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大臨村老農選擇了這種“寬闊”的生命告別方式

2019-04-06 11:0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宋屹立

青山入畫,春風拂起元寶屑。柏木種翠,自古兒女最多情。這個清明,何春強百感交集,他的父親何福山彌留之際選擇了有別於傳統的殯葬方式——海葬,經過半年的等待,終於到了手續的最後一步。4月11日,他將和家人一道在民政部門的組織下,經嘉興赴上海乘船駛入指定的區域,將父親的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從此以海為墓,寄託哀思。這將是尖山新區(黃灣鎮)殯葬制度改革以來的首例海葬。

海宁大临村老农选择了这种“宽阔”的生命告别方式

魂歸大海香蘭託,春暖花開、緩緩歸(網絡圖)

選擇

“啥都不留,只留下好家風”

從填寫海葬活動申請表到接到確切的海葬時間通知,這半年的時間,何春強苦惱過、不捨過,漸漸明白一件事情:也許,父親最終的選擇,其實是他平常一點一滴,滋長在內心的大度與對世間的認知。

他的父親何福山是尖山新區(黃灣鎮)大臨村村民,生前在家鄉務農逾半個世紀,卻精通10餘種中西樂器,在上世紀80年代就加入了文聯音樂家協會,成為浙江為數不多的獲得國家二胡高級級別職稱的農民;他從未拜師學藝,也沒正式臨摹過名家名帖,卻成為書協會員;他是一名只有小學文憑的老農,卻成為王國維研究會的會員,同時熱愛收藏,在家裡搞起了滿是古董的“小型博物館”。這樣一位“民間奇人”、潮鄉“草根”藝術家,多次受到了省市級媒體乃至外媒的報道。

海宁大临村老农选择了这种“宽阔”的生命告别方式

何福山是一位“前衛”的農民

在藝術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的何福山,一直服務於鄉村,用他的精彩生活不斷地充實著自己,娛樂著更多的鄉親和文化圈裡的朋友。他成立了一個樂隊,時常為附近的鄉親吹吹打打;到了暑期,他還擔任過社區的‘特聘教師’,向少兒免費傳授二胡演奏;逢年過節,他喜歡邀一些喜愛文化的鄉親和朋友到家裡欣賞書法聽他演奏,共享節日的樂趣……

去年1月,他所熱愛的生活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68歲的何福山診斷出了肺癌晚期。拿到診斷書的何春強和妹妹何春燕在醫院走廊大哭了一場,然後強裝笑容,在隨後的生活裡,安排父親見了最想見的人,去了最想去的地方,做了最想做的事和一直想做而未做的事。

談及身後事,何福山很坦然。“父親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說,他的身後事,把骨灰撒錢塘江就行了,節約土地。”在那時,何春強並未想到,這不是在說一句玩笑話。

海宁大临村老农选择了这种“宽阔”的生命告别方式

尖山新區(黃灣鎮)是錢塘潮起之地(網絡圖)

後期,病情越來越糟糕,何福山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常常只能在床上枯坐著。一回,家人都在,何福山用鄭重的語氣把海葬的事說得徹徹底底、明明白白,他的態度堅定,“遺書就不寫了,你們幫我搞定。”

父親的遺願讓何春強兄妹倆當時就紅了眼眶,後知後覺地意識到,海葬是父親飽受疼痛折磨、睡不著覺時的認真思考。他倆一時難以接受,母親怎麼辦?去哪掃墓?……種種隨之而來的問題湧上來,父親寬慰他們:“啥都不留,只把好家風留下來。”

去年10月,何福山離世。即便周圍的親朋好友多有不解和指責,何福山的家人仍然堅持完成老人的遺願。人離世後真正能留下的是什麼?受父親影響,何春強學習音樂,考入嘉興越劇團,後服兵役分配地方工作。何春燕,中專畢業,踏入工作崗位後仍然保持勤學進取的態度,如今已是國企裡的高級技師。兄妹倆與父親三人,時不時就會來上一場多種樂器的合奏。這種熱愛學習,保持晴耕雨讀的人生態度便是何福山留給他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果說,何春強起初執行遺願,更多是出於對父親的尊重,那在等待海葬的日子裡,更多的已是對他胸懷廣闊的敬佩。“父親創作書法用的號是‘樂海’,分別與他的名字相對。生在海寧,長在錢塘江邊,大海的寬闊包容,也許這些早早的烙在他的心裡。”最近,何春強整理父親生前的影像資料,看到他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說的一段話,久久為之動容。

鏡頭裡,何福山目光柔和,他說:要把自己的思想、觀念、態度、家風留給後世、留給社會、留給國家。

海宁大临村老农选择了这种“宽阔”的生命告别方式

何福山生前接受電視臺採訪時的影像

推廣

“入海也可為安”

海葬,是一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方式,也是衝破傳統桎梏,推動移風易俗,形成“厚養薄葬”“入海也可為安”等綠色殯葬理念的有效辦法。

許多人知道這回事,但瞭解得並不多。

何春強在為父親辦理海葬手續時才發現,海葬並不是像父親說的那樣,撒海里就行了,而是需要填寫申請表,然後由民政部門統一組織。此外,申請海葬活動需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是具有海寧戶籍的逝者,第二,逝者在海寧市殯儀館火化的,骨灰需寄存在殯儀館內。

“相信隨著政策的不斷宣傳,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就如同當時人們對待獻血一樣,會有越來越多人接受這種綠色的殯葬方式。”何春強說。

海宁大临村老农选择了这种“宽阔”的生命告别方式

何福山對生活的熱愛和人生的豁達表達在他豪放的狂草裡

記者瞭解到,對這樣的殯葬方式,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出臺了相應的獎勵措施,一次性補助達6000元,為嘉興最高。從2014年1月1日起,我市還推出了海葬“全免單”的惠民新舉措。也就是說,凡具有海寧戶籍的逝者選擇此綠色生態葬法,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

包括何福山在內,今年我市有11戶喪戶申請參加海葬活動,海葬紀念碑也在今年建成,鐫刻下海葬者的姓名,讓親屬有了一個緬懷親人的地方。

海宁大临村老农选择了这种“宽阔”的生命告别方式

入海也可為安(網絡圖)

“除海葬之外,我們也逐步推行樹葬等生態葬法。”尖山新區(黃灣鎮)民政辦主任楊永良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我市不斷深化殯葬改革,區(鎮)率先建成了安息堂作為文明殯葬、綠色殯葬的推行場所,相信隨著首例海葬作出的表率,區(鎮)節地生態安葬將不斷取得新突破,在社會樹立良好的文明新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