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盗掘,为何乾陵得以幸免?原来是这么回事

大唐王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盛世时期,其兼容并蓄的外向胸襟,使得周边游牧民族以唐朝皇帝为天可汗。 唐朝自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创建,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一共存在了289年,传了21位帝王。唐朝皇帝陵寝共有20座(恭宗李重茂无帝陵),除了唐昭宗李晔的和陵、唐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他18座位于关中北部的北山山系之中,被称为关中十八唐帝陵。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盗掘,为何乾陵得以幸免?原来是这么回事

唐朝的帝陵葬式与历代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依山为陵,将地宫深藏于山体之中,然后在山体表面外围修建祭宫,显得气势磅礴、颇为壮观。如今,唐朝十八帝陵基本上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盗掘,但有一座保存的十分完好,它就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北部的梁山之上,梁山有三座山峰,一高两矮,呈山字型排列,乾陵就在梁山最高的主峰之上。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盗掘,为何乾陵得以幸免?原来是这么回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之后,其万年寿宫的修建由皇后武则天主持,选址在了梁山之上,因梁山位于都城长安的西北方向,在八卦之中属于乾位,所以取名为乾陵。虽然在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已经被葬入了乾陵,但乾陵的修建工程并没有停止,一直延续到公元705年女皇武则天驾崩之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才算终结,按照时间来算,乾陵的修建整整延续了22年,奢华程度在唐朝帝王之中无人能出其右。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盗掘,为何乾陵得以幸免?原来是这么回事

按照记载,乾陵的墓道口位于梁山主峰的山腰部,墓道呈斜坡形,全是在石体之上凿挖而成,。待女皇武则天的棺椁安放进地宫之后,工匠们便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条堆砌闭塞墓道,每个石条上面都有凹槽,便于嵌入铁制的栓板进行堆砌。待石条堆砌完成后,就将高温烧化的锡铁浆水灌进石条与栓板之间的缝隙之中,所以坚固异常。待封闭墓道之后,再在周围加以掩饰,以便墓道口和山体混为一体,难以勘察寻找。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盗掘,为何乾陵得以幸免?原来是这么回事

乾陵这样的修建为其日后幸免被盗掘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历史中,乾陵先后遭受到三次大规模的盗掘,分别是唐朝末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盗掘、五代十国时期崇州节度使温韬盗掘,近代军阀孙连仲盗掘,但都是费了很大功夫都没有成功找到墓道口。直到1958年,乾陵附近的几位农民炸山取石,才在无意中找到了墓道口。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主张对乾陵进行考古挖掘,但是并没有得到国家同意,因此乾陵地宫时至今日依然保存的十分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