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革命時期黨用群眾語言談“革命”

革命時期黨用群眾語言談“革命”

群眾語言來自人民,源於生活,寓於實踐,是群眾智慧的結晶,是語言藝術的寶庫。學習和運用群眾語言,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繫的橋樑和紐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深諳國人的語言之道,擅長運用人民群眾所熟知的日常語言來宣傳馬克思主義、闡釋黨領導的革命,同時又賦予群眾的日常語言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內涵。他們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中國化的奠基人,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語言的偉大開創者。

用群眾語言講述“什麼是革命”,喚醒民眾大聯合

對於古老的中國和中國的老百姓來說,“革命”並不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歷代新舊王朝的更迭甚至是農民起義都沒有以“革命”標榜,大都把自己的行動稱之為“造反”“起義”或“光復”等。近代中國社會中的“革命”一詞,最早是由孫中山倡議使用的。李大釗、毛澤東等早期共產主義先進分子在向中國老百姓介紹俄國的“十月革命”時,既繼承前人,又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武裝,多人多次使用過膾炙人口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樣的典型性群眾語言,明確昭示了“革命”的現實意義和前所未有的嶄新性質,切實深入人心、表達其意。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人民生活在多重壓迫的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所在。據此,毛澤東進行了準確的概括並正式提出了“三座大山”的概念,這一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中國人民所承受的極度苦難及其求變的迫切願望。在談到“革命”所指向的具體內容時,為了方便理解和接受,毛澤東使用了貼閤中國數量最多的大眾———農民的生活且又非常口語化的表達:“打土豪呀,分田地呀,分穀物呀,廢債務呀,起游擊隊呀,立蘇維埃呀”。他努力用中國老百姓的話描述中國老百姓的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觀察時局、分析問題、解決困難,因而很容易被中國勞苦大眾所認可。對於中國化語言改造後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毛澤東本人也曾給予充分肯定:“‘打倒列強……’這個歌,街上的小孩子固然幾乎人人曉得唱了,就是鄉下的小孩子也有很多曉得唱了的”,“我這些話,說得農民都笑起來”。這成為革命時期群眾語言力量的集中展現。

用群眾語言講述“誰來革命”“革誰的命”,動員勞苦大眾

“誰來革命”回答的是革命主體的問題,“革誰的命”回答的是革命對象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反映的是革命運動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首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開篇就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就革命宣傳動員而言,毛澤東做出的“敵人”“朋友”“自己”的區分,理論來源於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這一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性質。

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並沒有將脫胎於西方十九世紀工業文明的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純理論性概念直接照搬照抄和教條化的使用,而是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中國化的內容轉換和大眾化的語言轉化,使用了“革命”“敵人”“朋友”“自己”等一整套具有中國文化符號特徵的話語體系。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的“資本主義”“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概念尚未佔據近代中國的主流話語平臺,中國的老百姓對於這些概念更是相當陌生。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經典話語巧妙地替換為“革命”“敵人”“朋友”“自己”等群眾語言,既兼顧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又符合中國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語言特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話語的中國化理解和大眾化表達。

用群眾語言講述“怎樣革命”,武裝廣大農民

中國革命取勝的關鍵,在於將“怎樣革命”這一實踐問題置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用中國的形式、中國的氣派、中國的話語將“怎樣革命”這一方法論問題向中國的勞苦大眾闡釋清楚,讓他們聽得懂、能接受並最終認可,進而達到發動群眾革命的目的,是革命勝利的首要保證。

現代意義的中國民主革命發端于軍閥混戰的動亂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為奮鬥目標。新生的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陣線及北伐戰爭。然而,早期我們黨對革命的理解不夠深刻,尤其是對革命的殘酷性認識不足,缺乏武裝鬥爭的經驗,忽視了對武裝力量的爭取和掌握,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革命失敗後,在汲取革命失敗教訓、調整革命鬥爭方式的緊要當口,毛澤東及時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一重要論斷。高度凝練而又蒼勁有力的一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革命失敗的癥結所在和革命勝利的關鍵所在,成功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向武裝鬥爭道路的成功轉型。之後,這一重要論斷得到不斷傳承和提煉,最終發展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革命口號。此後,毛澤東和朱德共同概括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是用群眾語言準確提煉了游擊戰術的精髓,曾在革命戰爭史上創造了巨大奇蹟,使敵人陷入人民游擊戰爭的包圍之中。(吳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