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盜掘,為何乾陵得以倖免?原來是這麼回事

大唐王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盛世時期,其兼容幷蓄的外向胸襟,使得周邊遊牧民族以唐朝皇帝為天可汗。 唐朝自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淵創建,到公元907年朱溫篡唐,一共存在了289年,傳了21位帝王。唐朝皇帝陵寢共有20座(恭宗李重茂無帝陵),除了唐昭宗李曄的和陵、唐哀帝李柷的溫陵分別在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他18座位於關中北部的北山山系之中,被稱為關中十八唐帝陵。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盜掘,為何乾陵得以倖免?原來是這麼回事

唐朝的帝陵葬式與歷代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依山為陵,將地宮深藏於山體之中,然後在山體表面外圍修建祭宮,顯得氣勢磅礴、頗為壯觀。如今,唐朝十八帝陵基本上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盜掘,但有一座保存的十分完好,它就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北部的梁山之上,梁山有三座山峰,一高兩矮,呈山字型排列,乾陵就在梁山最高的主峰之上。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盜掘,為何乾陵得以倖免?原來是這麼回事

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之後,其萬年壽宮的修建由皇后武則天主持,選址在了梁山之上,因梁山位於都城長安的西北方向,在八卦之中屬於乾位,所以取名為乾陵。雖然在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已經被葬入了乾陵,但乾陵的修建工程並沒有停止,一直延續到公元705年女皇武則天駕崩之後,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才算終結,按照時間來算,乾陵的修建整整延續了22年,奢華程度在唐朝帝王之中無人能出其右。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盜掘,為何乾陵得以倖免?原來是這麼回事

按照記載,乾陵的墓道口位於梁山主峰的山腰部,墓道呈斜坡形,全是在石體之上鑿挖而成,。待女皇武則天的棺槨安放進地宮之後,工匠們便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條堆砌閉塞墓道,每個石條上面都有凹槽,便於嵌入鐵製的栓板進行堆砌。待石條堆砌完成後,就將高溫燒化的錫鐵漿水灌進石條與栓板之間的縫隙之中,所以堅固異常。待封閉墓道之後,再在周圍加以掩飾,以便墓道口和山體混為一體,難以勘察尋找。

唐朝十八帝陵均被盜掘,為何乾陵得以倖免?原來是這麼回事

乾陵這樣的修建為其日後倖免被盜掘提供了先決條件。在歷史中,乾陵先後遭受到三次大規模的盜掘,分別是唐朝末年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盜掘、五代十國時期崇州節度使溫韜盜掘,近代軍閥孫連仲盜掘,但都是費了很大功夫都沒有成功找到墓道口。直到1958年,乾陵附近的幾位農民炸山取石,才在無意中找到了墓道口。當時,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主張對乾陵進行考古挖掘,但是並沒有得到國家同意,因此乾陵地宮時至今日依然保存的十分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