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绵延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酒泉深居内陆,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天气状况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并不“宜居”,但杨柳依依的景象在酒泉还是非常常见的,给人民带来了许多绿意与清凉。

提起柳树就不得不说西北特有的“左公柳”。“左公柳”是人们为怀念清朝名臣左宗棠在酒泉坐镇、戍边卫国的征战中,沿道栽植留存后世之杨柳的称谓。

左公柳:绵延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

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濬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绵延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有关左宗棠植柳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左公柳带给各族人民的不仅仅是片片绿荫,它对防风固沙,改善西部边陲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起着重大的作用。到解放时,酒泉南门口、北门口都还有四人合抱不住的参天大树,就是有名的“左公柳”。

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整修街道时,全部被挖除了。现仅在酒泉公园和市二中院内还存有几棵“左公柳”,被列为珍稀古树挂牌保护。

面对连年席卷酒泉的沙尘暴,我们保护左公柳,保护一切树木,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参考书目:《酒泉史话》

更多好吃好玩的本地生活讯息

尽在in酒泉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