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所謂的巨嬰,是指肉身長大了,但心理水平其實是個嬰兒的群體。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那麼嬰兒的心理特點是什麼呢?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母嬰共生

第一是母嬰共生。因為嬰兒剛生下來的0到6個月的時候。他是完全沒有任何行動能力的,一切吃喝拉撒睡玩都得靠母親來照顧他。而且這個時候他的主觀意識其實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間的區別,所以這個時候的嬰兒和母親是完全共生體,這就是母嬰共生。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全能自戀

第二是全能自戀。這個階段的嬰兒,主觀感受是我就是神。我什麼都行,我只要念頭一轉,那馬上就有人伺候我,符合我的念頭。我餓了就哇一聲哭,馬上奶瓶就上來,我可以直接大小便,馬上就會有人幫我清理。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偏執分裂

第三是偏執分裂。如果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要麼就是絕對的憤怒表達出來,要麼就是我乾脆毀了自己,這就叫偏執分裂。

嬰兒叫母嬰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後你還這麼共生,這就叫病態共生。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病態共生關係產生乃至出現巨嬰現象的呢?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孩子成為家庭核心

中國的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後,家庭的重要次序優先級馬上就變了,孩子變成這個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成為家庭的關係核心。而丈夫本來就想逃離家庭,正好利用這個時機,就把孩子推給妻子,自己更加脫離出家庭。

我們身邊有大量這樣的中國家庭,用三句話就能概括: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加上一個缺席的丈夫,再加上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家庭共生關係產生的結果,是中國家庭人和人之間的邊界分不清楚。所以心理學大師武志紅講,中國家庭有很多漿糊邏輯,都是邊界不清楚。

第一漿糊邏輯,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們的關係我要管,我們的關係你也要處理;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第二漿糊邏輯,我,就等於我們;你,你就等於你們。比如老婆要是跟小姑子之間鬧點矛盾,她回家是找丈夫毛病的,你就代表你們嘛。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第三漿糊邏輯,是我們互相之間是不能有邊界的。我們之間完全沒有秘密,要共享所有的賬戶、密碼等等。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第四漿糊邏輯,連時間上的邊界都沒有,夫妻之間一吵架,陳芝麻爛穀子全部都兜出來。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這叫共生絞殺,這造成了中國的很多成人在心理結構上是個巨嬰,就是沒有辦法擺脫病態共生。

巨嬰現象氾濫,會造成什麼樣的惡劣後果呢?

在當代中國,這種巨嬰的社會心理,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後果。

第一個後果就是社會的戾氣很重。

大家熟悉了這種極端化的表達,說白了就是偏執分裂。有的是表達為語言,比如說微博上的各種汙言穢語,有的時候會表現為行動。中國很多老人一旦在街上被人撞倒,你要去扶他,他醒來之後會訛上你。過去我們都以為是這些老人道德敗壞,謀人家的錢財。但心理學大師武志紅分析,如果是這麼大規模的現象,那肯定是一種心理上的表達——老人也是巨嬰,他因為自己身體失控摔倒之後,一定要找到一個外在的惡意的魔鬼,然後遷怒過去。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第二個後果,就是中國社會經常會有那種毫無必要的社會紛爭。

一個社會有紛爭很正常,因為資源有限。但是在巨嬰的世界裡,紛爭的起源不一樣,只要不符合我的想象,我就要跟你起紛爭,在巨嬰的世界裡,搞不清楚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區別。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第三個後果,叫卓越強迫症,在巨嬰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是完全美好,毫無瑕疵的。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巨嬰呢?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戴眼鏡的先生即是吳伯凡

吳伯凡老師的建議是:我們其實也不應該對這種人的狀態進行過多的譴責,他只不過體現了人的一種非常自然的、根深蒂固的慾望——拒絕認知,拒絕因為認知而帶來的痛苦,而選擇把自己作為一個附庸託付給一個強大的母體,從而獲得那種想象的舒適感,或者說,是想象性的迴歸母體,迴歸子宮,迴歸他自己的伊甸園。

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做自己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聽說過“巨嬰”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