰。四是在明確國企應當控制或者參與的領域的前提下,明晰產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經營體制,強化完整績效考核標準。五是在國企必須控制或參與的領域內,推進國企內部競爭式改革,公益類、資源類行業拆分或新設國企,引入國有資本內部競爭,建立相應考核機制、進入及退出機制,制定公開、透明、合理的補貼標準。六是改革的具體推進上,避免“一刀切”與運動式的推進,更多依靠市場化手段,完善國資監管體系,防止政策執行變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