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宋代是重文轻武,所以尚武之风就没有了。

恰恰相反。以南宋为例,恰恰是民间武功大爆发时期。

为啥?很简单,到处都是战乱,你不会三拳两脚自卫,随时可能会死。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内部还算稳定,但接连遭遇金国和蒙古的长期入侵。

尤其是蒙古人持续不断攻打南宋长达40多年。

为了自保,大量南宋男丁学习武艺,组成乡村自卫民兵,并且形成燎原之势。

南宋抵抗蒙古人的很多重要部队,前身都是民兵。

这些民兵要打仗,当然都要用真功夫,要用来保命的。

所以宋代,民间尚武之风并不差,大家看看水浒传就知道。

对中国尚武之风有着重大打击的,就是元朝。

元朝为了避免处于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汉人反抗,出台很多法律。

第一,汉人一律不允许练武。

第二,汉人不得持有武器。

练武无需多说,至于禁止持有武器是很夸张的。

不但用于打猎和自卫的所有武器都被收缴,连民间各庙宇中供神用的鞭、筒、枪、刀、弓箭、锣鼓、斧、钺等物,也均在被禁用之列(《通制条格》卷27《供神军器》)。

看看,真的做绝了。

更夸张的是,农民生产用的铁禾叉,也被蒙古人禁止。

连打鸟的弹弓也是要收缴的,蒙古人根本不允许汉人打猎。

一旦汉人违法禁令,下场是凄惨的,严重的直接杀头,轻的也要打五十下以上的板子,不死也残废了。

看看,连弹弓都禁止了,还练个屁的武术。


自然,汉人王朝有的也对民间武器进行限制。但主要是禁止百姓持有长枪,弩,盔甲,火器这四类武器,刀剑之类都不禁止。



好在明代尚武。作为马上皇帝的朱元璋,很重视尚武的民风。

明朝很重视武人,实行了武举制度。这个制度选拔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如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其次,也为普通习武者提供了晋升之路。

明代军队的武技训练中,除了练习刀、枪、棍等,还要进行拳术练习。

虽然实战中很少用到拳术,但拳术是使用兵器的基础,又可强身健体。

在这种氛围下,民间练武者很多。明代拳术的各种套路层出不穷,拳种增多,拳派林立。

一般认为,太祖拳、少林拳、内家拳、梅花拳、形意拳、洪拳等拳种都是在明代形成的,只是在清代彻底成为门派而已。。

不过满清入关以后,又开始学蒙古人的老一套,禁止民间练武,也不允许普通老百姓佩戴武器。

清朝法律规定:禁止民间人士佩戴刀剑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间擂台较技,违者依律重处,擂台死伤按杀人论罪。

简而言之,民间老百姓练武就是犯罪。

老百姓练武只能偷偷练,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目的是传授武艺,比如: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等等。

清代又是对中国武术的摧残,加上火枪的出现,中国武术由此一蹶不振。


萨沙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尚武之风,为何日渐没落。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人也怕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民众的生活条件一点点的逐步改善,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与天斗,与地争,甚至虎口夺食。生活安逸了自然也就开始“崇文”。宋朝的生产力肯定要比春秋战国时期强太多了。

这点可以从美国和俄罗斯这对老冤家那里得到体现。

美国军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高科技的非接触战争,尽最大的努力减少战争的伤亡,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人都很怕死。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生活优越富足,有大好的生活可以享受,又有谁愿意去冒生命危险打仗呢!

俄罗斯远不如美国发达富足,而且地处寒冷的北方。要在那一片苦寒之地讨生活,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是不行的。不说别的,单单冬天要在零下几十度出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俄罗斯人之所以被称为战斗民族,其实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关联。

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沙特和也门胡赛武装也是很典型的例子。沙特军队拿着世界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在作战时望风而逃;也门胡赛武装虽然穷苦,武器落后,但是作风却强悍,用一句老话讲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2.大多数人喜欢安定平稳的生活

侠以武犯禁。那种为国为民的大侠,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市井游侠,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这对于大多数想过安稳日子的人来说不是好事。像《古惑仔》中的那种大规模当街斗殴;或是像司机与乘客争执动手,导致一车人悲剧。。。。。。天天闹这些谁受的了。

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打压“尚武之风”

赵匡胤发动 “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片面汲取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政权更替的历史教训,在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层面,一味推行“重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而之后中国的历任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这一政策。武将面对文官是,见面低三级。

北宋时,狄青以卓越的战功而成为宋仁宗时期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但由于他是行伍出身,却受到文臣们的嘲讽和排挤。他的名望与身份,也大大低于当时与他平级的枢密使,北宋名臣 韩琦。韩琦,乃是以进士出身出任武职,看不起军人,说什么: “东华门外以状元及第唱出者乃好儿。”

除了,武将倍受打压外,记载着战略战术的各种兵书也日趋边缘化。中国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兵法大国”,有记载的各种兵书有三四千卷之多。而号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的《四库全书》收录的古代兵书,仅寥寥二十部而已,像著名兵书《武备志》《筹海图编》《翠微先生北征录》 《百战奇法》等,都被摈弃,不予收录。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东斯坦因


近期有档综艺节目,邀约了97版TVB《天龙八部》的香港主演们大聚会,虽说我有点讨厌现在动不动就打怀旧牌,但真在心里最深的地方挠你一下,真控制不住,本人不止一次看过这版,顿觉得回忆满满,眼眶咋还飙泪了呢?一代武学奇才,东方不败大哥,
不是,大姐,不是,同志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为了解决人类间的是非恩怨,才会产生一种技术:武术。你看,现在动不动就伪娘,萝莉装,你们要早学会了葵花宝典,还用PS?此处我觉得有人会有掌声,谢啦!早在原始部落的战争中,就已经有了武术的萌芽,自商朝到春秋时期,车战,是当时主要的战争形式,如果有一个车技很好的老司机,再配一个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在打仗的时候就会很占优势,所以那个年代的贵族子弟,一般要学习六门基础课程,除了四门文化课之外,还有两门体育课:射箭和开车,所以说男人骨子里爱玩车,是有渊源的。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井田制度被破坏,车战被步战所取代,出现了剑术和肉搏技术,
比如赵惠文王,也就是 战国后期赵国的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的次子,酷爱剑术,他养了3000多名剑客,把国家大事放到一边,一连三年,以观看击剑来取乐,这些剑客们一年就有100多人在剑下伤亡,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高富帅们明显不够用了,于是大量屌丝进入军队,军事武艺开始在民间普及,产生了一个以武艺谋生的群体:侠。魏国宰相李悝为使上地郡军民提高射箭技术,下令以射箭决断诉讼案的曲直,规矩很简单:射中的胜诉,射不中的败诉。这道令下了之后,人们都争相练习射击,那是日夜不停息啊!
霸道总裁嬴政兼并六国以后,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收缴了民间武器,和与军事结合紧密的一些武艺,开始脱离军事,发展成娱乐活动:角抵戏,也就是类似相扑的活动。而且秦始皇还在全国实行了菜刀实名制,买菜刀要凭秦简,还强行规定,每个家庭只能共用一把菜刀,用完交给伍长,由伍长保管!到了秦汉以后,武术和军事日益脱离,到宋明时期,热兵器大量取代冷兵器,武术在战场上的作用更加削弱,而健身,表演,娱乐的功能开始弱化,就形成了五花多门的武术套路,民间武术也正式从军事武艺里分离出来了,说到北宋以后尚武之风没落,其实是不准确的,北宋固然有轻武重文的国策,但民间并不是,你今天看到这么热闹的武术门派,其实是明朝开始才正式形成,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内外家的分野,外家派以少林寺为代表,刚劲威猛,内家派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包括了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等。比如,内家拳其实最早是出现在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所写的《王征男墓志铭》里: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于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你看,这段不翻译,应该也能听出个大概,也就是内家拳起于张三丰。而让江湖儿女闻风丧胆的易筋经,也是在明朝出现的,这个成了少林武术家必修的基本功法,武术技击和内功修炼开始结合,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套路武术的形成,并没有削弱武术的实战功能,在明代的抗倭战争里,到处都有少林武僧的影子,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僧兵,有少林,福牛,五台,窝乱,少林僧应募者四十余人,战役多胜。到明朝灭亡,少林僧兵还参加了抗清战争,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以后,少林僧兵被勒令解散,大批僧兵流散各地,
一些流散的少林僧众加入了天地会,天地会就把少林寺作为号召和旗帜,并且控制旗下的各拳种流派,而这些统统纳入了少林武术的范畴,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就是这么来的。除了天地会以外,还有很多以反清为宗旨的秘密团体,比如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都是以练舞为主要手段,那个流行程度接近现在的广场舞,而武术也就以反清组织为依托,在民间广泛传播,等到了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深化,武术成了民族自尊心的重要载体,大量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武馆诞生了,黄飞鸿,霍元甲的故事也就是广泛流传起来。武术是因战而生,天然带着暴力,但有一群人,吸收了武学里优秀的部分,消除暴力,用武术保家卫国,最终孕育了侠的精神!

会忍Pz


让中华失去尚武血性的是宋,宋不仅从体制(重文抑武)上,也从文化思想(程朱理学)上,让中华失去了尚武血性,然后明清也要背上些责任。

宋一开始就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虽从根本上在内部消除了对赵的皇权威胁,却种下亡国,弱小的根。


如“庚戌法”,各地驻军经常轮换,以至于一支军队还未熟悉当地地理,就被调往他处。


歧视军人和武人。宋朝给予军人优厚的物质待遇,但不给地位。

武人出身的人不能担任宰相。从军者难以凭借军功当上中央和地方大员。例如狄青当了兵部尚书,却被骂的忧忧而终。

新人从军,脸上需刺字,名将狄青也不能免俗,军人、武人地位低下,以至于整个社会以从军为耻,许多从军者是犯人,由此产生出歧视军人的用语贼配军!

这些和隋唐时武将的地位天差地别。唐朝还设有专门崇敬武将的“凌烟阁”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可见唐朝武风之盛。

所以宋代很多指挥将领都有文人担任。能从步卒升为将军的很少。比如北宋将领有范仲淹,宗泽等等。都是文人出身。所以宋人大都以进士作为一生的荣耀,以出仕为任,来实现抱负。

明朝建立初年,文武基本持平,所以才有了北征大漠的雄心。

比如蓝玉的北伐,大挫北元。

可土木堡之变后,文勋贵,武将势力基本全灭。

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

导致武将集团遭到压制。文人集团由此膨胀。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重文抑武风气由此浓重。



宋以前,士大夫文人都佩剑,尽管佩剑只是种装饰品,但是它代表一种精神,那就是尚武精神,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

以前的士大夫文人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一言不合就干,“匹夫之怒,血溅五步”

但从宋开始一直到清未,政府对民间武器的管控,比如禁止百姓佩剑。从文人墨客来看,从文人佩剑逐渐改为了带扇子。而汉唐男子佩剑是种时尚,从此断掉!


宋重文抑武也还罢了,换个朝代也就没了。

但南宋宋理宗,还大力弘扬,存天理灭人性的程朱理学,更甚者,南宋未理学己经渗透到儿童教育里,影响延至明清。

程朱理学只是种儒学别一派的哲学思想,也没啥,一门学文而己,可把程朱理学上升到神学的地位,对各方面的抑制出现了!

到了明清两朝程朱理学,四书五经成了红宝书,升仕找工作娶好媳妇等都必须得背读,在一片读书声中,谁还愿意去尚武。


先看下什么叫理朱理学

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


就这样四书五经八股文章,硬生生把人陷在条条框框里,磨灭了尚武血性,整整祸害了几百年。

虽然,明初期也雄起了一下,然后又回归重文轻武,程朱理学里去了。

清是少数民族,带有天生的野蛮尚武血性,继承汉的文化与制度也算汉的延续,也被程朱理学带偏了。

总的来说,尚武精神是一民族血性雄性的体现,失去或缺少总让人觉得娘气而更具有奴性。

而尚武精神体现在社会范围内,也是一种社会风尚,虽然现在己无盛行程朱理学了,但社会上却娘炮走火,明星风尚难道不比理朱理学更甚么?直接从外表消灭国人那雄性尚武的荷尔蒙。

以史为鉴吧!


蓉儿是妹纸


没有没落呀

现在知名拳种几乎全传承自北宋之后

首当其中的就是太祖长拳,被称为百拳之祖。北宋以武立国,太祖赵匡胤一手长拳加上盘龙棍,打遍天下无敌手。到南宋皇帝赵构,以文熏陶一百多年,仍然可开三石硬功,不去做皇帝,当个武将也是响当当的

除了太祖长拳,还有明朝张三丰传下来的太极拳,闯下了文有太极安天下赫赫威名。文太极武八极,同期的八极拳也牛,比之太极,武有八极定乾坤毫不逊色,更有自古八极不上擂之说。再比如清朝时候的八卦拳,太极柔八极野,而这个八卦则是身动手不动手随身转,最是阴险……

拳种很多,还有清朝洪熙官传承下的洪拳、严咏春创造的咏春拳等等。早些年,洪家铁线拳直接硬刚天残地缺,要不是那二人联手出阴招,单对单,早就被铁线拳刚死……

自古南拳北腿,除了拳法,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的七十二路谭腿,北腿之杰造就武松鸳鸯步踢飞蒋门神的戳脚翻子,都传承自北宋之后

中华尚武之风,北宋之后真心没日渐没落,反而是发扬光大

当然,题主说法也不算错,相比较春秋战国时候拔刀杀人的游侠豪杰,北宋之后街头武斗的少了,兵器管制极严,连孔子号召的君子佩剑,也改成了折扇。就算走街卖艺吃功夫饭的,手中兵器也是银样蜡枪头……元朝时候,更是几家共用一把菜刀

拳脚功夫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是兵器管制,从这一点来看,尚武之风确实没落了

不过文明社会,讲究的是术有专攻,种田耕地的就种田耕地交租子,有什么恩怨仇结自有官府解决,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拳脚功夫干嘛呢,想寻衅滋事么?对吧。想尚武,去军中呀,那里头不怕你武功不高,只怕你功夫太差

我辈练武人,强身健体为第一要务


灵石蕴珠宝


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始,就是一个崇尚武力之民族,故而成就了汉唐之伟业。然而,自宋代以后,整个中国文明似乎越来越缺乏尚武的基因,中原政权在与外族的战争中,给人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两度亡于异族之手(宋亡于蒙古,明亡于满清)。到了晚清,又遭列强欺凌,那么,中国尚武之风,真的走向没落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人尚武精神杂议》,分析中国尚武精神之传统,这里做个大略的解答。

第一,宋以后中国国势之衰微,真正原因在于专制制度之高度发达。

宋代吸取唐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而采取强干弱之手段,亦即采取强有力的君主专制手段,这种政治制度极容易导致君主的昏庸无能。

譬如宋明两代,皇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昏君层出不穷。强干弱枝手段,作为维系统治国人之手段,大抵有些用处,然后对于其所无法染指之异族,则屡屡败北。故而借苏洵之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宋明之败,非败于异族,实败于自身;非国民之勇武精神不足,实政府昏庸腐朽。我举一例,比如蒙元灭宋之后,宋地遗民在极其艰难之条件下,犹不断地发动反元起义,其起义次数之多,历时之长,与元代相始终。我统计了《中国历史大事编年》里的数据,在1280—1347年这共计68年相对政局稳定的时间段里,爆发的反元起义不下两百次。 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过3次的反元起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圈的人民不是容易屈服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难道不是一种尚武精神吗?

第二,中华民族是最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也许有许多人有这样一种见解,中国是一个顺从的民族,老百姓很听话,很好统治的。这个见解我不能同意,而且历史也否定这个看法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很有反抗意识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概念是广义的,即所谓中华民族)。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写过一本书,叫《中国的思想》,书中列举了两个对比的例子,一是日本战国末期思想家松永尺五与中国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二是日本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与中国维新思想家谭嗣同。中国思想家的反叛性要远远在日本思想家之上,在吉田松阴看来,日本天皇即使象夏桀与殷纣一样暴虐,日本人民也只能够跪在其前仰祈他改过,不幸天皇震怒,尽诛亿兆百姓,哪怕直到最后一个百姓,也只能继续祈求。这个对比也正可以说明,为什么日本天皇一系历经千余年之久仍尚存,而中国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试放诸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有过中国历史上如此频繁与大规模的起义与叛乱?所以中国人性格的深处,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

第三,中国独特的现象,是政府与民间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

我们常说,中国有重文轻武的传统。确切地说,应该说中国政府有重文轻武的传统。中国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政府与民间之间,似乎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武侠文化,包括武术、包括武侠小说戏剧,似乎难登政府之堂。这种背离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汉代开始。在汉代以前,武人的地位是相当尊崇的,而且文人也不文弱,也是非常有豪侠之气。

汉代开始,在政府高层重文轻武,而且越往后,武人的地位越低,这原因是武人容易危及君王的统治地位。在中国身为武将,如果功劳太大,反倒要小心了,所谓功高震主,武将功勋越重,死得越快,所以就这是很奇特的一个现象。所以重文轻武这个现象,乃是专制政府之下中国特有的现象。

因此,中国文化有很奇怪的现象。在政府层面,重文轻武,对武将特别防患。在民间层面,则涌现大量的武侠文化,比如《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广为流传的作品。还有像天地会、哥佬会等推崇江湖义气的秘密会社,使得中国尚武之传统,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发扬。


君山话史


汉唐尚武之风令中原王朝一个番将也能将北方少数民族灭族。这也是汉人强大的基础,可物极必反,汉唐两朝因尚武而强大,同时也是因为民间尚武出了个黄巾军起义与黄巢起义,两个老黄直接导到了当时地球任何军事力量也灭不了的两个中国历史上伟大帝国灭亡。五代十国动乱直接让宋朝以后统治者意识到民间力量的强大,所以从北宋以后都是以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为主,从此灭了汉人的血性。也导至后来另一个极单,不被自己人推翻,一次次被外来力量灭了。哪怕是一个小国,也敢来中国捞油火,顺便欺负一下。这就是五代之后的一直现像。


zhuzi136395377


中国的尚武之风至北宋之后就逐渐没落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北宋王朝的建立是赵匡胤在军队的拥护下篡位于北周而来的,赵匡胤最后死于他兄弟之手,如此篡夺王位,让后继者十分惧怕,总是怀疑大将是否会篡夺自己的皇位。因此,注定宋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2、自宋朝起,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因此奢侈之风兴起。人民之中敢于拼命,敢于打仗的人才已经不多了,尤其北方地区被辽金占领之后,宋朝已经没有优质的兵员基地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在这个时期也发展很迅猛,拥有了不错的军事实力以及经济实力。因此,从这一阶段开始,我国军事实力就逐渐衰退了。



3、宋朝之后是元朝,元朝之后是明朝。明朝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大明朝起家于南方,他的军队水战是强项,骑步配合是强项,骑兵集群作战还是不如草原民族,因此一直未消灭元朝残余。郑和下西洋又消耗了明朝大量资源,由于好大喜功没有建立殖民地,没有给国家带来好处,所以中国的扩张机会就此丢失,错失世界发展机遇,有明一朝一切却好,唯一败就败在郑和下西洋,从此埋葬了中国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尚武之路的断绝就是因为宋朝之后国家文人阶层,好大喜功,爱做面子工程,总以为自己是泱泱大国,看不起世界其它国家的文明,以为其它国家都是蛮夷。自古以来,骄必败,奢侈必败。

注:如果郑和下西洋能够拋开好面子的思想,在沿海各国建立殖民地,吸收中东、欧洲的先进思想和技术,积累财富,也许他能先发现美洲,中国也能先兴起资本主义,开展工业革命,引领世界发展。


喜欢交流的达人


中华尚武之风从来没有末落,宋辽金时期更加没有,宋只是抑上层武将的权力并没有抑尚武之风,反而宋是民间尚武最盛的时代,辛弃疾就是个民间侠客,宋元大战不少民间武装帮宋抗元这还包括道士和尚尼姑,宋辽金时代是真正的武侠时代,宋没有抑尚武之风反而十分推行,到元采取的是闲管制,不闹事不管你,闹事就送到少林等各个寺庙做和尚,所以元代是历史上武僧最多的时代,真正抑尚武之风的是明清民国,明朝开始朱洪武时期还不算什么,到朱永乐时代开始特务制度的完善,明朝民间一直在高压下不要说尚武,就是说错话也随时要杀头,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的全部让民间百姓变成什么都不懂的木头,明清两朝把中华尚武之风阉割了,民国更不堪吃都吃不饱,今天活明天说不定就饿死,还尚个屁武啊!阉割尚武之风的不是宋,而是明朝和继承它的清朝😏


龙天一马


这个和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有很大关系。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这个是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唐灭以后,就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但是,五代十国里有个难得的明君,就是,后周皇帝柴荣,他本最有希望一统全国,可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他的死却给了宋太祖难得的机会,宋太祖最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深知藩镇割据的弊端,所以,不断削弱武将的权利,大力崇文,使得整个宋代崇武之风愈弱。宋后面的朝代,除了明初时期太祖成祖年间崇尚武力之风有一时盛行外(明朝中后期,也越来越崇文)其他时代都受宋影响,崇武之风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