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有了運8和運9兩款戰術運輸機,為何還急著研製運30?

肋罔uvlZ8993


目前空軍戰術運輸機的主力由運-8、運-9構成,運-8是蘇聯安-12的仿製版,運-9則是運-8的深度改進版。和殲-7系列一樣,正是由於原型機的性能制約,再魔改提升的空間也是有限,所以才有了題目說到的運-30運輸機。

運-8是一款60噸級中型戰術運輸機,有效載重20噸,航程3400公里。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升級版運-9採用機翼整體油箱,換裝新型發動機(用渦槳-6C代替渦槳-6,發動機馬力從4000提高到5100),航程由運-8的3000多公里提高到5000多公里,有效載重25噸。滯空時間增加到8個小時以上,性能達到C-130的標準。

比較有意思的改型,上世紀購買的黑鷹直升機,美國人是拿C-130運輸的,當時錢少,沒有直接買。就用運-8改了一架可以運送黑鷹的運輸機,純屬臨時改裝,效費比不高。

所以大家現在放眼看去,可以看到運-9高新機滿天飛,包括預警機(空警-200、ZDK-03)、反潛機、運輸機,甚至未來的中型加油機。

性能大幅提升的運-9配合運-8,看似可以滿足大範圍需求,但是不論怎麼改,設計於上世紀50年代的原型安-12運輸機(由安-10客機發展而夠)。在機體框架、設計性能以及多途性方面都有不可彌補的缺陷。

隨著我軍大量新型裝備入役,為提高部隊戰略機動性,需要一款能夠運輸多種武器和軍械的飛機。受限於原型無法進行大幅改動的運-8/9無力保障,而使用運-20或伊爾-76則效費比不高。因此,需要一種比運-20或伊爾-76更簡單、更便宜,能夠運送現役不同型號裝備,並能夠使用小型機場的新型戰術運輸機。

2014年,第十屆珠海航展現場展出了標有“運-30”和“新中運”字樣的4發渦槳中型運輸機模型,這就是運-30的研製起源。

運-30最大航速600-700公里/小時,滿載航程6000-7000公里,採用更加寬大的貨艙設計,運載能力將達到30噸,超過美製C-130J運輸機水平。計劃於2020年首飛,將全面取代運-8成為未來空軍主力運輸機型。

正是新貨艙的設計才能容納快速反應部隊所裝備的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導彈發射車、野戰雷達等電子設備,這些裝備雖然噸位不大,但卻擁有更大尺寸,對貨艙尺寸要求更高。這也正是運-9運輸機已入役的情況下,運-30仍有合理存在需求的理由。

當然,除了自用還可以在未來世界軍用運輸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數據不是太準,僅供參考。


河東三叔


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陝飛低調的首次公開展示了一架機身塗刷有“新中運”三個字的新型中型運輸機,外形結構特別像歐洲的A400M運輸機,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運-30運輸機的首次亮相。運-30運輸機採用傳統的上單翼、高平尾、四發渦槳佈局。運-30的出現自然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那麼,中國已經有了運8和運9兩款戰術運輸機,為什麼還需要研製全新的運-30中型運輸機?

在2016年運-20大型運輸機開始服役後,中國軍隊運輸體系終於開始完善,日益壯大。現階段運-20大型運輸機和運-8/運-9中型運輸機組成了高低搭配,基本能夠滿足軍隊的運輸任務要求了。“高”的運-20,其性能自然毋庸置疑的,但是“低”的運-8/運-9中型運輸機,卻並不能讓人滿意。

運-8/運-9還不足以很好的承擔其中型運輸機這個重任,運-8是仿製於蘇聯安-12運輸機,運-9儘管是運-8的深度改進型,本質上還是屬於安-12的底子。受安-12基礎平臺設計的限制以及國產發動機推力制約,運-8/運-9都存在著機艙尺寸較小、載重量不足,起降要求過高、低速性能不良的問題。

原本通過更換新發動機,延長機體可以提升運輸機的載重和機艙空間。但問題是機艙截面尺寸卻是無法輕易變動的。現階段最新的運-9仍然無法運輸中國軍隊很多新型武器裝備,考慮到未來中國軍隊將會面臨更多的快速兵力投送任務,運-20大型運輸機顯然需要更好的一個小搭檔。所以中國才需要跳出安-12運輸機的影響,去研發全新的運-30運輸機。

圖片:這是英國皇家空軍裝備的A400M運輸機。該機用於替代法國航宇和德國航宇公司聯合研製的C-160運輸機,以及美製C-130運輸機。

從目前公佈的數據來看,和美國的C-130J相比,運-30在貨艙尺寸、載重能力上優勢明顯。它的使用裝備成本也要明顯低於更大的歐洲A-400M運輸機,能夠和運-20形成非常適合的組合。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運-20和運-30屬於體積大小完全不同的運輸機,但是兩者在基本設計思路,機載設備上都是非常類似的,運-30可以直接借鑑運-20很多研發試飛經驗,從而儘快裝備部隊。


科羅廖夫



去年夏天在“西飛”廠區前出現的一架中型運輸機的機身,從機頭罩和機翼翼盒形狀、機身體積(比運20小,比運8/9大)諸多方面來看它確實是一架新型運輸機,有可能就是運-30。

大國空軍都是根據任務需要發展機型的,運輸機也是這樣,比如:美軍會根據航程的遠近、載重量的大小去選擇執行任務的機型,超遠程和超大超重裝備選擇C5“銀河”超大運輸機、遠程使用C17“環球霸王”、中程使用C130“大力神”、近程使用C27“斯巴達人”(意大利研製的)…機型根據需要是有層次的,而不是僅一個型號的運輸機飛來飛去。


運9的機體與上面那張圖片裡的新飛機機頭相比確實不一樣,上面那個機頭呈“矩形狀”,機身也顯得略高略寬一些。

這個事情具體到了我國也是這樣,目前我軍新型運20戰略運輸機已經在小批量服役,中型戰術運輸機由運8/9擔當,而且運9是在運8基礎上大量改進而來,定型和服役時間也不長性能穩定,設備先進…我軍目前大量的特種機:空警500、新型反潛機、心理戰飛機、電子偵察機…都用它為基本平臺。

既然是運8/9比較先進(主要是運9)我軍為何還要研製新一代的運30?


電影《戰爭之王》

劇照,安-12運輸機迫降在非洲的簡易公路上,安-12這個機型太老了!是蘇聯1958年投入批量生產的中型運輸機,受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武器裝備的體積大小影響,它已經難以空運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了。

運8/9的原型機就是安-12,雖然運9在性能上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根底設計太老,怎樣改進也難以空運現代陸軍相當多的裝備,現代陸軍的裝備與1950年代末的裝備大有不同,不論是體積和重量都要超過,為了適應現代化武器裝備空運的需求,就必須要加寬加高運輸機的機體貨艙段,但運8/9不可能再加寬加高機體了,否則會改變氣動佈局,與其這樣不如設計新飛機。


運30運輸機採用“T字”垂直尾翼,這樣的設計可以避開主機翼尾氣流乾擾,使飛機的操縱性能提高,而且這樣的設計可以減小尾翼的面積,減輕機身的總重量,還有就是這種設計會使運輸機的尾門加寬加大,更有利於貨物的快速裝卸…目前,包括我軍運20在內新一代運輸機都採用這樣的設計,而運8/9由於設計年代太久遠,採用了正常的機身水平尾翼設計,這種設計確實不適合中型以上的運輸機,限制了機尾們尺寸,而且在滿載飛行時飛機前後水平翼之間形成的氣流相互干擾,這對飛行的操控是不利的!
也正是由於啟動佈局不優秀,我們看到的運9機尾處結構比較複雜,不如運20那麼簡潔。

運8/9目前暫時可以滿足我軍的需要,但是離我軍中遠程運輸35噸載重量4000公里的半徑航程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而且隨著我軍現代化裝備水平的提高,武器裝備的尺寸必然要增大,運8/9的機艙容量也顯得不夠…基於運8/9的能力限制,所以我軍必須要發展比運8/9更大更先進的運輸機。


皇家橡樹1972


這裡首先要說,運-9是運-8的改進升級,並非兩款飛機,運-8用之多年,裝備數量十分有限,即能說明問題,與C-130“大力神”同時代的飛機,雖一再改進,但難比C-130J-30,這款“超級大力神”運力竟達到了34噸。在速度、航程、貨艙有效容積等主要技術指標長期落後於人的情況下,我們急需發展一款通用性能高,運力強的新中運,它,就是在珠海看到的運-30。

比一比A400M。A400M在載重38噸的最大航程3800公里,運-30的設計,滿載35噸可以實現7000公里的最大航程,而A400M是一架最大起重141噸的飛機,僅就這一主要技術來講,即反映了運-30設計的努力。同級別的飛機,日本C-2,載重37噸的航程為5600公里,也許想法不一樣,其它設計指標自是不同,又比如難產的烏克蘭安-70,其載重35噸可以飛行3600公里。最大起重80噸的運-30,載重係數0.375,遠超C-130J-30,且在貨艙容積等多項技術指標方面有過之。同一級別的巴西KC-390,主要設計參數不如運-30,2015年實現首飛,有多國加入了合作,葡萄牙、阿根廷、智利、捷克等,波音公司也參與進去,現在使用的是IAE公司的V2500-E5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約14噸。

我們不要安-70。關於中烏合作安-70,這些年消息不斷,好像我們在撿漏,真撿了漏也就省事了,不過能過打造運-30就知道,中國根本就沒這一想法。安-70,俄烏合作了一陣子,不歡而散,再後來是歐洲,有意把它弄成了,可是,A400M已經量產了,安-70也不見動靜。不只是科研攻關,國力已相當費勁,現在它的命運很可能最終不了了之,想來也是沒辦法的事,航空產業殘缺不全,欲打造一款先進的運輸機,實在太難。

運-30前景如何?計劃2020年首飛,時間已相當緊張。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它的技術前景的確是不錯的,可以肯定,它是一款登峰登極的新型中型運輸機,非常符合軍隊建設需要,就是投入國際市場,競爭力是鋼鋼的。新中運自是新氣象,中國航空工業要發展,想來也只能在這些領域努力,不是說把別人造好的再來一遍,發展什麼,不發展什麼,西飛是有考慮的,至少能符合軍方胃口。多少年來的落後一掃而空,我們已看到明朗的技術前景。運輸機發展我們此前慢,中國加油!


魂舞大漠


運8是仿製蘇聯安-12的由中國航空工業陝西飛機制造公司研製的四發渦輪螺槳中程運輸機,研製年代是上世紀1970到1975年,算算也是至少40年前的產品了,這40年飛機結構設計,電傳操縱系統,導航電子,發動機系統都發生了革命性進步,這些新技術,不但使飛機更安全,而且使飛機整個系統更趨完美,研製一型著眼未來50年的新型中型運輸機勢在必行。

原型的運八確實技術非常老舊,機上設備非常簡陋,運八的發動機是四臺渦槳-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單臺最大功率3120千瓦(4250當量馬力)。這型發動機是1969年開始研製,1973年4月首次上天試飛。1976年定型並裝備部隊。1982年渦槳-6又開始改進設計,提高功率至3350千瓦,並降低油耗。而後運八海上警戒機,直升機運輸型號紛紛亮相,

運九是從2002年開始在運八基礎上研製的,最大起飛重量提高到77噸,最大載荷從20噸提高到25噸,最大航程提高到7800公里,運-9採用了國產渦-6C(WJ-6C)發動機,功率從渦槳-6(WJ-6)發動機的4000馬力進一步提高到5100多馬力,同時換裝新型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提高發動機效率,降低了油耗和噪音 。在運九基礎上,生產出了空警-500,高新系列機型。

但總體基礎仍然是安-12的水平,再進一步改進已經沒有潛力,而為了適應我軍新裝備的運輸,採用全新技術研製新型戰術運輸機勢在必行,運-30就是這樣投入研發的。

運-30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減輕了機體重量,發動機據傳有兩種方案,一種是裝四臺WJ-16新型發動機,還有一種是裝2臺渦扇-20發動機。空客A400M的最大起飛重量是141噸,而最大載重是37噸,運-30最大起飛重量80噸,但最大載荷達到40噸,如此突出的載重係數,讓世界航空界為之震驚。

新飛機最重要的是機艙重新設計,能運載更寬大的裝備,徹底擺脫老安-12的機艙尺寸,運輸輕型坦克,戰車,武裝直升機等將更加寬裕,戰術運輸機非常適合空投,戰略運輸機運-20執行空投,人員裝備散佈面大,部隊降落後集結時間長,而運-30戰術運輸機,裝載量適中,空投散佈面小,部隊人員裝備降落後很快就能集結投入戰鬥。

所以,一方面我國是用全新的技術研發新中型運輸機,另一方面也是和運-20形成搭配,戰略戰役投送將得到質的提高。


聯合防務


圖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運-30運輸機

首先必須指出,運-8和運-9戰術運輸機雖然是目前我國空軍主力的中型戰術運輸機,但實際上運-9(以前稱運-8三類平臺)是基於運-8的大規模改進型號,也就是說,運-8和運-9目前共存的狀態是一個過渡狀態,現役運-8逐步退役後,運-9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擔任中國空軍的主力戰術運輸機。但根據中國軍事工業的研究傳統,一貫是列裝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當以前作為研製型號的運-9實現列裝後,作為預研的下一代戰術運輸機就很有必要轉入正式研究階段了。而運-30恰恰就是這個替代運-9的下一代戰術運輸機。

與受限於運-8的總體設計,性能提升有天花板限制的運-9相比,運-30屬於全新的設計,它不必像運-9一樣,它的機艙截面可以設計得更大,飛機機體設計得更胖,這樣一來飛機就擁有更寬的貨艙,可以運送尺寸更大的武器裝備,因此從外形看,運-30更像是人稱二胖的運-20,預計它的貨艙寬度也不遜於運-20。我軍的各型新型陸軍主戰裝備可以考慮用它運輸。

同時,在發動機方面,運-9使用的仍是基於老式渦槳-6的改進型號,增推潛力幾乎已經挖掘殆盡,性能提高很有限;而運-30則可以使用未來更大功率(比如4000千瓦級)的四臺新型渦槳發動機,這將使得運-30的最大載重量提高到30噸級,超過美國最新的戰術運輸機C-130J“大力神”水平。採用新發動機,在載荷、航程等方面,都會十分有利。

此外,運-30還可以採用一些新的運輸機設計技術,採用一些新的高性能複合材料,進一步提高飛機的性能、壽命、載荷係數、可維護性等方方面面的能力。

從運輸機的研製週期來看,一般在10年左右,運-30的研發工作可謂正當其時,201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的時候,它仍處於概念設計階段,那麼到2025年左右,它的設計研發工作就很可能準備完畢,2030年左右,現役的運-8運輸機已經開始大批退役,屆時運-30適時開始服役,與運-9兩代同堂,開啟戰術運輸機的下一個裝備更新和過渡期。


兵工科技


運8和運9嚴格上來說其實是同一種飛機,運9是運8的升級版,兩者之間的關係類似於C-130H和C-130J。

運30這款飛機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一個模型後基本沒了消息,在國產大飛機運20已經服役的今天,運30這麼靜悄悄的很是反常。有道是: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希望運30一切順利。

2014珠海航展上以新中運名字出現的運30,乍一看像極了A400M。

我國發展運30這樣的新一代戰術運輸機的原因,要從運8/9系列飛機的缺陷說起。運8是我國在前蘇聯安-12運輸機的基礎上仿製而來,而安-12運輸機是在安-10客機的基礎上修改了後機身和機尾發展而來,湊合的成分相當明顯。實際上前蘇聯從來也沒有吧安-12當做主力運輸機使用,在伊爾-76服役後,安-12就離開了舞臺中央。

運8/9系列運輸機的祖宗-前蘇聯安-10客機。運8/9系列主要缺陷都可以從這型飛機找到根源。這型飛機總共生產了104架,在前蘇聯的客機型號當中,算是產量比較高了。

運8/9系列飛機的缺陷有如下幾個:

1、繼承了安-10客機的主要翼型,使得其低空低速性能較差,難以承擔戰術運輸機野外機場起降的任務。

這是安-12與C130機身投影對比圖,右上角是安-12.安-12繼承了安-10客機的機翼形狀。這種機翼為了滿足客機的高航速和低阻力,前緣後掠,機翼面積較小,才121平米。這種機翼作為客機使用是合適的,但是犧牲了低空低速性能,而這正是戰術運輸機的核心要求。反觀C130這種最成功的戰術運輸機,採用了低空低速性能較好的平直翼,而且機翼面積162平米,比安-12高出40%,使得升力性能更好。而這兩個飛機的空戰時差不多的,甚至安-12還要重一些。

正式低空低速性能的差距,安-12的戰術起降能力較C130差遠了。

C130未鋪裝跑道的起降能力遠遠高於運8/9系列。

2、運8/9貨艙寬度較小,難以運送我軍以“大八輪”輪式裝甲車為主幹裝備的快速反應部隊,限制了我軍此類部隊的部署能力。這個缺陷也是安-10客機孃胎裡帶的。由於客機需要較小的飛行阻力以提高經濟性和航程,因此客機的機身截面積一般都越小越好,而軍用運輸為了運輸裝備和器材,一般都是圓滾滾的大胖子。也正是這個原因,運8/9系列雖然不是出色的運輸機,但是作為高新機和預警機的載機還算合適。所以,以運8/9為載機,我國發展了一系列的高新機和預警機。

以運9為載機的空警500,在我國沒有合適的噴氣式商業大飛機作為載機的背景下,拿運9這樣巡航性能比較出色螺旋槳飛機頂一下也過得去。

但是執行C130以下這樣的任務就難了:

C130運輸斯特萊克裝甲車,說起來這貨比我軍的“大八輪”還要重2噸呢。

3、可靠性不高,曾發生過2起嚴重的空難。運8/9系列雖然經過我國的深度改進,但是整體還是還是蘇聯安10/12的底子,而蘇聯飛機的低可靠性臭名昭著。2006年以運8為載機的空警200在試飛的時候發生機翼結冰而墜毀,造成我國40名頂尖科學人才遇難,這恐怕是我軍最嚴重的一次空難。2018年,在貴州又一架以運8/9為載機的高新機墜毀。而委內瑞拉、緬甸等國外用戶的運8都發生過嚴重墜機行為。

運9/9系列的缺陷就是發展運30的原因。根據網絡上曝出的運30的資料,運30將在如下幾個方面較運8/9系列有所提高:

1、提高低空低速性能和戰術起降能力,使得整體性能達到C130J的水平;

2、加大貨艙尺寸,提高大型貨物運輸能力;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公開的運-30氣動模型,注意其與運20相似外置翼盒,這種翼盒雖然提高了飛行阻力,但是保證了機體內的貨艙尺寸。

3、提高可靠性、安全性。在我國通過運20、C919等大客機項目的歷練後,運30的性能值得我們期待。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運-8運輸機,是我國研究製作的的四發渦輪螺槳運輸機,它可用於中程的運輸,用途非常多樣化,可用來空中投遞物資、空中降落、運送物資、救援人員及海上救援等多種作用。運-8現在是中國空軍的最主要運輸機,它對於我國的國土防禦以及經濟的發展有很厲害的作用。

我國以運8為基本改裝了各種種類的飛機,甚至我國還向別的國家出口了它。而運9從不同種類的新型運8獲得啟發,使運9速度更加快速,載重加大,性能提高。運9的成功,打破了我國在中等程度路程的運輸方面只有運8的局面。中國已經有了運8和運9兩款戰術運輸機,為何還急著研製運30?是戰略需要!

(安124與伊爾76對比圖,後者是我國最大的運輸機)

現代的戰爭雙方戰鬥的區域不斷擴大,戰爭的節奏也越來越快,運輸能力的提升極為重要。武器裝備不斷更新,相應的運輸力度也需不斷加大。現代有一種新型運輸方式,中性大型結合使用,提升效率,更加經濟,我國有運20大型運輸機,但運8從1980年就已經開始為我國的運輸服務了,而運9只是運8的改進,沒有從根本上提升他,這2款運輸機已經落後了,沒有辦法滿足我國需要。

(老舊運輸機確實該換了)

運30成為我國必須研製的新型運輸機。它是我國完完全全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有報道稱它將使用許多的輕量化材料,使它的承載物體的重量達到30噸級,它的航行的路程也更遠,並且它在設計的時候已經考慮了我國一些新型武器的承載能力。


利刃巨透社


首先,中國不但有運8運9,還有過C130哦!而運30的對手恰恰就是美國的C130!

我們未來也要形成C5,C17,C130這樣多層次的軍用運輸機機群,滿足戰略戰術方面的需要。

目前只有運20,達到了基本上可是PK一下C17的能力,而我們的C5除非確實引進了烏克蘭的安225,否則還是沒有和C5匹敵的超級戰略運輸機。

至於C130的兔版,的確不是運8運9,因為作為安12的改進和深度改進型。

這兩款飛機還是沒有達到C130的水平。

1,C130系列運輸機由洛克希德公司在1951年開始設計,應空軍和陸軍的要求開發。C130最大的特點是不利條件下的起降能力和低空飛行能力非常優秀,在高溫高溼、高原或者是土質野戰跑道上表現出色。優異的短距起降能力和低速飛行能力,使得它能在一線殘缺跑道上完成起降,並能夠給飛行速度很低的直升機進行空中加油,這都是其它機種所無法替代的能力。

2,而蘇聯的安12(運8運9的原型機),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軍用運輸機。安12的前身安10,是安東諾夫集團開發的一款客機;而安12和安10相比,只是更換了後機身和機尾設計,機翼等關鍵氣動設計未作更改。和軍用運輸機相比,民航客機不要求短距起降能力,不要求出色的低空低速能力,它要求的只是飛行速度達標和足夠省油。因此安12的機翼面積比C130要小得多,只有121.86平米,空機翼載荷達到293公斤/平米,比C130高出1/3還多。由於過高的最低飛行速度,它也不能作為直升機的空中加油平臺。

3,雖然都是從50年代起就完成基本設計的老飛機,C130由於總體設計的取捨非常精準,因此在不斷改進材料、工藝、設備(比如發動機)的今天,其性能仍然能良好的承擔起美軍的作戰需要。而運-8則不同,短距起降能力差,無法進行低速巡邏/直升機空中加油,都是不徹底另起爐灶就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它們對於中國未來軍事能力的發展都影響巨大。在資金、技術都不缺乏的今天,中國再在安-12這個60多年前就是半吊子的平臺上硬湊合,實在是沒有必要了。

我們來看看C130的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乘員5人(飛行員、副駕駛、領航員、導航員、裝卸長)■長度29.8米■翼展40.4米■高度11.6米■機翼面積162平方米■空重34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0300千克■動力系統:4×艾裡遜T56-A-15渦輪螺旋槳發動機■4×4590馬力(3430千瓦)■槳葉直徑4.1米■貨艙尺寸C-130E / H:長12.31米,寬度3.12米,高2.74米C-130J-30:長16.9米,寬3.12米,高2.74米■飛行性能:最大飛行速度592公里每小時(6000米高度)■實用升限空載:10060米,■最大航程 7876公里、3791公里(最大燃油、最大載重)■爬升率9.3米/秒■翼載荷434千克/平方米■推重比0.26■起飛滑跑距離空載:428米,載荷:1093米

而運9的數據:

參考數據:■貨艙長度16.2米貨艙寬度3.2米貨艙高度2.3米■貨艙容積155立方米■最大起飛重量77噸 ■最大著陸重量65噸■最大商載25噸■最大載油量23噸■最大航程7800千米■最大平飛速度570千米/時■巡航速度550千米/時巡航高度8000米實用■升限10100米■起飛滑跑距離1350米■著陸滑跑距離:1350米

可見運9除了載重量稍高以外,其他的性能還是沒有超越C130.

而我國目前準備的運輸機數量還顯不足,未來要大批量裝備,如果還侷限於運9的水平,其實消費比不高,研製一款性能更好更全面的戰術運輸機勢在必行!

運30的設計目標:

1,運-30的最大起飛重量估計在80噸級,與C-130J相似,但載重量在30噸級,比C-130J增加50%,載重係數達到0.375。

2,運-30的最大速度為每小時600-700公里,滿載航程為6000-7000公里。

3,新型飛機擁有更寬大的貨艙,因採用了複合材料而更經濟。還可推測,將會進一步改進升降性能。

4,運-30飛機採用4發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另一個設計方案是改用兩臺噴氣發動機提供動力,可能選擇為運-20配套研製的WS-20發動機。

5,運30是為了適應軍方提出的比運-20或伊爾-76更簡單、更便宜,並能使用小型機場要求而出現的!而且運-30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對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導彈發射車、直20等運載能力。


科幻直通車馮志剛


運8是從前蘇聯安12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整體設計已經相當陳舊,其實從這一點而言,美國的C130作為運輸機的潛能也已經挖掘殆盡。斯特萊克被大家所詬病的防禦不足也是因為為了滿足C130的貨艙尺寸。但是美軍有大量的可以兼備戰術運輸機和戰略運輸機能力的C17,所以這個問題還不是十分嚴重。而中國,我們即便認為是Y-20具有與c17相同的指標,畢竟數量差距太大,所以這一尺寸的戰術運輸機我們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在缺少大中型平臺的情況下運8還被改造為多種特殊功能平臺。在那個時代安-12主要考慮人員運輸,對於裝備運輸的考量較少,所以飛機外觀總體比較“光滑”,更類似於客機而不是現代以運輸裝備為主的運輸機,所以其實改裝特種平臺也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機體過於老舊也是很大的問題。其實IL76和C141也是這個問題。早期的運輸機普遍類似客機比較“細長”,因為更重視人員和物資的運輸而不是車輛裝備的運輸。而現代重視車輛運輸的結果就是運輸機普遍“短粗”。。

後來的運9其實還是運8大改,雖然綜合能力提升了大約50%但是終究還是運8plus,依然面臨機體設計不滿足車輛運輸的標準,比如我軍應該還是對於空運大8輪系列有所期望的。所以運9的地位類似最近熱炒的圖160M2——只是一個過渡,我們需要一款類似A-400M或略小一點的戰術運輸機。

運9並不能滿足我軍未來二三十年的需求。

14年珠海航展出現的運30模型,不過主起落架外形比較寫意,雙輪主起落架似乎有一種內部掉了倆輪子的感覺。所以估計默認應該是兩組雙輪起落架。(類似民航的四輪小車式起落架,但是是雙柱非單柱)

再來看A400M的照片。

外觀看起來很像,所以引來了很多人的猜測,不過總體來看,技術角度上,從主起落架軸數來看,運30某種意義上應當看做A400M的縮小款。從需求來看,歐洲要求A400M可以起到C17的功用,而我們與C17對標的是Y20,所以應該說我們需要的是一款略微放大的Y9。至於其披露出來的數據,起最大起飛重量80噸並不比Y9有多大提升,而載重量30噸,與A400M對標也感覺不大靠譜,或許是非運輸模式下最大起飛重量80噸?但是似乎有沒有這種說法?而如果是這個意思,則其總重又要達到110多噸,與A400差距不是很大了。但是那種尺寸的運輸機,又要重視野戰機場起降能力,或許那個模型的起落架,真的比較寫意吧。

總之,Y30我們是需要的,應該是大一圈的Y9,但是其數據和外觀可能有問題,不是那個對外公佈的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