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山西省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北部,介於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之間, 桑乾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介於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轄區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轄2個市轄區4個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7.6萬人。
[1]春秋以前,這裡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秦始皇三十二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1952年,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設立朔州市。
朔州是中國新型的以煤電為主導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國農區最大的奶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著名景點有:崇福寺、應縣木塔、殺虎口、朔州老城、山陰桑乾河、懷仁金沙灘等。
2018年9月28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示交易會開幕式上授予朔州市“中國雜糧強市”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這裡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386~557)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
秦朝時的朔州(當時名曰雁門郡)(4)
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鹹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遼(916~1125年)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3]
2018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設立縣級懷仁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朔州市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忻州市、雁門關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東到首都北京502公里。
氣候特徵
朔州城建 (30)
朔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根據山西氣候區劃方案,屬晉北溫帶寒冷半乾旱氣候區。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風沙大,蒸發量大,經常出現乾旱天氣;夏季雨量集中,間有大雨、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涼爽,中午炎熱;冬季風多雪少,氣候寒冷。
朔州境內氣溫水平分佈的規律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一般為3.6℃~7.3℃左右。
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一14.9℃~一9.4℃,極端最低氣溫一40.4℃(1971年1月21日)。從3月到5月,每個月氣溫平均升高8℃左右。7月份為最熱,平均氣溫為19.4℃~22.3℃,最高氣溫可達38.3℃(1961年6月10日)。
秋季每個月氣溫平均下降7℃左右,一日之內最高氣溫多出現在下幹1時至2時,最低氣溫多出現在日出之前。全年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3100小時,年日照率為63%~65%。各月日照數以5月份和6月份最多,月平均281.9小時~284.2小時;11月~12月最少,月平均191.1小時~198.2小時。一日中,日照時數1月~2月和11月~12月每天平均6小時,3月和9月~10月每天平均7小時,4月和7月~8月每天平均8小時,5月~6月每天平均9小時。年平均接受太陽輻射量為137.48千卡/釐米2,其中5月、6月、7月3個月接受輻射量47.77千卡/釐米2。
朔州市多年平均(1956年~1984年)降雨量為421.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為806.7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為193毫米(1965年)。[5]
地形地貌
朔州境內西、南、北三面環山,中部和東部是平川,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西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魚渠嶺、雙華嶺、大梁山等,海拔在1750到2000米之間。南部山區主要山峰紫金山,海拔2127米,山高峰巍,懸崖絕壁,坡度在35到40度間,山上多松、樺等。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黑駝山,海拔2147米,為城區最高點。中東部為平川區,面積約佔城區總面積的70%,恢河橫跨其間,為主要農產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恢河、黃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均為桑乾河支流。
水文
朔州市河流分屬海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以兒女山、黃土坡、虎頭山、黑駝山、兩狼山為界,以西為黃河流域,以東為海河流域。黃河水系分佈於境內北部和西北部地區,主要有滄頭河及其支流關河、湯溪河、紅河、幹河、偏關河等6條河流。流域面積2953平方千米,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7.7%。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是全市的主要水系,分佈在東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區,主要有桑乾河及其支流恢河、七里河、歇馬關河、元子河、黃水河、木瓜界河、渾河、口泉河、大峪河、鵝毛河、小峪河等20條河流,流域面積7690平方千米,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2.3%。
[6]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朔州市多年(1956年~1984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70317萬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38546萬立方米,山丘區49407萬立方米,盆地平川區與山丘區的重複量為17636萬立方米。本地加外地入境水資源總量7.63億立方米。地下水開採係數約0.7左右,地下水可開採資源量為4.63億立方米。
朔州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9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4.6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7.03億立方米,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資源的重複計算量3.82億立方米。本地加入境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74億立方米。平水年(P=50%)時為8.64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P=75%)時為8億立方米,特殊乾旱年(P=95%)時為7.12億立方米。全市水資源總量佔全省水資源總量138.1億立方米的5.7%。按1993年人口126.04萬人計算,人均水資源量為627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2600立方米的24.1%,但略高於全省49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以本地河川徑流量水平衡量,全市人均擁有量370立方米,低於全省人均37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全市畝均佔有水資源量僅為127立方米,比全省畝均佔有量240立方米還少113立方米。人均佔有量較高的是平魯區和右玉縣,水資源總量是全市的36.7%,但利用率低。畝均佔有量較高的是山陰、應縣,而懷仁人均、畝均都為最低,水資源嚴重短缺。
礦產資源
景點照片 (17)
朔州境內已探明礦產有35種,主要有煤炭、石灰岩、鋁土礦、耐火粘土、鐵礬土、雲母、石墨、石英、高嶺土、沸石、長石、鐵礦以及一定儲量的金、銅、稀土等。各類礦產資源潛在價值25870億元,佔山西省17%,位居山西省第一。朔州市煤炭儲量約494.1億噸,佔全省儲量的1/6。主要分佈在平朔礦區、朔南礦區、山陰礦區、懷仁礦區、右玉礦區,含煤面積1644.95平方公里。山西省共有4個富煤區,其中有2個在朔州境內。
石灰岩境內出露較為廣泛,在六縣區均有分佈,並且層位穩定,資源豐富,總儲量約為800億噸。其中洪濤山礦區總量達500億噸,面積64平方公里。
耐火粘土是朔州的優勢資源。礦石類型齊全,有高鋁粘土、硬質粘土、半軟質粘土和軟質粘土4種。其中高鋁粘土質優量多。在本市上儲量表的有:峙峪礦區、峙峪包鋼軟質粘土礦區、郝家溝礦區、千井礦區。總儲量4628.3萬噸,佔全省儲量的8.61%;工業儲量1137.6萬噸,佔全省工業總儲量的9.89%。
鋁土礦是朔州的又一重要礦產。朔城區郝家溝、梵王寺、寶泉莊,懷仁蘆子口、蘆子村、吳家窯一帶為本市主要鋁土礦產地。其中郝家溝礦區儲量458.6萬噸,蘆子溝礦區儲量588.6萬噸。
土地資源
城市風景照片 (30)
朔州市國土總面積10627平方公里,即1593.7萬畝,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8%。按1998年底全市總人口133萬人計算,人均佔有土地11.98畝,比山西省人均土地多3.2畝,與全國人均土地接近。其中平原佔國土面積的38%,丘陵佔36%,山區佔26%。從土地利用現狀看,全市土地利用類型可分為11類。農耕地6166248畝,林地2530025畝,牧草地713469畝,園地326667畝,城鎮、村、工礦用地666972畝,獨立工礦用地140528。4畝,鹽田地379.4畝,特殊用地99947.5畝,交通用地22506.3畝,水域地544297.6畝,未利用地5057771畝。
1998年,全市有耕地513萬畝,農民人均4.9畝,居山西省第一。有水澆地170萬畝,比1988年增加24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33%,比1988年增長了5個百分點。
植物資源
朔州市種子植物共有96科,408屬,900種。其中栽培作物品種總數131個,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藥用植物107種,澱粉及糖類植物18種,油料植物17種,纖維類植物22種,單寧植物8種,芳香類植物7種,經濟林木23種,觀賞類植物14種。全市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9種。其中二級保護植物1種,即銀杏;三級保護植物8種,即刺五加、黃蓍(膜莢黃蓍)、蒙古黃蓍、野大豆、黃柏、樟子松、胡楊、玫瑰。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中,4種為野生,5種為栽培。
[7]動物資源
朔州市動物中有家畜家禽18個品種。野生動物有獸類19種,鳥類62種,昆蟲225種。野生動物按經濟用途分為:肉用動物40種,革羽用動物32種,藥用動物50多種,食鼠食蟲動物30多種,觀賞動物14種。全市珍貴稀有保護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獸類有虎,鳥類有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獸類有豹,鳥類有天鵝、金雕、大鴇、灰鶴、雀鷹、白尾鷂、火鵟、毛腳鵟、紅腳隼、豬隼、短耳鶚、紅紋腹小鶚、雕饕蓑羽鶴;國家三級保護動物,獸類有石貂(又稱掃雪),鳥類有鳶、鵲鷂、紅隼、蒼鷹、灰背隼、燕隼、大鴇等;中日保護候鳥在境內約有50多種。
閱讀更多 旭東讀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