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巨嬰之:遠親不如近鄰

有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句名言警句,提醒人們搞好鄰里關係是何等重要。


拒絕巨嬰之:遠親不如近鄰



01

就在這個月的月初,有一位女士打電話報警,稱自己樓上經常把樓板弄得震天響,且不分時間段,自己也去找過他們,可就是不改,讓她頭痛不已。

我告訴她:這種事情儘量自己協商處理,最好不要動用警察出面,這種情況屬於道德範疇,即使警察出面,只是批評教育或者勸解,而這種方法對於一個缺乏道德自律的人講沒有震懾力,所以警察對於這種事情確實找不出好辦法。

但女士再三要求出警,我們只好前往,見到報警女士,她一肚子苦水倒了出來:“樓上是一對年長的夫婦,年齡在五十多歲,帶一孩子,不知道是孫子還是外甥,天天在樓上蹦蹦跳跳,而且不分時間段,我家孩子再有倆月就高考了,正是複習的時候,他們這樣太影響我們的孩子。”

聽到這個情況,我很是同情這位女士,畢竟誰家都有過孩子高考時的焦慮,生怕有一點動靜就打擾到孩子,那種心情只有經歷過才感同身受。我說:“我試著和樓上溝通溝通。”

為了避免女士和樓上有衝突,我們沒有讓女士跟著上樓。我們來到樓上,敲了半天門,屋內沒有動靜,正猶豫時,樓下女士上來說,樓上人家跑了躲了。是怕面對警察?還是別的原因,不得而知,我們又找到物業,想請物業幫助調解,物業說,我們給這家說過好幾次了,但沒有效果,看來這是一家自私自利,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主。

對待這樣的人家,該怎麼辦呢?以惡制惡,以暴制暴顯然不合適,給他講道理未必奏效,可是作為社會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過這樣的“垃圾人”,面對這個難題有時真的束手無策,真是懊惱無解!

也難怪有人忍無可忍動用了“震樓器”對付樓上,也許這真的是無可奈何,無奈之舉吧?假如有一天鄰居之間鬧到這種地步,見面像見了敵人一樣怒目圓睜,同仇敵愾,估計誰都沒有好心情。

凡事要“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的樓上天天穿著皮鞋把地板弄得嘎嘎響;假如你的樓上孩子蹦蹦跳跳把樓板震得稀里嘩啦;假如你在休息,你的樓上突然叮叮朗朗;假如你的孩子面臨高考,你的樓上不分早晚的製造噪音;你會有怎樣的心理感受?

“換位思考”也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畢竟我們每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裡。


拒絕巨嬰之:遠親不如近鄰



02

今年臘月的一個凌晨,有一位老人報警說有糾紛,我們剛來到老人家的樓道里,老人就迎著我們急切的說:“你們看看我的家裡。”這是一個三居室的老房子,年歲不小了。老人年紀有六十多歲了,一人獨居,我們跟隨老人來到他的臥室,房頂上滴滴嗒嗒的像在下雨,衣櫥、被子應該被淋溼了,很顯然,樓上跑水了。

我們來不及細看,就火速跑到樓上,沒等敲門,一名女子已經等在門口,看這名女子年齡在二十四、五歲,沒等我們開口,她說話了:“就是這位大爺,這麼晚了敲我家的門,吵得我睡不著。”大爺一聽,倆人便爭吵起來。“你家跑水了,我能不敲門嗎?”“那你也不能那麼大聲!”……

我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對女子說:“你到樓下看看大爺家漏的像水簾洞了。換做誰不急?”

“那又怎樣,是暖氣跑的水,我又不是故意的。”

“你總得有個好態度,給人造成損失得賠償吧?”

“有本事到法院告我去!”

這是一個典型的不講理無賴找抽型的主。我們只好對大爺說:“大爺,她說的沒錯,你拍照留存證據,到法院告她吧,我們給你作證。”

面對這樣的無賴,還有什麼話好講呢?!

驀的,心中有種說不出的火直往腦門竄,我感到這名女子空有漂亮的外表,內心醜陋之極。

03

其實,生活中好鄰居處的相當不錯的也很多。

2012我搬來新的小區,我家與對門一點不熟悉,後來我們通過接觸,走動起來,有好吃的我們都互相分享一下,晚上我們還成了“溜友”,前年對門的女兒結婚,家裡客人坐不開,就到我們家裡待客,我們家房子重裝時,家居也放到他家裡,我們相互體諒,相互照應,互相幫助,關係很是融洽。

對門住著,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好了總比怒目圓睜強的多,與人為善,與己方便,這也許就是我們大力提倡“和諧社會”的原因吧?!

04

無論是單位裡,還是其他場合,個人素質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程度,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做事不斤斤計較,寬以待人,凡事為他人著想,看似吃虧的你,最終獲得的是人心和讚譽。

事事處處喜歡賺小便宜的人,到最後真的不一定賺到便宜。

事物都有兩面性,也就是常說的反正面。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有好就有壞,凡事不可能一人好事都佔盡。

你獲得了成功,卻付出了努力;你獲得了財富,卻付出了辛苦;你付出了苦,得到了甜;你付出了愛,得到了擁抱;你付出了犧牲,得到了勝利;你付出了精力,得到了成果……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記住老祖宗的話,你會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