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

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常山莊村,是在古村民宅的基礎上打造的,保留了沂蒙山區抗戰時期的古村風貌,共12個館24個展室,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題名,這是新中國唯一一處由農民自發建立的大型紅色革命紀念館,也是唯一一處由農民自願出資,以小人物群體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

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

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常山莊村,是在古村民宅的基礎上打造的,保留了沂蒙山區抗戰時期的古村風貌,共12個館24個展室,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題名,這是新中國唯一一處由農民自發建立的大型紅色革命紀念館,也是唯一一處由農民自願出資,以小人物群體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全館共分8個部分,12個展館24個展室,以文、圖、照片、熒屏、聲像、光、雕塑和實物相結合,以光彩照人的紅色人物和震撼心靈的革命鬥爭故事,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發生在魯中、魯中南區的“紅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無私奉獻和豐功偉績。斥資500多萬元建設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2010年10月開館,該館坐落在沂南縣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是國內迄今唯—全面、系統的介紹“紅嫂”的專題紀念館。

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

沂蒙紅嫂

1960年,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八路軍傷員的事蹟,創作了小說《紅嫂》,後來又編入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明德英就是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新中國成立後,明德英又先後把兒子、女兒、孫子等送入人民子弟兵行列。在戰爭年代的沂蒙,豈止一個明德英!一組來自臨沂市婦聯的數據顯示:抗戰期間,沂蒙老區15.5萬餘名婦女先後以不同方式掩護了9.4萬餘名革命軍人和抗日誌士,4.2萬餘名婦女參加了救護八路軍傷病員的工作,共救助傷員1.9萬餘人。 她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黨、對人民軍隊的無比熱愛。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曾多次回到讓他魂牽夢繞的沂蒙山,尋找當年用乳汁和小米粥把他救活的兩位大嫂。鄉村幹部給將軍找來好些“紅嫂”,老人們平靜地聽完將軍的講述後,卻個個搖頭否認。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大娘對將軍講:“大兄弟喲,像俺們這般年紀的人,誰都做過這樣的事。那是應該的呀!你還尋個啥呢!”質樸的言語、淡泊的心態,彰顯深厚的愛黨情懷與人性真善之美!“紅嫂”們願意用汗水、乳汁和鮮血餵養革命,是她們的人性在黨身上找到了依靠。

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