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空戰中,戰鬥機真能甩掉導彈的攻擊嗎?

用戶69288316


躲近距離紅外製導的格鬥彈很難,躲中遠距離雷達制導的攔截彈有套規範流程

防空導彈攻擊目標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跟在屁股後面的尾追,另一種是正面或側面的攔截。尾追模式下,導彈需要更快速度和更小轉彎半徑,所以4倍於目標的過載能力才能確保命中。攔截模式下對導彈機動南能力要求低很多,理論上導彈有目標1.2倍過載能力可以跟得上戰機過載就行了。

尾追模式下,相當難,但這種模式一般是近距離格鬥導彈,超視距彈也沒有動能做出最大過載。目前格鬥彈最大過載能力普遍超過50G,即使戰機甩出12G的超限機動也很難躲過去,而且這樣大機動動作會損失巨大能量,即使躲過去第一枚,也沒有能量去躲第二枚。所以飛行員被攻擊的話,只能一方面垂死掙扎,大機動、甩干擾彈,另一方面向諸天神佛祈禱,看看有沒有運氣躲過去。
像AIM-9X這些格鬥彈尾部安裝燃氣舵,產生矢量來增強機動性

躲攔截彈則要好得多,因為對空導彈用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很短,類似中距離空空導彈發動機工作時間普遍只有二三十秒,後面全靠慣性去飛,自身能量和機動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這些導彈大多是雷達制導,因而有一套標準動作,美國空軍說法是,與導彈來襲方向保持垂直,然後向斜下方滾轉,並拋出干擾彈。
但是不要以為攔截彈過載低就無視他,他的命中率很看臉,死在薩姆-2手上的輕型高敏捷


戰機不少,甚至海灣戰爭時都還擊落過美軍F-14雄貓。

因為戰機進行滾轉時,側面雷達照射時,其雷達反射面會劇烈變化,這也是戰機對抗敵方雷達鎖定的主要方式,所以這樣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都容易懵逼,再加上干擾彈以及電子對抗系統影響,有較大概率脫靶。

典型例子在1991年1月19日海灣戰爭的第三天,美軍空襲巴格達市區時, 飛行員E.T.Tullia駕駛的F-16與編隊脫節,受到伊拉克防空部隊的薩姆-2和薩姆-3的密集攢射。Tullia少校用標準的教科書式規避動作,接連躲過6枚薩姆-2和薩姆-3導彈的攻擊,最終安全返航。而他的僚機Robert上尉雖然也進行規避,但未離開導彈爆炸範圍,被擊落並跳傘。



另一個案例是南聯盟科索沃戰爭時,南聯盟空軍的尼古拉奇少校駕駛的米格-29接連遭到多枚AIM-120導彈的攻擊,其躲避前兩枚後,被第三枚擊中。而佩裡奇少校駕駛的米格-29起飛後不久遭到北約一個F-15和F-16混合編隊的圍攻,其左右騰挪接連躲過5枚AIM-120導彈後,最後被荷蘭空軍F-16發射的AIM-120擊落。值得注意的是,南聯盟當時使用的米格-29是前蘇聯80年代提供的猴版米格-29B,根本沒有電子對抗能力。


綜合來講,要躲空空導彈不外乎大機動動作同時,扔干擾彈開電子對抗。要躲近距離發射的紅外製導的格鬥導彈困難很多,特別是第四代格鬥彈都普遍採用熱成像導引頭,抗干擾能力極強。而躲雷達制導的攔截彈攻擊要容易的多,可以同時用滾轉+干擾彈+電子對抗這套組合拳。


五嶽掩赤城


如果你說的是完全靠速度甩掉導彈攻擊,那我告訴你現在已經過時了,但是依靠其他手段是可以搞定導彈的,這裡留個懸念,最後揭曉答案,先說說速度。戰鬥機誕生以來,除了米格25也沒有其他人有空中遛導彈的能力,而且隨著現在超音速導彈的射程和速度不斷增加,就算把米格25丟到現代戰場,他那開啟加力的3.5馬赫速度也不算什麼,而現代戰鬥機的最高速度普遍不超過2.5馬赫,完全依靠速度擺脫導彈攻擊早已經成了昨日黃花,春光不在。
(空空導彈發射)

1971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從蘇聯租借了四架米格25用於高空偵查,以色列曾經派出了當時最先進的F4鬼怪戰鬥機,想要把米格25打下來,結果發射出去的“AIM-9”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使上吃奶的勁也就2.2馬赫的速度,米格25開啟加力燃燒室一個大角度機動就把響尾蛇甩到天邊去了。

由於空空導彈和衛星的發展,戰鬥機超高空超高速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意義,目前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空空導彈普遍採用火箭發動機和衝壓噴氣發動機,速度爆表!例如美國的AIM-120和俄羅斯的R77以及我國的霹靂12最高速度都能達到4馬赫以上,而現在主流的三代機和四代機,最高速度都在2.2馬赫左右,巡航速度很多甚至還不到音速,和目前的空空導彈競速的話,後果只有死。


(F35配備的衝壓發動機空空導彈)

除了速度,還有一個擺脫方法就是利用導彈制導方式的弱點進行擺脫,早期美國人的AIM-9“響尾蛇”和蘇聯的R73導彈都使用的是末端紅外製導方式也,就是利用飛機本身散發出來的熱紅外進行追蹤鎖定,如果是這類紅外製導導彈,那麼戰鬥機如果在機動過程中釋放熱源干擾彈,那麼就很容易擺脫導彈攻擊。但是目前先進的空空導彈都已經使用上了主動雷達制導,這一招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F22釋放紅外誘餌)

那麼戰鬥機面對導彈是不是隻能等死了呢?不是,殺手鐧就是進行大角度大過載機動。對於現代空空導彈來說,射程的意義其實不大,重要的是射擊包線,也就是在導彈與目標之間不同高度、距離之下所能攻擊的射程範圍。
(AIM120空空導彈射擊包線)

只要不是在不可逃逸區,如果戰鬥機利用諸如眼鏡蛇機動、落葉飄、BZ動作之類的高難度過載機動擺脫導彈的射擊包線,那麼導彈即使機動性再好,但是雷達找不到目標也要抓瞎。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空軍的米格29就曾經使用大過載小半徑轉彎機動擺脫過美軍的“AIM120”中距彈攻擊,所以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因素還是人,只要戰術得當,戰鬥機也是可以擺脫導彈的!



軍史吐槽君


這純粹是扯犢子,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真實的空戰根本不可能躲過第二枚導彈。雖然赤裸裸,但是這是現實。千萬別認為現代戰鬥機機動性有多牛B,目前再好的超機動戰鬥機也很難躲得過現代的空空導彈追蹤。我們在這裡分兩年來說。


現代空空導彈

現代空空導彈發展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空空導彈(俄標稱第五代),整體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對於空中目標的捕獲能力都非常強悍。空空導彈的性能主要在於導引頭捕獲技術的能力,目前來說空空導彈導引頭分三種,1,主動雷達,2,被動雷達,3,紅外格鬥。我們簡單來說一下三種導引頭性能。

1,主動的大導引頭,就是利用空空導彈在導引頭上裝備主動雷達系統,利用主動雷達搜索空中目標,並且進行鎖定,最終達到擊落目標的目的。目前來說這類導彈基本上都是中程空空導彈,射程超過50公里以上。主動雷達目前是中程空空導彈的主流,一旦被鎖定,逃脫的概率很小。畢竟導彈主動發射雷達波,可以完全鎖定空中目標,被擊中的概率可達到90%左右。


AIM-120主動雷達導彈

2,被動雷達導引頭是一種被逐漸淘汰的導引頭,被動雷達制導需要戰鬥機持續對目標的照射,這就大大限制戰鬥機的機動性和撤離戰場能力,我們這裡不重點介紹。

PL-12半主動雷達導彈

3,紅外格鬥導引頭,主要用在近距離格鬥當中,現代紅外導引頭捕獲目標能力已經越來越強了,目前的紅外導彈已經不僅僅侷限在鎖定戰鬥機發動機紅外輻射源,更先進的紅外凝視成像導引頭,已經用紅外誘餌彈無法干擾。紅外凝視成像導引頭捕獲的是戰鬥機的整體紅外輻射輪廓,想要逃脫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就是之前的紅外格鬥導引頭擊落戰機的概率都大於90%,那麼紅外凝視成像技術只會讓擊落的概率更高。所以想逃脫這種鎖定幾乎難上加難。

現代戰鬥機

目前的戰鬥機無論是國際標準五代機,還是目前的4.5代機,都有一個侷限的問題。那就是逃脫導彈攻擊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超機動能力甩掉來襲導彈,但是問題在於目前的戰鬥機最大的機動性基本上都是限制在9G的極限。之所以會出現侷限,就是因為戰鬥機飛行員很難承受超過9G的身體極限,這就是一個很難跨越的障礙。

但是空空導彈卻不是這樣,它根本沒有過載限制。目前的空空導彈其機動過載都能超過40G以上,顯然這樣的機動過載,是戰鬥機根本做不到的這樣。那麼戰鬥機想要逃脫這樣的過載追蹤,那是難上加難。所以,即使是現代的第五代超機動的隱身戰鬥機,一旦在近距離上被鎖定,也很難逃脫被擊落的命運。



記得有一個朋友說過,一個韓國飛行員闖入某大國領空邊境,結果被地面雷達鎖定。當時的韓國飛行員就密集的急呼,後期翻譯過來,竟然是請求跳傘。然而韓國地面指揮中心,安慰說,不要害怕某大國不會真的開火的。在這裡就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戰機被鎖定,基本就意味著被擊落。所以才有韓國飛行員急呼要跳傘,在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一些了吧!


淡然小司


當然可以!

事實為證:1982年的馬島海戰中,英國戰艦上裝備了齊全的近程、中程防空導彈,並且多艘戰艦組成防空隊形對空警戒,但是阿根廷的戰機依然攜帶者自由落體的炸彈飛來轟炸。

見到阿根廷飛機來襲,英軍各式防空導彈依次發射,但是有很多被阿根廷飛行員依靠著高超的機動動作甩開了,最終使用落後的自由落地炸彈炸沉炸傷英艦多艘。

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空空導彈百發百中的樣子,導彈一發射,敵機必然被擊落,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軍牢牢掌握制空權,各種新型戰機輪番登場,並有預警機輔助,南聯盟空軍僅有幾架配件不齊全的米格29戰鬥機,雷達不好用,沒有導彈,只有機炮,唯一好用的設備就是飛機上的雷達告警器,可以讓飛行員知道自己是否已經被鎖定。


這樣的飛機上了天完全是給美國人當靶子用的,但是南聯盟飛行員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依然駕駛戰機升空亮劍。


毫無疑問,他們剛一升空就被北約負責警戒的預警機發現,隨後敵方戰鬥機飛臨並發動攻擊。

據南聯盟飛行員回憶,聽到雷達告警器的警報後,先後有三枚中程空空導彈射來,第一枚偏離了目標,第二枚在飛機數十米外的地方爆炸,第三枚才命中目標。


所以說,空空導彈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的智能和精確,即便是現在依然如此。


海灣戰爭中,聯軍統計了一下,平均需要十枚以上的導彈才能擊落一架敵機。

當前時代依然是這樣,在近距格鬥中,飛機前方有一段距離屬於不可逃離區,在這段距離之內被鎖定的戰機被擊落的概率很大,而再遠的距離就把把握不大了。

飛機被導彈跟蹤之後,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機動動作擺脫掉,雖然導彈的過載能力遠超飛機,但是導彈不是智能的,一瞬間丟失了目標就很難再進行捕捉了。


除此之外,被鎖定戰機還可以使用干擾彈以及電子戰的方式干擾對方。所以,在作戰雙方的科技水平相當的情況下,使用空空導彈擊落戰機絕對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被鎖定的戰機也有很大的概率甩掉來襲導彈的。

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敵方的多架飛機從不同角度射來多枚導彈,這時候,通過飛機機動來躲避就很難了。


博士講軍事


導彈能飛向目標、命中目標,一方面是發動機推力推動導彈前進,另一方面是導引頭引導導彈飛行。二者缺一不可。

導彈要想擊落飛機,就要比飛機飛得快。這是最基本要求。假設導彈飛行速度是飛機的二倍,導彈M3.5,飛機M1.75。飛機過載按照人體承受能力為9g。在相同的圓形盤旋軌跡時,根據公式9g=速度的平方/半徑,半徑是3780米。此時導彈的過載為36g。

就是說,導彈要想跟蹤飛機,過載必須是速度倍數的平方。如果飛機再適當降低速度,比如M1.3,以更小的半徑盤旋,導彈的過載必須達到65g才行。如果飛機速度再小一點,M1.1,半徑更小,導彈過載要80g。

因此理論上飛機是可以擺脫導彈的。關鍵在於壓坡度進入盤旋的時機。

從導引頭來說,現在的導引頭視場很大,導引頭的跟蹤角速率是有限制的。如果飛機沿導彈飛行的垂直方向高速飛行,角速度大於導引頭跟蹤速度,也是可以擺脫的。這個難度比較大。但是導引頭在極限位置獲得的跟蹤信號通過舵機操縱,讓彈體改變方向需要時間的,雖然現在的系統響應很快,隨著距離的接近,飛機的角速度迅速增大。也會造成脫靶。

不過這是一對一的情況,如果同時發射兩枚導彈,飛機想要逃脫就太困難了。


天明遙遙山海關


目前戰鬥機針對來襲的導彈有多項反制的措施,戰鬥機本身自己可以攜帶空空導彈,其中包括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兩種,這兩種導彈的作戰模式是不一樣的。

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人使用主動雷達導引頭鎖定戰鬥機這個目標。而紅外製導格鬥空空導彈是根據戰鬥機所產生的紅外信號特徵作為目標的。



當戰鬥機被對手雷達鎖定時候,戰鬥機本身所攜帶的雷達告警裝置會發出警告, 因為火控雷達鎖定標的時候,會發射一個強烈的電磁輻射的,這個頻率是相對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被鎖定的戰鬥機就要開始進行反制措施了。


f目前戰鬥機對雷達制導導彈和紅外製導格鬥導彈所採用的反制方式是不一樣的。但是很多情況下面飛行員並不知道來襲的是什麼導彈, 所以干擾箔條或者紅外曳光彈等都一股腦地給釋放的出去。

另外有些戰鬥機是可以通過是放假目標的形式來誘導來襲的導彈,這些假目標是通過纜線的形式釋放的。當然在實際作戰過程中能不能躲過導彈還要看其他的條件,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


航空視界


有矛就有盾,空空導彈主要是雷達制導和紅外製導兩種方式,飛機上有電子干擾和紅外干擾裝置,可以降低導彈鎖定的概率,另外導彈的速度遠遠高於飛機,遭遇導彈時飛機不可能靠加速飛行擺脫攻擊,而是要不斷的機動飛行變換飛行軌跡,導彈的發動機工作時間都很短,不能長時間連續高g機動,所以飛機擺脫導彈攻擊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實戰中要看飛機發現導彈攻擊的時機,發現的早可以及時採取規避措施,還有就是飛行員的判斷力和飛行技能,因為實際上多數情況下飛行員可能看不見導彈(能看見基本上躲不開了),只能依靠飛機的告警系統和自己的判斷來躲避導彈。


慣性導航88761176


不能。最近看到美國有個彈射出一個傘盾,太細節不知道,估計是有較大雷達反射信號的,並且張開傘後比較硬,至少能夠引炸導彈。


趙撿子


前不久敘利亞的su22還躲過了美軍發射的響尾蛇兩發,後來被120擊落的。


lee426


誘餌彈加大過載機動配合使用

別神化任何武器,是武器就有缺陷,不可能是萬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