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作品,为什么没有人翻拍金庸的《连城诀》?

没有岁月能回首


因为这本小说和《基督山伯爵》太像了。

我们先来看看两本小说的大体剧情。《基督山伯爵》讲的是——

一名叫爱德蒙的年轻大副,正要和未婚妻走入婚姻殿堂。结果,这个档口,冲进来一批士兵,准备以法律的名义逮捕爱德蒙。

紧接着,大法官将爱德蒙打入死牢。

这一关就是十数年。爱德蒙从小伙子变成了满脸胡须的中年人。

无辜的爱德蒙受尽苦楚,而加害他的那三人却逍遥快活。其中,一个代替了他大副的位置,一个抢走了他的未婚妻。

后来,爱德蒙知道了真相。但他在大牢里,什么也做不得。直到遇见一个老者……

这个老者叫法利亚。法利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会制作指南针。爱德蒙在法利亚这里,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并且一起挖地道——他们打算逃离大牢。

但法利亚没能坚持到最后,死在了大牢里。法利亚临终前,告诉了爱德蒙基督山宝藏的秘密,并且让爱德蒙试着放下仇恨。爱德蒙找到宝藏之后,复仇之心依然不灭,马上展开复仇之旅。结尾,爱德蒙复仇成功,还收获了新感情。

一开始的《连城诀》也是类似的套路。男主狄云被人合伙陷害,然后送入大牢。

他的青梅竹马戚芳,也嫁给了使坏的其中一个。

做大牢的狄云也遇见一个世外高手“丁大哥”。丁大哥不仅教狄云写字,还教他唐诗剑法,反正是各种厉害的东西。

和基督山里的法利亚一样,逃离大牢时,丁大哥也没能够活下去,临终前把宝藏“连城诀”传给了狄云。

作为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知道的人很多,里面的剧情大体都有个了解。而《连城诀》的前半部分,像披着《基督山伯爵》的外衣。因此,近乎重叠的故事,会缺乏新鲜感和观赏性,那如果再翻拍,更是重叠中的重叠了。

《连城诀》太过压抑。

我们已经知道,男主受尽了磨难,甚至在丁大哥死后,对着漂泊大雨大喊:

老天爷,你为什么这么不公啊!

试问,如此不甜不爽的剧,谁会一看再看。

不要以为《连城诀》的后半部分,就是狄云的复仇时刻。金庸老先生,让他一直在受苦,苦到一把鼻涕一把泪:“我的运气实在是太坏了。”

好在苦尽甘来,《连城诀》的结尾坏人都得到了惩治,惩治他们的就是那些宝藏。这是狄云和爱德蒙不同的地方,一个真正去做了复仇这件事,而另一个在慢慢放下复仇——这期间,狄云不断感悟,不断成长。

当然,狄云也动手了,把抢他老婆的那一个给抛向空中,然后落下来的时候,被狄云的剑给直接贯穿。

复仇这件事,一般很难控制。爱德蒙直接让仇人家破人亡,林平之宁愿自宫也要复仇,乔峰的爹在少林寺潜伏那么多年,也是为了复仇。只有狄云不一样……

其实,《连城诀》里的狄云,真正做到了《基督山伯爵》里法利亚劝导的那样。放下仇恨,因为万事皆有报。

虽然这两本小说,关于复仇的事有不同的描写,但想表达的东西差不多。爱情也是一样,狄云和爱德蒙凤凰涅槃——经过长时间的煎熬,终于收获一份真爱。

归根结底还是《连城诀》不够过瘾。

前面我们说太压抑,除了剧情之外,它所蕴含的哲学和宗教过于深刻,什么“因果报应”之类的,谁愿意研究,观众看武侠剧主要在于过不过瘾。像《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为什么翻拍的多?还不是看得过瘾——虽然这几本小说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但表面看起来比《连城诀》过瘾十倍不止。

哎!《连城诀》和“过瘾”无关。就连爱情,有时候也让人看得难受。

所以《连城诀》翻拍的不多,有其客观原因。一直以来,也有人提出不如改编的过瘾一点。可过瘾之后,还是《连城诀》吗?


禾蔚风车


《连城诀》卲氏电影拍的挺成功,挺接近原著的。《连城诀》与金庸的其它作品反差挺大,这里充满了欺骗、诡计、阴毒、谋算与陷井等,这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刻画的人物尤重心理路程,心理路程在影视方面不好形容,制作这部影片尤其耗费心血,也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书里的情节和影视的展示绝对是两个层面的。

狄云与自己的师妹戚芳青梅竹马,彼此喜欢着对方。有一天师父戚长发带着狄云和戚芳来到城里师伯万震山的府上,万震山的儿子万圭喜欢上了戚芳,万震山为了儿子能够如愿,暗害了自己师弟戚长发,(实际戚长发没有死,他将计就计让万震山以为自己死了),在一次酒席上又把狄云灌醉,把他扶进了万震山三姨太的床上,又把许多金银珠宝放在了狄云的包裹中,待狄云醒后,万圭领着人进屋捉奸捉赃,狄云有冤难辨,戚芳没有见过世面信以为真,就这样狄云被送进了大狱。狄云在狱中大喊冤枉,过着暗无天日、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么苦苦挨着时日,幻想着师父会来救自己。突然有一天,万圭带着戚芳等人给狄云送来了喜酒(万圭和戚芳已经成亲),狄云大叫着让师妹回心转意,叫得声嘶力竭,最后师妹默默地转过了身走了出去,狄云身受牢狱之灾,又失去了最爱的人,身体和心灵都备受打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牢房悬梁自尽了。

当狄云醒来的时候,看见救下自己的是披头散发且长须的人,这个人就是和狄云同狱的丁典,丁典用神照功救活了狄云。一个死过一回又活过来的人,是不会再次寻死的,两人同狱多日,自由患难之情,丁典把自己的神照功传给了狄云。丁典蹲大狱是因为一个女人,此女名叫凌霜华,他俩都是喜欢花的人,因花结缘,凌霜华的父亲是苏州知府,此人为了得到丁典的连城诀,把丁典送入了大狱,在丁典练成神照功的时候,在大狱里已经出入自由,凌霜华对他说,不管她父亲再有不是,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总不能扔下父亲跟着丁典就这么走了,因此丁典在狱中就这么住了下来,一是能够躲避江湖人士的算计,二是为了等待凌霜华。凌霜华的父亲凌退思眼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把自己的女儿活活的钉进了棺材里,在外面涂满了毒药,丁典心情激荡之下果然中了毒,打斗逃亡的时间里毒发身亡。

在一个大峡谷里,江南四侠与血刀老祖斗智斗勇,最后江南四侠有三个死于血刀老祖的血刀之下,血刀老祖杀了三人已是油尽灯枯,死在了谷内。在这段拼斗的过程中,江南四侠中的花铁干目睹惨状,已是吓破了胆,血刀老祖将死之际,用言语就把花铁干吓得瘫软在地。其实大雪封山,活下来的人要想出谷必等来年三月。水笙眼看着这场比斗,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血刀老祖杀害,眼看着花铁干的龌蹉相,进谷的这些人,只有自己和花铁干活着,花铁干早生了杀死水笙的心思,水笙凭借自己的机智与花铁干僵持着,可是要想出谷得等三个月之久,没有食物可怎么挨过去?水笙饿得头晕目眩的躺在地上,看着头顶盘旋的食人鹰,在大鹰以为她死飞下来之际用石子打下来一只,就这样她解决了自己的口粮。而花铁干就想不到这一点了,他为了活下去,只有吃死尸,死尸吃光了,他又去打水笙的主意,看见水笙打老鹰的办法悔恨不已,就这样两人用打老鹰的办法终于等来了出谷的那一天。


鹏鹏air


我个人认为《连城诀》不适合

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从另一个角度说

就是目前中国没有那样一位导演

更没有哪些实力派演员

足以演绎这部作品

就小说本身而言

连中篇也称不起

但是金庸先生抱着批判现实主义的观念

描绘出旧中国一幅阴森森的江湖

能看懂的读者恐怕都是中年人了

我如今每每回想起小说中的情节

不由得后背冒出凉气

除了狄云是个空心菜

水笙还有些良心

丁典因痴情中毒而死

血刀老祖不是好人也不虚伪

那么其他人呢

所谓的名门正派江湖豪杰

金钱名利那么重要吗

江湖道义在哪里

平日里道貌岸然君子相

骨子里你死我活相互倾轧

生死关头出卖兄弟连死尸都吃了

转眼间又作了武林盟主

这些人的人性何其复杂

岂是好坏两个字可以说得清

如今我们的电影讲究商业利益

试问《连城诀》这样的作品

有多大商业利益

现在已经有的一部作品

我都感觉不够深刻

还搞出一部电视剧

不忠实于原著

乱加人物 画蛇添足

同样道理 我不认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适合拍电影

能看懂的人很少

本就不适合拍电影

还说什么翻拍

我不希望再有翻拍的作品

恐怕是某些聪明人看了

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原形

感觉无地自容

只是人家脸皮厚

回头把这电影臭骂一顿

还是不拍为好

人家总得要一张君子脸

就让他们好好戴着吧


宇宙之光67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书的结构上说,《连城诀》故事相对简单,与金庸其他书相比,没有优势。

金庸的小说,像《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都是长篇巨著,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众多性格鲜明。而《连城诀》,只是一部中篇小说,主要人物也不多,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不具有改编上的优势。

2、从影响力上看,《连城诀》不如金庸的其它长篇小说。

我们提起金庸,更多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是射雕系列中的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五绝、张无忌、赵敏、周芷若等,是天龙八部里的乔峰、段誉、虚竹、王语嫣、慕容复等,是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任盈盈、任我行、岳不群等,是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和他的夫人们,是飞狐系列里的胡斐、胡一刀和苗人凤,甚至是书剑恩仇录里的红花会,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影响力巨大,粉丝拥趸居多。与之相比,《连城诀》的影响就小的多,不像其他书人所共知,群众基础也小,人们当然更期待他们熟悉的东西,改编连城诀,影响力远远不如其他书。

3、从书中主题上看,连城诀表达的不够阳光,正能量不足。

连城诀是在写人性,写人心的丑陋,写世间的恶。通篇下来,气氛极其压抑,处处都是欺骗。杀师杀友杀女儿,尔虞我诈,争名逐利,一个声名狼藉的恶僧血刀老祖,竟然在这些“好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坦荡。这部书,实在是让人绝望。

其它书就与此不同,虽然也有丑恶,也有欺骗,但主题和气氛绝不相同。这也是连城诀被改编次数少的原因吧。


戚七奇读金庸


《连城诀》,虽是金书系列,但和系列其他小说没有任何关联,加上书中极尽描写人性丑恶,弑师杀师兄弟杀儿杀女杀徒弟,相互算计残杀;整本书开卷就给人压抑的感觉,与如今社会倡导的真善美格格不入。这是其中一个因素。

不知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吴樾、舒畅版《连城诀》幕后花絮介绍的拍摄过程,真正在海拔七千米的大雪山实景拍摄,单凭这一点,就已经基本杜绝翻拍的可能性,毕竟全书最高潮恰恰就是大雪山这一段;试问一句,如今演艺圈,有哪些演员愿意接受去雪山拍摄呢?更不用说吴樾、舒畅版电视剧中不少演员都是真正有武术底子的。那时候演员拍戏,才是真正用心拍戏。

如今想翻拍,演员找谁?哪里取景?估摸又是天价小鲜肉,把原本讲述人性丑恶的小说硬生生演成狄云、戚芳和水笙三人不得不说的爱情故事


呆白羊


因为连城诀里面反应出来的都是人心最阴暗的一面,不管是正派(至少表面看起来是正派)还是反派,人物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体现出来的,在众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花铁干被众人推举为武林盟主,殊不知他是个吃结义兄弟肉的恶魔,但是同样再困境下,狄云确实实在在的一个侠义之士,同样在徒弟眼里慈祥威严的师傅戚长发却是个为宝藏杀害师傅、师兄弟自相残杀的人,又例如血刀老祖为救狄云(以为是自己的徒孙)同时贪图水笙的美色在各大门派的围追堵截下杀出一条血路,在遇到雪崩后面对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扬言要吃了自己的“徒孙”狄云……小说和电视剧里面种种,都体现出人物的最真实的阴暗面,各种名利追逐,卑鄙无耻。这类电视剧体现的人性是真实的,与当今社会宣扬的道德价值完全不符,翻派后不过审(极大可能),哪个导演冒这个险



KL


有啊,没有人看过吴越版的连城诀吗?

那个版本的许多角色造成了我的童年阴影

梦游砌墙的万振山

啃着义兄手的花铁杆六小龄童

里面的主角狄云上场就被砍掉手掌,小师妹嫁给别人,自己绝望到上吊

纵观狄云全篇,并没有真正的畅快过

唯一开心的时候,还是开场和师妹练剑的时候。

这部剧给当时还小的我的唯一印象就是花铁杆那张邪恶又充满权力欲望的脸

长大后再看,更多的是压抑

整部小说和电视剧,没有几个好人,坏人在肆意横行,好人下场多为凄凉

大多数人看电视剧,就是为了忙碌过后消遣

没有多少人看一部电视剧是为了给自己找气受


十分讨厌上班的胖胖


我更希望拍越女剑,不用拍电视剧拍电影足够,阿青是我最喜欢的金老写的女主,黄蓉第二,连城诀我觉得是一部悲惨世界武侠小说,这本小说基本上没几个好人,是一部写人性本恶的小说,我个人不太喜欢不过狄云和水笙还是不错的😊


龙天一马


《连城诀》可谓与其他武侠剧显得与众不同,没有气势恢宏的场面和豪气云天的江湖,作品全篇都在揭露人性的丑恶,财宝的诱惑下:徒弑师,父杀女,师兄弟间勾心斗角互相算计,也是对社会和人心一个写照。

那么这是不是导致连城诀翻拍次数少的原因呢?非也,在上世纪各大金庸作品都拍了一大堆,但从反应来看最火的还是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拍电视剧的人要的是拍出来能赚钱,其他都是次要的。

就像明星有一线二线到十八线,金庸作品也是。而当今社会的流量经济泛滥,有流量就有市场。所以娱乐圈都善于炒作制造话题,而 《连城诀》相对于以上几部就显得不温不火,拍出来肯定没那么大反响。

娱乐圈绝对是社会的一个病态写照,娱乐至死的年代很少有良心导演和演员会去琢磨如何提高作品质量,而是怎么引起热度。不管是赞美也好批评也好都正中他们下怀,因为就算骂的人多了也证明热度有了作品火了钱赚到了。


本无心风月


吴樾版的连城诀就非常好了,不要翻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