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史話: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要從西漢首開西域屯田說起

文旅史話: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要從西漢首開西域屯田說起

無論怎麼講,屯墾戍邊都是一大創舉。西漢首開西域屯田,開創了屯墾戍邊的有效方式。從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開始,到王莽篡漢的初始元年(公元8年)結束,西漢屯田西域的歷史共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屯田範圍從伊犁河谷到吐魯番盆地,從塔里木周緣到天山之北。屯墾區大多分佈在軍事要塞和絲綢之路的要道,成為漢朝制約匈奴勢力、開闢絲綢之路和奠基大國威儀的基礎。

西漢元封六年(前105),漢武帝下令護送細君公主與烏孫王和親的軍隊在眩雷(今伊犁河谷)屯戍,這是西域屯田的發端。其用意也十分明顯,無非是解決一下西域駐軍的糧秣供應問題。公主和她龐大的官役團隊,也需要蔬菜、肉食供應,他們來自內地,當然喜歡屯田裡生產出來的中原蔬菜、水果。

此後,漢朝相繼在輪臺、渠犁等地開展了屯田。漢朝在西域的屯田,保證了絲綢之路東往西來商旅的安全,穩定了西域局勢,提高了軍隊和政府機構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同時通過屯田,內地的鐵器和冶鐵技術,以及發達的農業和水利技術傳入西域,對提高西域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作出了貢獻。屯田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有人說,沒有屯田就沒有西域治理,也是毫不誇張的一句話。

西漢屯田分為軍屯、民屯、犯屯。駐防士兵平時務農,戰時出征,屯兵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均由國家提供,勞動產品全屬官府。民屯一般由士兵家屬和流民擔當生產主力,屯田所得糧食由屯兵和屯民分成享用,大部分納入官倉。

文旅史話: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要從西漢首開西域屯田說起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西漢政府在輪臺和渠犁設立“使者校尉”,主管兩地屯田。使者校尉既是西漢政府在西域地區最早設置的軍政機構,也是最早設置的管理屯田的機構。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漢昭帝任命賴丹為校尉將軍,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和經營在輪臺地區的屯田。

同年,西漢又在伊循設置都尉管理屯田,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鎮撫之,其後更置都尉”。“屯”,是屯田的最基層組織,“屯長”是各種屯田政策的基層實施者。1959年,在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東漢“司禾府印”,東漢“司禾府”是管理屯田事務的官府。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明帝派竇固在天山東部出擊北匈奴,打敗匈奴後,留軍伊吾盧城,並設置“宜禾都尉”,專門負責墾區事務。次年,東漢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以陳睦為都護,駐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永元三年(91),班超任西域都護,先後在高昌壁,伊吾盧等地進行了屯田。從西漢屯田西域的戰略選擇和戰略謀劃來看,屯田績效與國家實力和影響力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國家實力和影響力是經略西域、進行屯田的必要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屯田績效不但有力保障了軍事和社會既得成果,也在西域政治、經濟和民族文化融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樹立西漢大國威儀並最終成就西漢統治者的“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的大國抱負。

西漢時期的西域屯田,西域大多散佈在天山南麓的交通要道、綠洲之上,呈現出與政治、軍事基地相結合的特點。通過屯田,內地的鐵器和冶鐵技術,以及發達的農業技術和水利傳入西域,對提高西域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作出了貢獻。

考古工作總者曾在庫車縣發現古代屯田遺址,其冶鐵鼓風設備中的陶瓴與中原完全相同。經檢測,庫車阿艾漢代冶鐵遺址煉渣為鑄鐵,這些證據說明,中原地區鑄造生鐵技術已經傳至西域。鐵器的出現,對於西域地區來說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文旅史話: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要從西漢首開西域屯田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