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锦城艺术宫就要拆了

这个由茶色的玻璃、巨大的水晶吊灯

有点挤的座凳构建的“宫殿”

即将消失在时间的尽头

只剩下几代人记忆里一些闪亮的碎片

32年来

这所位于天府广场旁的艺术殿堂

曾是西南地区最高端的文艺地标

大剧场里的1485个座位

承载了成都几代人看演出的回忆

总有新的来,旧的去,不可避免

但我们无法阻止人们对它的怀念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1.

20多年前,从广元旺苍被选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少儿艺术大赛的 毛毛,第一次走进了锦城艺术宫。

锦城艺术宫里的水晶吊灯从超高的房顶垂下来,密密麻麻水晶颗颗都极大极闪耀,脚下是水磨石的地,滑滑的。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好想做一个彩虹人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表演了什么她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上了舞台,灯光一打,明晃晃的,根本不晓得下面坐了好多人。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几年之后,毛毛全家迁到了成都,住在离锦城艺术宫不远的梨花街,在那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没再进去过,巨幅的杨丽萍、一场又一场的《暗恋桃花源》被反复挂在锦城艺术宫上的超大广告牌上,但当时上面的价格,贵得让毛毛怯步。

直到工作后,毛毛有了女儿,一次保险公司送了一张儿童剧票,她才带着女儿去看,整个过程台上台下,都充斥着保险公司的激昂,剧情是什么她已经记不得了。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出来之后她又仔细端详着那个极其华丽的水晶吊灯,还是如此的巨大,只是扑面而来的水晶不知道已经掉了多颗,整个灯蒙上了一层时间的昏黄。

2.

H姐 的女儿菡菡可以说是在艺术宫舞台上长大的,基本上每一年都登上了艺术宫的舞台, 2007年的时候,杨丽萍与容中尔甲一起推出的《藏谜》,3岁的菡菡作为其中一员在后台和杨老师合了一张影。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那个时候她还不懂,为啥一场演出响起了60多次掌声,不懂杨老师后来为啥不下台,在台上和演员们抱头大哭。

后来几乎每次杨丽萍老师来成都表演都会她都会前去留影。

从比桌子高一点点,到现在早已超过了杨老师的肩膀,14年小女孩儿长大了。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H姐

3.

@摔不死的蚂蚁 也是在小学时去锦城艺术宫参加汇报表演,节目是大合唱,个子高的她排在最后,想着应该是不可能露脸的。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可是散场时候,

院子里玩得好的小朋友都来接我,带了水果饮料,好似迎接什么英雄。”

4.

陈姐 小学那会儿,常被学校组织去锦城艺术宫听安全知识讲座、全市诗朗诵表演,新年音乐会的合唱演出。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5.

作家桑格格 在《小时候》里写道她在锦城艺术宫门口喊过苏有朋

“这件事情发生在11岁暑假的一天。这天天气晴朗,我吃了饭没得事,骑起我妈的菊花26到处耍,居然从420厂骑到了锦城艺术宫这边!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我正在耍骑单手,一辆崭新的中巴车从艺术宫开出来,最后的座位上有一个人打开车窗往外头望了一眼,我大叫:苏有朋——!

苏有朋遭我吓了一跳,连忙把脑壳缩了回去。我猛蹬了几下车子追上去,刚好前面有红灯中巴车就停下来了,我手把着车窗,梆梆梆地敲,很热情地欢迎苏有朋来到天府之国:嘿——!我晓得你是哪个!苏有朋嘛!你把车窗打开!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据网络

苏有朋只有战战兢兢地把车窗打开了。他看我吊儿郎当地一只手把车笼头,一只手拉着车窗冲他嬉皮笑脸,也陪着笑脸,而且用十分好听的嗓音说着十分好听的普通话:小心安全!

我至今认为他这个人不错,虽然觉得他演戏不咋个。”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7.

@supergirlOLIVE 对锦城艺术宫的记忆停留在三四岁的时候在那看《白蛇传》。“一直记得的原因是在看完戏出来,买了双桔色棉拖鞋,我一定要穿着上床睡觉。生活的小琐碎,在回忆里却可以放光。”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7.

小维 说以前成都商报和锦城艺术宫主办的周末音乐会她最喜欢,门票已经记不清是10元还是30元了,反正对于普及大众高雅音乐审美还是多好。“偶尔会有国际乐团来,价格稍微高一点儿,但其实真的很划算,一周辛苦后的小惬意。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董姐 对周末音乐会的记忆也很深,她还记得有一次搞活动说要拿出以前的票根,好些老观众把每一期的票根都存了下来,让她特别感动。

8.

第一次去正式去锦城艺术宫是 泡姐 刚上大学那会儿,去看了一场郑元畅和张艾嘉的话剧《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第一次分清了堂厢和楼厢,知道了谢幕环节还可以和演员交流。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兴奋地冲到第一排,心心眼地望着“江直树”,原来“直树”这么高啊,张艾嘉也算不上阿姨嘛。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11年的时候泡姐冲着江一燕在锦城艺术宫看了《七月与安生》的成都首场话剧:

“那时候还没有朋友圈,会发个微博。当年的微博里我说:安生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但现在已想不起我说的那个人是谁。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而当晚的微博下面,一个碰巧也去现场的朋友,留言说:我一路哭着回家,没人说话没人陪。

似乎,那晚大家回家的情绪都不太好。”

锦城艺术宫的老员工 明明 对《七月与安生》的印象也极其深,因为当时剧里拉道具的车坏在了路上,七月、安生后来有场重要的戏是要在“小山坡”上演,全剧组都紧张惨了,结果“小山坡”还是一直没到,七月与安生就在坐在地上演的这出戏。

演完之后演员还特地给观众道了歉。

9.

门牙 长大后的唯一一次和父亲一起看演唱会就是去锦城艺术宫看《邓丽君纪念演唱会》

“我们全家都很喜欢邓丽君,我爸爸是忠实歌迷了,去台湾花了5K多块,全买的是邓丽君的原装碟。

那时是十多年前我可能高中或大学吧,和我爸爸坐在楼上靠后一点的位置都看不怎么清楚。

我只记得我们都觉得唱得好撇哦,还莫得我唱得好。我爸爸也一直在说:我蒙到半边嘴巴都比她唱得好。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当年两岸三地才开始形成大型纪念邓丽君的气候,搬到内地来就严重缩水,那个时候星光大道还没选出啥子小邓丽君,国内好多会唱邓丽君歌的女歌手都各占山头,以为自己会唱两首会一个转音,就可以自称小邓丽君了,我们听了一场下来就很气。”

10.

老王14年前的《雷雨》的印象特别深,当时扮演四凤的演员田海蓉临时颈椎病突发,使得首场演出不得不取消。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据网络

但当时观众已经坐满了,台幕已经拉开,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濮存昕、潘虹、蔡国庆等主演一字排开,由制片人向观众道歉,说明演出推迟。

接着蔡国庆唱了《同一首歌》给观众表示歉意,台下的观众自觉用掌声为蔡国庆伴奏,濮存昕等又补演一些片段。

没想到台下没有人抱怨,几乎没有人提出换票、退票的要求,大家都愿意再等几天。

11.

因为锦城艺术宫,记者发呆的胖子和很多艺术家、演员一起烫过火锅,喝过大酒,不亦乐乎。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他说,杨丽萍老师最喜欢喝红酒,几乎每次来锦城艺术宫演出前后,火锅店也罢,川菜馆也罢,都喜欢摇晃着高脚玻璃杯,畅所欲言。

他还记得那次是刘烨和袁泉在成都演出《琥珀》。演出结束后在美领馆附近的一家火锅店,一瓶白酒,刘烨拿出三个啤酒杯,哗哗哗倒满,一口干。最终,豪爽的刘烨也只有在他同事的搀扶下,去了洗手间……袁泉坐在角落,话不多,吃的也不多,象征性喝了点啤酒,就悄然离去。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据网络

濮存昕老师,也是好酒之人,贪杯之后,酷爱吟诗作对,喜欢摆龙门阵,尤其是讨论起剧中角色,还不时现场来一段,没有丝毫做派。

这些文艺名家、大腕演员,都在锦城艺术宫的舞台上留下璀璨表演。也对成都这座城市,流连往返,爱不释手。

12.

波波 在锦城艺术宫看过各种版本的《暗恋桃花源》最爱的就是2007年何炅和谢娜的那一版本,场场爆满,过道里都坐满了人,前一秒捧腹大笑,后一秒崩溃大哭。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乐观妞儿呀 是和老公在2016年的时候看的,当看到孙莉和黄磊演到最后,

感觉旁边的人在颤抖,一看我老公也被感动哭了。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据网络

13.

嗯呀呀 对锦城艺术宫的记忆是看胡德夫,开场之前,门口所有人都在互相打招呼,有种全成都的文艺中年都在这个场子的感觉。

@三姑民宿 在微博里回忆:胡德夫有着深厚情感的嗓音和拥有浑厚的生命力,当他带领全场观众齐声合唱时掀起高潮,所有人都被他的情绪流露渲染整个场景而沉浸……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14.

熟悉锦城艺术宫的

田姐 说:“放眼整个西南这里真的就是艺术的盛典啊,四川有名的音乐家、歌唱家、歌手哪个没在这儿演出过?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张靓颖18岁时,就在四川锦城艺术宫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My Heart Will Go On》。

因为声场很好,廖昌永来都不用话筒啊,很多音乐家来都不用电声,直接弹奏。”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在观众眼里锦城艺术宫是看剧的、看演唱会的见明星的,但是在灿姐、光哥、力叔眼中,锦城艺术宫是他们浩浩荡荡的青春。

15.

光哥 回忆道,最早的锦城艺术宫其实是叫锦城剧院,后来才叫“宫”,宫里开会发言都是:“宫里的同志们”,宫里的领导都叫“宫领导”。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图据网络

光哥在20岁的时候第一次进入锦城艺术宫,90年代初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锦城艺术宫太神圣了”。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当时他是整个锦城艺术宫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周围的大哥大姐都是平均年级47、48岁的老同志,那些年“宫里”的人男的都爱聊股票,女的都爱聊小孩儿,工作单纯又充实。

早上9点上班,8点过小年轻们就会提前到,拖地、擦桌子,抢到把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

16.

力叔 在锦城艺术宫待了近30年,每一盏灯,每一块儿玻璃都是他的心头肉:

“当时按照最高标准修的啊,那时80年代末,这些茶色的玻璃都是比利时进口的,90年代初打碎了8块儿,后来换成了国产的,2008年地震的时候,后换的这8块儿碎了,其他的全部完好无损。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还有这些水晶灯,锦城艺术宫刚修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专门跑来参观水晶吊灯。这下要拆了,还是舍不得”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锦城艺术宫的水晶灯即将熄灭

谢谢这样一个成都地标

陪我们几代人走过了30多年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再见咯,锦城艺术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