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长苏每做一件事靖王就高升一级,为何誉王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

泥丫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从靖王和梅长苏这边来说,梅长苏谋划深远,而靖王处事又十分低调。在《琅琊榜》中,梅长苏一开始的站位,在别人眼里,他是誉王那边的人,可以这么说,他帮助誉王折断了太子在户部、礼部的爪牙,又借二十多年前南楚质子和长公主相恋之事,挑明了谢卓两家之间的恩怨,成功扳倒了宁国侯谢玉。

这几件大事都是誉王想做而做不到的,而且受益最大的,是他誉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誉王也损失了庆国公、刑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但是这更像是他自己手下的人做事不小心而被太子的人抓住了把柄,和梅长苏毫无关系。比如何文欣妓馆杀人案,安排如此巧妙,又有谁会怀疑这一切是梅长苏在幕后操纵呢?而之后的换囚案,本来就有很大的风险,被谢玉发现,不是也在情理之中么?

再者,虽然靖王在与梅长苏深谈之后已经下决心参加皇位之争,但是他一直遵循梅长苏给他的指示:低调。每做一件事情都不张扬,以前是什么样,以后还是怎么样,如此一来,誉王对他的提防就减弱了很多。

从誉王这一边来说,他一开始的对手,确实只有太子。当时皇帝诸子中,确实只有他誉王、太子以及靖王有资格争夺皇位,宁王身带残疾,是无法继承皇位的,而靖王在当时,又确实是可以忽略的角色。靖王性格耿直,行事冲动,不顾后果,就因为十年前的赤焰案,他一直不和自己的父皇和解,导致十多年来一直被放逐,只能和军旅中的粗人为伍,他三十多岁了,还只是一个郡王,而誉王自己,则早已是七珠亲王,其名位只在太子之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誉王将全部视线放在太子的身上,这也不算是错。当然,更重要的是虽然誉王的实力在失去两位尚书之后大跌,但太子损失的更重,失去宁国侯谢玉之后,他自己因为在太皇太后丧期期间饮酒歌舞而几乎被废,故而算起来他还是赢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靖王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奖励,他的名位也还一直是郡王,故而誉王也没有太大的疑心。

再者,剧中所有的故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突然之间,誉王发现了靖王与梅长苏的所有企图,你让这部电视剧怎么进行下去嘛,这也算是一个原因吧。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其实,誉王不能说没有一点察觉,只不过,他对自己过于自负,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忽视了对身边人的信任。

对于梅长苏到金陵并不是真正想要帮助谁,而是有其他目的这一点,秦般弱早就有了怀疑,也没放弃追查,只不过誉王对她的信任在一次次的失算中,被瓦解掉了,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梅长苏的谋划导致的。

誉王的后知后觉,也并不是梅长苏一个人的问题,更不是誉王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事情的叠加导致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誉王的目标重心。

从开篇开始,誉王的目的就明确,那就是东宫的位置,这说明,他只是想要做储君,而不是要谋反,所以当他知道梅长苏的时候,也只是一心一意要把这个才子揽入自己麾下,而不是利用江左盟的势力去强取豪夺,夺得皇位什么的。

正因为他的目的明确,他对梅长苏的势在必得,所以当他知道梅长苏住在谢玉府上的时候,他就觉得,梅长苏做事自有谋划,也有提前准备,那时候,他很自信谢弼的迎合,在某方面也代表了整个谢府,包括谢玉,所以梅长苏行事作风虽然不可测,但却直接住在了谢府,按照他心中所想,梅长苏肯定是因为谢弼在自己麾下而选择住在谢府的,加上后面谢玉倒台这件事,出自于梅长苏的谋划,让誉王更加坚信,梅长苏一开始就选择住在谢府,其实就是对自己的选择,不是迫于两放压力,而是梅长苏早早就选择好了自己的行为。

这是他太过于自信,甚至是自负的表现。

第二,誉王对身边人的信任不足

誉王相信秦般弱,在梅长苏之前,秦般弱的情报一直很准很强大,誉王对秦般弱不仅是有信任,还有怜惜,可在梅长苏出现之后,秦般弱的红袖招就不管用了。誉王没有去细想,按理说,自己有红袖招,还有江左盟,那应该是无往不利的,为什么还会跟太子一样,太子错一步,自己也错一步呢?

甚至有时候,他对秦般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以至于遇到事情,他更愿意去跟梅长苏商量,加之一开始霓凰郡主那件事,梅长苏教他的方法,让他一举四得,可谓把他收的服服帖帖的。只要苏先生说的,那都是对的。明明誉王再梅长苏之前,一直都是很有主见,很有魄力的一个人,可在梅长苏之后,他慢慢的变得依赖梅长苏了。慢慢的被梅长苏灌输的一些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的心,以至于最后,他落得什么都没有的下场。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坚信秦般弱,那么誉王背后拥有的,可是相当于整个滑族的情报网、红袖招,还有整个悬镜司啊,首尊夏江都是为誉王的小姨,也就是璇玑公主服务的。

可就因为梅长苏给他灌输的种种,他几乎是全部错失了。

怪只怪,他自己的性格也是太过于急功近利,眼界不宽,看不见远方的大利益,只忙着捕捉眼前的东西。

第三,靖王的多年蛰伏,多年不讨好,几乎被梁帝放逐在外,让所有人都低估了靖王的能力和能量,甚至在霓凰郡主开始长住京城,靖王也逐渐进入到朝廷中事,介入到朝廷的纷争中,都没能引起誉王的警觉性,他忘了,靖王也是皇子,靖王也有继承的资格,也忘了,军功赫赫的,是靖王,这些,百姓百官可都看在眼里了。更何况,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霓凰郡主跟靖王一起长大,虽然因为林殊的事,两个人联系少了,可他们感情在,当霓凰郡主出事的时候,靖王的帮助,才是霓凰郡主真正感激的, 霓凰郡主是绝对站在靖王这边的,当靖王进入到朝廷的政治中心的,他还傻傻的以为,靖王会成为自己以后坐上东宫位子的助力,却不曾想过,也许对方也有心思要上位。

他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靖王,低估了一个琅琊榜首的才子身上那种非凡的志气,并不是他的施恩招揽可以做到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他的父亲身边几十年,却始终不懂得去摸清自己的父亲的个性,不知道自己父亲真正在意的是什么,还不如一个臣子了解自己的父皇,这也是他的悲哀,更是他夺嫡过程中最大的BUG吧


兮言小姐


誉王对梅长苏的后知后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权衡心里。从全局开看,太子誉王斗得如火如荼,谁也没有心思冷静下来盘算周围的变化,彼此只看到对方的削弱。在剧中穆小王爷曾经盘点过朝局,都说此消彼长,但并未看到太子和誉王谁长;郡主回应,太子与欲望哪有心思盘点这些得失。两人互为对手,彼此时刻紧盯着对方,在彼此权衡争斗中,都忽略了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势力正在悄然崛起。


二、自负、麻痹心理。自萧景禹被赐死后,太子上位,誉王短短几年时间内借助皇帝权衡朝局的大趋势成为势力强劲的七珠亲王,朝堂之上群臣马首是瞻,与东宫太子分庭抗礼,后宫有皇后大力支持,虽无太子之名却具备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政治资本,这也助长了他的自负,根本没有将其他皇子放在眼里。

三、皇家格局。剧中最有竞争力的皇子萧景禹被赐死,誉王作为七珠亲王有足够的实力与太子抗衡,其余几个皇子要么身有残疾,要么碌碌无为或是年纪尚小;其中最有竞争力的靖王,又因为赤焰逆案常年征战在外,不受皇帝青睐,朝堂无半点根基,后宫母亲只是嫔妃且无显贵外戚,综合来看基本就没有什么竞争力。



梅长苏正是捏中了这三点,选择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靖王。此外,梅长苏也依据现实情况制定了一套先期蛰伏、暗中收拢势力、逐步削弱两虎的斗争策略。进一步蒙蔽了朝堂以及太子誉王的眼睛,等到他们发现的时候,谁也再无力扼杀靖王的崛起。


鹰鸽分析


誉王的毫无察觉源于梅长苏的巧言善变和他对自己的绝对信任,也怪他从没有将靖王萧景琰放在心上。

其实从剧情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萧景琰在太子倒台之前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梁帝的恩宠。不只是誉王,还有皇宫中、朝堂上的所有官员大臣都不会想到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靖王也会有夺嫡之念,就连靖王在梅长苏提出辅佐自己的想法之后也大吃一惊。梅长苏每做一件事,表面看起来是在帮誉王清除太子的人脉,实际上在为靖王的夺嫡之路做下铺垫,只不过十几年来靖王都不曾被人注意,这个时候也不会有人想到他了,即使注意到了也不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直到谢玉倒台,巡防营的统领位置无人接管,在誉王和太子为这个位置争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梁帝意外的把这个官位交给了靖王。这个时候,誉王才反应过来,结合以前的种种事件终于起了疑心,去找梅长苏质问。结果自然毫无意外,誉王被梅长苏哄的一愣一愣,挠着头皮起驾回府。

誉王过于自负,他曾想完全掌握这位麒麟才子,只不过能力有限,反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梅长苏进京之前,他的名声就已经唬住了誉王和太子,加上使用一些小手段,誉王更对他充满了绝对的信任,所以靖王才能在这风起云涌的京城之内安稳的发展。



我是阿王,一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喜欢影视的点个关注,相互交流!


闻香识电影


任何事情都可以多面解读。这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聪明人总能四两拨千斤。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