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兩漢

中國曆代帝王世系(二)秦、兩漢


秦以法第五(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秦王嬴政已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號曰“皇帝”。欲傳世以一至萬,除諡法、行郡縣制、均度量衡,通直道北拒匈奴、造樓船南平湘粵,天下一統。始皇之心,志得意滿,乃建阿房宮、營驪山陵,敕修馳道、五巡天下,北至碣石刻石紀功,東封泰山、臨琅琊,西抵隴西、北地,南浮瀟湘、錢塘,冠蓋相屬,天下矚目。高祖(劉邦)縱觀,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梁與籍(項羽)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兩漢

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崩於沙丘平臺。沙丘者,不祥之地也:昔趙李兌囚主父於沙丘,百日而君死,今秦趙高矯遺詔立胡亥,三年而秦亡:

『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者黥(刺字於面)。』其峻法如此,山東之人雖習不便於此,道路以目。越明年,前209年,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揭竿而起於蘄,天下雲起響應,項氏叔侄八千子弟兵應於吳會,沛公劉季鄉黨弟兄起於沛泗。前207年,趙高弒二世,孺子嬰誅趙高,沛公入關約法三章,項王平趙坑卒會師,秦自降為王,孺子嬰獻璽綬,秦遂亡。

論曰:曏者秦師所向披靡、天下聞之色變,當此贏秦國家危難之時,昔之虎狼之師,安在?“曏者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竊以為,當此之時,秦之大將王翦、王賁之輩或老或卒,無將可恃,此其一也;秦滅六國後,聚天下之兵,鑄以金人十二,猝然事發,無兵可用,此其二也;趙高、李斯苟且其私心,矯詔殺扶蘇、囚蒙恬,濫殺宗室,兄弟離散、天下寒心,此其三也。無將、無兵而天下苦,此戰術之論。賈誼過秦論以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此戰略之論也。秦都咸陽,凡二帝,享國十五年。

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兩漢

漢以強第六(公元前202年—8年、25年—220年)

秦已亡,天下無主,英雄逐鹿中原。初,項王自封楚霸王,以親疏遠近封諸侯,諸侯雖有怨言,未敢發。後,漢王都漢中,心常不平,聽蕭何以韓信為上將軍,用張良計暗度陳倉襲取關中,天下分崩離析,楚漢始爭霸。

楚漢各自東西簇聚河南,常相持於滎陽、洛陽地,不相上下,難於決勝,遂約以鴻溝為界限、共分天下。已而,漢王聽張良計,背約“殺回馬槍”,項王猝不及防,漢軍追亡逐北、楚軍四面楚歌,遂而有垓下之敗、霸王別姬、江濱自刎事。

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兩漢

論曰:霸王力能扛鼎、為萬人敵,非不強者;破釜沉舟、以一當十,非不承也;無顏江東、臨江嗟嘆,可謂仁心;勇繼大旗、破除暴秦,可謂大義;而不能聽納人言,“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自以為“智足以拒諫、文足以飾非”,終致覆滅,戒在一“霸”字,惜哉!雖然,項王愛人,非僅虞姬之愛,義不烹劉太公“以及人之老”,寧死不渡烏江“知恥近乎勇”,天下免於戰禍、生民免於塗炭,非僅“婦人之仁”,君其察焉。

漢王泗下亭長,身無長技、鬥雞走狗、遊手好閒、言必罵曰,無用、無行、無德、無禮之人,苟處治世,下不過小人、上不過豪強耳。然遭亂世,得蕭何、張良、韓信三傑以為用,聽其言、任其行,卒入關滅秦、敗項王而帝,在一“聽”字而已!成王敗寇,雖然,劉邦全勝之前得意忘形,彭城之敗、雎水不流;危難之時舍妻棄子,滕侯不為、君子不齒;成功之後疑殺功臣,兔死狗烹、鳥死弓藏,不仁、不義、不信可謂甚矣。

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

漢定九鼎,天下初定。高祖上馬平天下,下馬治天下,好武以御駕親征匈奴犯險;崇文以叔孫通制禮尊帝;外拖君臣之義安諸侯之心,內多猜忌之心行平番之策,故而英布、彭越、韓信先後被誅。霸王定天下,漢叛之,漢王定天下,亦有叛,循環如此則天下塗炭矣。高祖雖不信不義,行大仁於天下,亦為大德。

文帝節儉養德、與民休息,治大國如烹小鮮,以國初立、好動則亂,不用賈誼削藩策,“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此有所不為而為。傳三世,至景帝時,宗室諸王始疏遠,高祖功臣僅條候周勃子亞夫,用晁錯策行削藩,吳楚七國之亂起,漢景懼,誤信袁盎殺晁錯,遂決議平亂,北路以弟梁王武、竇嬰牽制方面,南路以周亞夫出武關蕩平吳楚地,七國鬆散聯盟,各個擊破、樹倒猢散,天下綏定,成文景之治。

武帝雖“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文韜武略,“欲效唐、虞之治”不亦可乎?!修法度、崇儒禮,北擊匈奴、東收吳越、南平閩粵、西使月氏,成始皇未竟之事業。然而,武帝長於治平、短於修齊,巫蠱案發、太子被殺,以至於彌留之際,託孤於霍光,希其行周公、伊尹之賢,不料開後戚干政之風氣,西漢、東漢亡於此累世傳染之頑疾。

昭宣中興,國家昌盛,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內附,至此,武帝北擊匈奴之事業方至巔峰,陳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傳頌!

至元帝泥於儒教、不思進取,成帝褻狎群小、至無子嗣,哀帝尤癖斷袖、天下可讓,平帝十歲孩童、新莽竊柄,西漢遂無可救藥。西漢都長安,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兩漢

論曰:王莽篡位,咎由高、武。西漢無宦官干政、黨爭之禍,雖士人不必和,依然顧全大局、“蕭規曹隨”,惟有後戚干政不可解。漢初,劉邦無歷史經驗,呂氏坐大、差可易姓,賴功臣宗室國家乃存。武帝固執於立子殺母、後戚成事,前以衛霍北擊匈奴,成功必於後戚,則中有愛於李廣利,後則託國霍光。且無論霍光之賢否,雖賢不避親,但賢者未必均出於親、戚;風氣一開,上行下效,至於元成哀平成時已處不可收拾之勢,天下傾危。君主之行,可不慎歟?

新莽(公元8年-23年)

新莽非今復古,操之過急又朝令夕改,民無措手足、國家凋敝,相易子而食、燔骨而炊,至綠林起於河南,赤眉起於河北,天下大亂。新莽凡一帝,歷國十六年。

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兩漢

東漢

東漢(公元25年—220年)

光武帝劉秀,應綠林於南陽,敗新莽於昆陽,天下大振。雖兄死無名,隻身河北,收天下豪傑,西平河南,南面稱朕。諡法曰:能續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光武名至實歸。功成不言武可謂仁,得隴不望蜀可謂義,始終陰麗華可謂禮,突軍下昆陽可謂勇,兄死顧大局可謂智,光武帝可謂帝王君主中完人也乎!

明章二帝,嚴刑峻法,良有以也。(西)漢初大亂,則約法以寬;武帝大治,用酷吏強皇權,使天下知禮義廉恥;元成哀平時,權臣亂國,律法鬆弛,以至於光武時延襲至此;明章帝時,天下又治,用嚴法,天下方崇禮義。「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至和、安、順、衝、質五帝,子嗣不興、後戚專權,復現西漢元成哀平之狀,甚至陷入“皇帝幼年繼位、後戚攝政、皇帝親政、剷除後戚”之循環,皇室不興。

桓、靈帝時,宦官亦干政,後戚、宦官、士人三方爭權,政治動盪,乃至於靈帝崩、少帝辨立,後戚何進為專權思殺宦官引董卓進京,漢祚遂不濟。公元220年,曹丕篡位受禪於漢獻帝,劉協封山陽公繼漢祭祀,漢遂亡天下。東漢傳八世共十四帝,歷一百九十五年。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