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成不了王蒙

你为什么成不了王蒙

最近王蒙入驻今日头条。经常写一点小东西。我以为,一个84岁的老人,养生之余写点零星的感受,既不用谋局布篇、字斟句酌以至过度劳累,而又可以像聊天一样在轻松自如中给人带来精神上享受,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让我佩服的是,老先生当过文化部长,也算是大干部了。至少是“文化人”当中最大的干部了。但他没有官架子,而且一心一意要说实话。把实话说得原汁原味,说得充满了大自然的原始的气息。这一点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按常理说,一个人要写自己的父辈,即使是个村夫草民,也要尽量挖掘一下闪光点写得感人肺腑,让人觉得有这样的父亲是一种骄傲。况且,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龙生龙,凤生凤,猪生一窝滚墙根,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能生下并且培养出中国文化部长的老子,那可如何了得!总会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方法,有一种放眼世界的家国情怀。总之,你就等着看老作家笔下如何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的父亲吧。

但王蒙先生在写他的父亲时,把父亲的追求时尚、爱慕虚荣、不会过日子、而且乱追漂亮女人等缺点,教书但不是好老师的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写到母亲带着她的姐妹们与父亲撕打的难解难分的场面时,你会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家庭,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场景。真实得让人目瞪口呆,尺度之大让人战栗,让人惊讶。他从小滋生的某种“弑父情绪”,对父亲的强烈的不满意,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我的一个感受就是:“这老家伙真敢说!”

事实上,他对父亲也是有感情的。他说,要不是父亲从村子里走出来,出去到日本去学习到了大城市。也许就不会有王蒙的后来。不过,总体来看,讲缺点的时候不惜笔墨,讲优点的时候惜字如金。

我们看到的一般写自己的亲人的文章,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拔高,再拔高,升华,再升华。总是努力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们在写一些正能量的人物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竭尽所能,恨不得用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优美词语。以至于读者一目了然,一笑置之或者一翻而过一扔了之。我们自豪的是我们的写作技巧,是我们不一般的写作能力,或者是圆满完成了任务。至于听众,我们好多时候认为他们应该听到的,就是我们写出的千篇一律但又无比正确的这些事迹文章。

我们没有打动了读者,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感动。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我们写出的人物,应该是立体的,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也许,许多人,缺乏的是说实话的勇气,或者是说实话的习惯。我们已经习惯了按套路说话,按套路出牌。你不这样,就是不懂事。

写文章这种事情,有时候需要你赤裸裸地站到读者面前。一丝不挂,毫无保留。你做不到?对不起,所以,你永远成不了王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