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尚武之風,自北宋以後,為何日漸沒落?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宋代是重文輕武,所以尚武之風就沒有了。

恰恰相反。以南宋為例,恰恰是民間武功大爆發時期。

為啥?很簡單,到處都是戰亂,你不會三拳兩腳自衛,隨時可能會死。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內部還算穩定,但接連遭遇金國和蒙古的長期入侵。

尤其是蒙古人持續不斷攻打南宋長達40多年。

為了自保,大量南宋男丁學習武藝,組成鄉村自衛民兵,並且形成燎原之勢。

南宋抵抗蒙古人的很多重要部隊,前身都是民兵。

這些民兵要打仗,當然都要用真功夫,要用來保命的。

所以宋代,民間尚武之風並不差,大家看看水滸傳就知道。

對中國尚武之風有著重大打擊的,就是元朝。

元朝為了避免處於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漢人反抗,出臺很多法律。

第一,漢人一律不允許練武。

第二,漢人不得持有武器。

練武無需多說,至於禁止持有武器是很誇張的。

不但用於打獵和自衛的所有武器都被收繳,連民間各廟宇中供神用的鞭、筒、槍、刀、弓箭、鑼鼓、斧、鉞等物,也均在被禁用之列(《通制條格》卷27《供神軍器》)。

看看,真的做絕了。

更誇張的是,農民生產用的鐵禾叉,也被蒙古人禁止。

連打鳥的彈弓也是要收繳的,蒙古人根本不允許漢人打獵。

一旦漢人違法禁令,下場是悽慘的,嚴重的直接殺頭,輕的也要打五十下以上的板子,不死也殘廢了。

看看,連彈弓都禁止了,還練個屁的武術。


自然,漢人王朝有的也對民間武器進行限制。但主要是禁止百姓持有長槍,弩,盔甲,火器這四類武器,刀劍之類都不禁止。



好在明代尚武。作為馬上皇帝的朱元璋,很重視尚武的民風。

明朝很重視武人,實行了武舉制度。這個制度選拔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如戚繼光、俞大猷等都是通過武舉制選拔出來的;其次,也為普通習武者提供了晉升之路。

明代軍隊的武技訓練中,除了練習刀、槍、棍等,還要進行拳術練習。

雖然實戰中很少用到拳術,但拳術是使用兵器的基礎,又可強身健體。

在這種氛圍下,民間練武者很多。明代拳術的各種套路層出不窮,拳種增多,拳派林立。

一般認為,太祖拳、少林拳、內家拳、梅花拳、形意拳、洪拳等拳種都是在明代形成的,只是在清代徹底成為門派而已。。

不過滿清入關以後,又開始學蒙古人的老一套,禁止民間練武,也不允許普通老百姓佩戴武器。

清朝法律規定: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鬥,禁止民間擂臺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臺死傷按殺人論罪。

簡而言之,民間老百姓練武就是犯罪。

老百姓練武只能偷偷練,由此出現了大量的“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目的是傳授武藝,比如:太極拳﹑八卦掌﹑八極拳﹑劈掛拳等等。

清代又是對中國武術的摧殘,加上火槍的出現,中國武術由此一蹶不振。


薩沙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尚武之風,為何日漸沒落。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日子比以前好過了,人也怕死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也在不斷髮展,民眾的生活條件一點點的逐步改善,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與天鬥,與地爭,甚至虎口奪食。生活安逸了自然也就開始“崇文”。宋朝的生產力肯定要比春秋戰國時期強太多了。

這點可以從美國和俄羅斯這對老冤家那裡得到體現。

美國軍隊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搞高科技的非接觸戰爭,盡最大的努力減少戰爭的傷亡,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人都很怕死。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生活優越富足,有大好的生活可以享受,又有誰願意去冒生命危險打仗呢!

俄羅斯遠不如美國發達富足,而且地處寒冷的北方。要在那一片苦寒之地討生活,沒有一顆勇敢的心是不行的。不說別的,單單冬天要在零下幾十度出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俄羅斯人之所以被稱為戰鬥民族,其實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有很大的關聯。

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外。沙特和也門胡賽武裝也是很典型的例子。沙特軍隊拿著世界先進的武器裝備卻在作戰時望風而逃;也門胡賽武裝雖然窮苦,武器落後,但是作風卻強悍,用一句老話講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2.大多數人喜歡安定平穩的生活

俠以武犯禁。那種為國為民的大俠,畢竟還是少數。絕大多數都是市井遊俠,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這對於大多數想過安穩日子的人來說不是好事。像《古惑仔》中的那種大規模當街鬥毆;或是像司機與乘客爭執動手,導致一車人悲劇。。。。。。天天鬧這些誰受的了。

3.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打壓“尚武之風”

趙匡胤發動 “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後,片面汲取唐末藩鎮割據、五代政權更替的歷史教訓,在國家發展大戰略的層面,一味推行“重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而之後中國的歷任封建統治者都繼承了這一政策。武將面對文官是,見面低三級。

北宋時,狄青以卓越的戰功而成為宋仁宗時期的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但由於他是行伍出身,卻受到文臣們的嘲諷和排擠。他的名望與身份,也大大低於當時與他平級的樞密使,北宋名臣 韓琦。韓琦,乃是以進士出身出任武職,看不起軍人,說什麼: “東華門外以狀元及第唱出者乃好兒。”

除了,武將倍受打壓外,記載著戰略戰術的各種兵書也日趨邊緣化。中國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兵法大國”,有記載的各種兵書有三四千卷之多。而號稱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的《四庫全書》收錄的古代兵書,僅寥寥二十部而已,像著名兵書《武備志》《籌海圖編》《翠微先生北征錄》 《百戰奇法》等,都被擯棄,不予收錄。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近期有檔綜藝節目,邀約了97版TVB《天龍八部》的香港主演們大聚會,雖說我有點討厭現在動不動就打懷舊牌,但真在心裡最深的地方撓你一下,真控制不住,本人不止一次看過這版,頓覺得回憶滿滿,眼眶咋還飆淚了呢?一代武學奇才,東方不敗大哥,
不是,大姐,不是,同志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為了解決人類間的是非恩怨,才會產生一種技術:武術。你看,現在動不動就偽娘,蘿莉裝,你們要早學會了葵花寶典,還用PS?此處我覺得有人會有掌聲,謝啦!早在原始部落的戰爭中,就已經有了武術的萌芽,自商朝到春秋時期,車戰,是當時主要的戰爭形式,如果有一個車技很好的老司機,再配一個百步穿楊的神射手,在打仗的時候就會很佔優勢,所以那個年代的貴族子弟,一般要學習六門基礎課程,除了四門文化課之外,還有兩門體育課:射箭和開車,所以說男人骨子裡愛玩車,是有淵源的。進入戰國時代以後,隨著井田制度被破壞,車戰被步戰所取代,出現了劍術和肉搏技術,
比如趙惠文王,也就是 戰國後期趙國的第七代君主,趙武靈王的次子,酷愛劍術,他養了3000多名劍客,把國家大事放到一邊,一連三年,以觀看擊劍來取樂,這些劍客們一年就有100多人在劍下傷亡,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高富帥們明顯不夠用了,於是大量屌絲進入軍隊,軍事武藝開始在民間普及,產生了一個以武藝謀生的群體:俠。魏國宰相李悝為使上地郡軍民提高射箭技術,下令以射箭決斷訴訟案的曲直,規矩很簡單:射中的勝訴,射不中的敗訴。這道令下了之後,人們都爭相練習射擊,那是日夜不停息啊!
霸道總裁嬴政兼併六國以後,為了保衛世界和平,收繳了民間武器,和與軍事結合緊密的一些武藝,開始脫離軍事,發展成娛樂活動:角抵戲,也就是類似相撲的活動。而且秦始皇還在全國實行了菜刀實名制,買菜刀要憑秦簡,還強行規定,每個家庭只能共用一把菜刀,用完交給伍長,由伍長保管!到了秦漢以後,武術和軍事日益脫離,到宋明時期,熱兵器大量取代冷兵器,武術在戰場上的作用更加削弱,而健身,表演,娛樂的功能開始弱化,就形成了五花多門的武術套路,民間武術也正式從軍事武藝裡分離出來了,說到北宋以後尚武之風沒落,其實是不準確的,北宋固然有輕武重文的國策,但民間並不是,你今天看到這麼熱鬧的武術門派,其實是明朝開始才正式形成,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內外家的分野,外家派以少林寺為代表,剛勁威猛,內家派主張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包括了武當拳,太極拳,形意拳等。比如,內家拳其實最早是出現在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所寫的《王徵男墓誌銘》裡: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於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你看,這段不翻譯,應該也能聽出個大概,也就是內家拳起於張三丰。而讓江湖兒女聞風喪膽的易筋經,也是在明朝出現的,這個成了少林武術家必修的基本功法,武術技擊和內功修煉開始結合,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套路武術的形成,並沒有削弱武術的實戰功能,在明代的抗倭戰爭裡,到處都有少林武僧的影子,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僧兵,有少林,福牛,五臺,窩亂,少林僧應募者四十餘人,戰役多勝。到明朝滅亡,少林僧兵還參加了抗清戰爭,滿清貴族入主中原以後,少林僧兵被勒令解散,大批僧兵流散各地,
一些流散的少林僧眾加入了天地會,天地會就把少林寺作為號召和旗幟,並且控制旗下的各拳種流派,而這些統統納入了少林武術的範疇,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就是這麼來的。除了天地會以外,還有很多以反清為宗旨的秘密團體,比如白蓮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都是以練舞為主要手段,那個流行程度接近現在的廣場舞,而武術也就以反清組織為依託,在民間廣泛傳播,等到了清末,隨著民族危機深化,武術成了民族自尊心的重要載體,大量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武館誕生了,黃飛鴻,霍元甲的故事也就是廣泛流傳起來。武術是因戰而生,天然帶著暴力,但有一群人,吸收了武學裡優秀的部分,消除暴力,用武術保家衛國,最終孕育了俠的精神!

會忍Pz


讓中華失去尚武血性的是宋,宋不僅從體制(重文抑武)上,也從文化思想(程朱理學)上,讓中華失去了尚武血性,然後明清也要背上些責任。

宋一開始就重文事,抑武將,守內虛外,強幹弱枝,雖從根本上在內部消除了對趙的皇權威脅,卻種下亡國,弱小的根。


如“庚戌法”,各地駐軍經常輪換,以至於一支軍隊還未熟悉當地地理,就被調往他處。


歧視軍人和武人。宋朝給予軍人優厚的物質待遇,但不給地位。

武人出身的人不能擔任宰相。從軍者難以憑藉軍功當上中央和地方大員。例如狄青當了兵部尚書,卻被罵的憂憂而終。

新人從軍,臉上需刺字,名將狄青也不能免俗,軍人、武人地位低下,以至於整個社會以從軍為恥,許多從軍者是犯人,由此產生出歧視軍人的用語賊配軍!

這些和隋唐時武將的地位天差地別。唐朝還設有專門崇敬武將的“凌煙閣”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可見唐朝武風之盛。

所以宋代很多指揮將領都有文人擔任。能從步卒升為將軍的很少。比如北宋將領有范仲淹,宗澤等等。都是文人出身。所以宋人大都以進士作為一生的榮耀,以出仕為任,來實現抱負。

明朝建立初年,文武基本持平,所以才有了北征大漠的雄心。

比如藍玉的北伐,大挫北元。

可土木堡之變後,文勳貴,武將勢力基本全滅。

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

導致武將集團遭到壓制。文人集團由此膨脹。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重文抑武風氣由此濃重。



宋以前,士大夫文人都佩劍,儘管佩劍只是種裝飾品,但是它代表一種精神,那就是尚武精神,隨時做好戰鬥的準備。

以前的士大夫文人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一言不合就幹,“匹夫之怒,血濺五步”

但從宋開始一直到清未,政府對民間武器的管控,比如禁止百姓佩劍。從文人墨客來看,從文人佩劍逐漸改為了帶扇子。而漢唐男子佩劍是種時尚,從此斷掉!


宋重文抑武也還罷了,換個朝代也就沒了。

但南宋宋理宗,還大力弘揚,存天理滅人性的程朱理學,更甚者,南宋未理學己經滲透到兒童教育裡,影響延至明清。

程朱理學只是種儒學別一派的哲學思想,也沒啥,一門學文而己,可把程朱理學上升到神學的地位,對各方面的抑制出現了!

到了明清兩朝程朱理學,四書五經成了紅寶書,升仕找工作娶好媳婦等都必須得背讀,在一片讀書聲中,誰還願意去尚武。


先看下什麼叫理朱理學

在婦女貞操方面,程頤認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有人問程頤先生曰:「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頤則提出「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飢寒作為藉口,要知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程氏遺書》卷二十二),作為衡量賢媛淑女的標準。他們的好後學朱熹(1130—1200)在〈與陳師中書〉也同意這樣的說法:「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張婦女“從一而終”、壓抑“人慾”。


就這樣四書五經八股文章,硬生生把人陷在條條框框裡,磨滅了尚武血性,整整禍害了幾百年。

雖然,明初期也雄起了一下,然後又迴歸重文輕武,程朱理學裡去了。

清是少數民族,帶有天生的野蠻尚武血性,繼承漢的文化與制度也算漢的延續,也被程朱理學帶偏了。

總的來說,尚武精神是一民族血性雄性的體現,失去或缺少總讓人覺得娘氣而更具有奴性。

而尚武精神體現在社會範圍內,也是一種社會風尚,雖然現在己無盛行程朱理學了,但社會上卻娘炮走火,明星風尚難道不比理朱理學更甚麼?直接從外表消滅國人那雄性尚武的荷爾蒙。

以史為鑑吧!


蓉兒是妹紙


沒有沒落呀

現在知名拳種幾乎全傳承自北宋之後

首當其中的就是太祖長拳,被稱為百拳之祖。北宋以武立國,太祖趙匡胤一手長拳加上盤龍棍,打遍天下無敵手。到南宋皇帝趙構,以文薰陶一百多年,仍然可開三石硬功,不去做皇帝,當個武將也是響噹噹的

除了太祖長拳,還有明朝張三丰傳下來的太極拳,闖下了文有太極安天下赫赫威名。文太極武八極,同期的八極拳也牛,比之太極,武有八極定乾坤毫不遜色,更有自古八極不上擂之說。再比如清朝時候的八卦拳,太極柔八極野,而這個八卦則是身動手不動手隨身轉,最是陰險……

拳種很多,還有清朝洪熙官傳承下的洪拳、嚴詠春創造的詠春拳等等。早些年,洪家鐵線拳直接硬剛天殘地缺,要不是那二人聯手出陰招,單對單,早就被鐵線拳剛死……

自古南拳北腿,除了拳法,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的七十二路譚腿,北腿之傑造就武松鴛鴦步踢飛蔣門神的戳腳翻子,都傳承自北宋之後

中華尚武之風,北宋之後真心沒日漸沒落,反而是發揚光大

當然,題主說法也不算錯,相比較春秋戰國時候拔刀殺人的遊俠豪傑,北宋之後街頭武鬥的少了,兵器管制極嚴,連孔子號召的君子佩劍,也改成了摺扇。就算走街賣藝吃功夫飯的,手中兵器也是銀樣蠟槍頭……元朝時候,更是幾家共用一把菜刀

拳腳功夫發揚光大,很大程度上是兵器管制,從這一點來看,尚武之風確實沒落了

不過文明社會,講究的是術有專攻,種田耕地的就種田耕地交租子,有什麼恩怨仇結自有官府解決,這種情況下還需要拳腳功夫幹嘛呢,想尋釁滋事麼?對吧。想尚武,去軍中呀,那裡頭不怕你武功不高,只怕你功夫太差

我輩練武人,強身健體為第一要務


靈石蘊珠寶


以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自春秋戰國始,就是一個崇尚武力之民族,故而成就了漢唐之偉業。然而,自宋代以後,整個中國文明似乎越來越缺乏尚武的基因,中原政權在與外族的戰爭中,給人感覺力不從心,甚至兩度亡於異族之手(宋亡於蒙古,明亡於滿清)。到了晚清,又遭列強欺凌,那麼,中國尚武之風,真的走向沒落嗎?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人尚武精神雜議》,分析中國尚武精神之傳統,這裡做個大略的解答。

第一,宋以後中國國勢之衰微,真正原因在於專制制度之高度發達。

宋代吸取唐五代藩鎮之亂的教訓,而採取強幹弱之手段,亦即採取強有力的君主專制手段,這種政治制度極容易導致君主的昏庸無能。

譬如宋明兩代,皇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昏君層出不窮。強幹弱枝手段,作為維繫統治國人之手段,大抵有些用處,然後對於其所無法染指之異族,則屢屢敗北。故而借蘇洵之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宋明之敗,非敗於異族,實敗於自身;非國民之勇武精神不足,實政府昏庸腐朽。我舉一例,比如蒙元滅宋之後,宋地遺民在極其艱難之條件下,猶不斷地發動反元起義,其起義次數之多,歷時之長,與元代相始終。我統計了《中國歷史大事編年》裡的數據,在1280—1347年這共計68年相對政局穩定的時間段裡,爆發的反元起義不下兩百次。 也就是說,平均每年有過3次的反元起義。從這裡可以看出,華夏文明圈的人民不是容易屈服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難道不是一種尚武精神嗎?

第二,中華民族是最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也許有許多人有這樣一種見解,中國是一個順從的民族,老百姓很聽話,很好統治的。這個見解我不能同意,而且歷史也否定這個看法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很有反抗意識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概念是廣義的,即所謂中華民族)。

日本學者溝口雄三寫過一本書,叫《中國的思想》,書中列舉了兩個對比的例子,一是日本戰國末期思想家松永尺五與中國明末思想家黃宗羲,二是日本維新思想家吉田松陰與中國維新思想家譚嗣同。中國思想家的反叛性要遠遠在日本思想家之上,在吉田松陰看來,日本天皇即使象夏桀與殷紂一樣暴虐,日本人民也只能夠跪在其前仰祈他改過,不幸天皇震怒,盡誅億兆百姓,哪怕直到最後一個百姓,也只能繼續祈求。這個對比也正可以說明,為什麼日本天皇一系歷經千餘年之久仍尚存,而中國卻是“城頭變換大王旗”。

試放諸世界,還有哪個國家有過中國歷史上如此頻繁與大規模的起義與叛亂?所以中國人性格的深處,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

第三,中國獨特的現象,是政府與民間存在兩種不同的文化

我們常說,中國有重文輕武的傳統。確切地說,應該說中國政府有重文輕武的傳統。中國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就是政府與民間之間,似乎是兩種不同的文化。

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武俠文化,包括武術、包括武俠小說戲劇,似乎難登政府之堂。這種背離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從漢代開始。在漢代以前,武人的地位是相當尊崇的,而且文人也不文弱,也是非常有豪俠之氣。

漢代開始,在政府高層重文輕武,而且越往後,武人的地位越低,這原因是武人容易危及君王的統治地位。在中國身為武將,如果功勞太大,反倒要小心了,所謂功高震主,武將功勳越重,死得越快,所以就這是很奇特的一個現象。所以重文輕武這個現象,乃是專制政府之下中國特有的現象。

因此,中國文化有很奇怪的現象。在政府層面,重文輕武,對武將特別防患。在民間層面,則湧現大量的武俠文化,比如《水滸傳》、《七俠五義》等廣為流傳的作品。還有像天地會、哥佬會等推崇江湖義氣的秘密會社,使得中國尚武之傳統,在民間得以傳承和發揚。


君山話史


漢唐尚武之風令中原王朝一個番將也能將北方少數民族滅族。這也是漢人強大的基礎,可物極必反,漢唐兩朝因尚武而強大,同時也是因為民間尚武出了個黃巾軍起義與黃巢起義,兩個老黃直接導到了當時地球任何軍事力量也滅不了的兩個中國歷史上偉大帝國滅亡。五代十國動亂直接讓宋朝以後統治者意識到民間力量的強大,所以從北宋以後都是以文化建設和諧社會為主,從此滅了漢人的血性。也導至後來另一個極單,不被自己人推翻,一次次被外來力量滅了。哪怕是一個小國,也敢來中國撈油火,順便欺負一下。這就是五代之後的一直現像。


zhuzi136395377


中國的尚武之風至北宋之後就逐漸沒落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北宋王朝的建立是趙匡胤在軍隊的擁護下篡位於北周而來的,趙匡胤最後死於他兄弟之手,如此篡奪王位,讓後繼者十分懼怕,總是懷疑大將是否會篡奪自己的皇位。因此,註定宋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



2、自宋朝起,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人民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因此奢侈之風興起。人民之中敢於拼命,敢於打仗的人才已經不多了,尤其北方地區被遼金佔領之後,宋朝已經沒有優質的兵員基地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少數民族在這個時期也發展很迅猛,擁有了不錯的軍事實力以及經濟實力。因此,從這一階段開始,我國軍事實力就逐漸衰退了。



3、宋朝之後是元朝,元朝之後是明朝。明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大明朝起家於南方,他的軍隊水戰是強項,騎步配合是強項,騎兵集群作戰還是不如草原民族,因此一直未消滅元朝殘餘。鄭和下西洋又消耗了明朝大量資源,由於好大喜功沒有建立殖民地,沒有給國家帶來好處,所以中國的擴張機會就此丟失,錯失世界發展機遇,有明一朝一切卻好,唯一敗就敗在鄭和下西洋,從此埋葬了中國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中國尚武之路的斷絕就是因為宋朝之後國家文人階層,好大喜功,愛做面子工程,總以為自己是泱泱大國,看不起世界其它國家的文明,以為其它國家都是蠻夷。自古以來,驕必敗,奢侈必敗。

注:如果鄭和下西洋能夠拋開好面子的思想,在沿海各國建立殖民地,吸收中東、歐洲的先進思想和技術,積累財富,也許他能先發現美洲,中國也能先興起資本主義,開展工業革命,引領世界發展。


喜歡交流的達人


中華尚武之風從來沒有末落,宋遼金時期更加沒有,宋只是抑上層武將的權力並沒有抑尚武之風,反而宋是民間尚武最盛的時代,辛棄疾就是個民間俠客,宋元大戰不少民間武裝幫宋抗元這還包括道士和尚尼姑,宋遼金時代是真正的武俠時代,宋沒有抑尚武之風反而十分推行,到元採取的是閒管制,不鬧事不管你,鬧事就送到少林等各個寺廟做和尚,所以元代是歷史上武僧最多的時代,真正抑尚武之風的是明清民國,明朝開始朱洪武時期還不算什麼,到朱永樂時代開始特務制度的完善,明朝民間一直在高壓下不要說尚武,就是說錯話也隨時要殺頭,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的全部讓民間百姓變成什麼都不懂的木頭,明清兩朝把中華尚武之風閹割了,民國更不堪吃都吃不飽,今天活明天說不定就餓死,還尚個屁武啊!閹割尚武之風的不是宋,而是明朝和繼承它的清朝😏


龍天一馬


這個和唐中後期的藩鎮割據有很大關係。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這個是唐滅亡的重要原因。唐滅以後,就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時期,但是,五代十國裡有個難得的明君,就是,後周皇帝柴榮,他本最有希望一統全國,可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他的死卻給了宋太祖難得的機會,宋太祖最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深知藩鎮割據的弊端,所以,不斷削弱武將的權利,大力崇文,使得整個宋代崇武之風愈弱。宋後面的朝代,除了明初時期太祖成祖年間崇尚武力之風有一時盛行外(明朝中後期,也越來越崇文)其他時代都受宋影響,崇武之風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