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常山庄村,是在古村民宅的基础上打造的,保留了沂蒙山区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共12个馆24个展室,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题名,这是新中国唯一一处由农民自发建立的大型红色革命纪念馆,也是唯一一处由农民自愿出资,以小人物群体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常山庄村,是在古村民宅的基础上打造的,保留了沂蒙山区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共12个馆24个展室,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题名,这是新中国唯一一处由农民自发建立的大型红色革命纪念馆,也是唯一一处由农民自愿出资,以小人物群体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全馆共分8个部分,12个展馆24个展室,以文、图、照片、荧屏、声像、光、雕塑和实物相结合,以光彩照人的红色人物和震撼心灵的革命斗争故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鲁中、鲁中南区的“红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斥资500多万元建设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2010年10月开馆,该馆坐落在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是国内迄今唯—全面、系统的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沂蒙红嫂

1960年,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八路军伤员的事迹,创作了小说《红嫂》,后来又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明德英就是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新中国成立后,明德英又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人民子弟兵行列。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岂止一个明德英!一组来自临沂市妇联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曾多次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沂蒙山,寻找当年用乳汁和小米粥把他救活的两位大嫂。乡村干部给将军找来好些“红嫂”,老人们平静地听完将军的讲述后,却个个摇头否认。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娘对将军讲:“大兄弟哟,像俺们这般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那是应该的呀!你还寻个啥呢!”质朴的言语、淡泊的心态,彰显深厚的爱党情怀与人性真善之美!“红嫂”们愿意用汗水、乳汁和鲜血喂养革命,是她们的人性在党身上找到了依靠。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